电视新闻也要有可“读”性
2009-06-08李霞
李 霞
电视新闻往往被人们看做是视觉新闻,因此往往不在其可“读”性上下工夫,这也是很多电视新闻工作者所容易忽略的。电视新闻同样要求有可读性,它的可“读”性大致从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电视新闻画面的可“读”性,二是电视新闻语言的可“读”性,三是电视新闻整体内容的可“读”性。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可“读”性
电视新闻是视觉新闻,可是它同样具备可“读”性的属性,首先是电视新闻画面的可“读”性。这里说的“读”,当然不是我们基本概念上的“读”,可以把它理解为“品读”。也就是说要让电视新闻的受众有看的兴趣。
就目前的很多电视新闻来讲,我们不敢妄加论断,但是可“读”性的画面不是很多。就电视新闻记者而言,重视的是电视新闻的本身,画面基本上是按照新闻的思路脉搏走下来。可能是受到采访时空的限制,有的电视画面连角度都不调换一下,几个机位定下来,“一劳永逸”。虽然是把新闻事件交代给观众了,但是画面的单调和重复,却让观众有些乏味。
我从事电视新闻工作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带我采访的老师就告诉我一些基本要领,其中包括电视新闻画面的捕捉和处理。但是老师却没有告诉我电视新闻画面如何更有可“读”性。而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总结到,忽略了可“读”性的电视新闻,同样是有遗憾的作品。不论怎么说,观众的反映是冷淡的,甚至是厌倦的。特别是有的会议新闻,翻来覆去就那几个画面,无非是大场面和特写交替出现。这让观众看了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难以调动观众观看新闻的兴趣。我在长期的工作中摸索到,比如报道会议的新闻,画面处理上可以使用相关的资料画面来穿插,这样就解决了新闻画面枯燥单一的问题。丰富了电视新闻的画面,避免了观众的“疲劳”感,调动了观众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电视画面的可“读”性。
同样,其他电视新闻也要注重画面的美感,注重画面的质量,注重画面的丰富多彩。尽量不要给观众重复的画面,不要使用重复的技法。让画面更有吸引力,让画面更有感染力。
二、电视新闻语言的可“读”性
电视是最为普及的媒体,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视,而电视新闻的观众也是最大的受众群体。亿万个家庭在通过电视来获得新闻信息,通过电视来了解政情,透视经济,传递文化,娱乐生活。那么,观看电视新闻则是他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电视新闻语言的可“读”性呢?
电视新闻是给观众“看”的,这毫无疑问,但同时也是给观众“听”的。电视新闻在写作方面往往就忽略了语言的生动性,忽略了语言的感染力。有的记者甚至把材料带回去,按照材料上的文字抄录成章,交到编辑那里去。不雕琢,不思考,不润色。写出的新闻枯燥无味,语言毫无生气。
这样的现象特别发生在地方电视台较多,一方面是记者素质的局限性,一方面是记者对新闻写作的态度不够严谨,一方面是记者处理电视新闻的时候偏重画面而忽略文字的功夫。为什么有的地方台的新闻收视率始终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新闻不生动。这就包括新闻写作方面的不灵活,语言是机械性的,冷冰冰的,没有吸引观众的闪光点。抓不住观众,长期下来,观众自然就不看我们的节目了。
有的记者认为电视新闻一般一两百字,没有什么可以打磨的空间,无法施展语言才华。这就给自己带到了误区,把电视新闻的语言技巧完全放弃了。古往今来的大师都认为,哪怕是一个字都有锻造的机会。人们熟悉的“推”与“敲”的故事,不就是说的语言技巧吗?
作为电视新闻记者,绝对不该忽略了自己写作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要注意电视新闻语言的可“读”性。电视新闻的文字写作是对画面的解释与补充,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的语言生动与否,关乎整个新闻作品的质量。无论是做平面媒体还是电视媒体,新闻写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功底。良好的写作功底是对记者的考验,也是对记者的硬性要求。不能因为电视新闻是视觉新闻就忽略了电视新闻的写作,更不能放弃电视新闻写作的生动性,不能放弃电视新闻语言的感染力。
其实,电视新闻语言的可“读”性,同样是一则好的电视新闻的要件。有的记者认为抓住了一个好的题材,把画面拍好,这则新闻就具备了可“读”性,往往在写作的时候,很少有生气,结果削弱了新闻本身和画面功夫所应有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电视新闻记者的遗憾。
三、电视新闻整体的可“读”性
和其他新闻一样,电视新闻也需要可“读”性。电视作为一种优势媒体,老少皆宜,妇孺皆知,是最普及的大众传媒。正因为是这样,对电视新闻可“读”性的要求也就很显然了。
目前,我们毋庸讳言,很多电视新闻的可“读”性被政治性淹没了。不少政治新闻在突出政治的同时,丢失了应有的可“读”性。所谓可“读”性,就是让观众感到有兴趣。而许多地方台在选择新闻的时候,并没有把观众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也没有选择更加有可“读”性的,让观众感兴趣的新闻。而是跟着会议转,跟着领导转。新闻本身的“盖盖谣”,就谈不上什么可“读”不可“读”了。
我们不妨打开地方台看一看,新闻的大部分是会议和活动。特别是地市一级的电视台,离开了领导活动和会议,似乎就没有什么新闻可报了。本来新闻节目的时间就很有限,一般在十分钟左右。几个市领导的活动加上几个会议,把节目时间占去了一大半,甚至充斥了整个节目。有的地方台还因为报道领导活动不均匀引起矛盾,岂不是电视新闻的可悲之处?一个整天围绕着领导转、会议转的记者或电视台,断然不会给观众提供出什么可“读”性强的新闻来。
当然,不是说会议和领导活动就一定没有可“读”性,关键是记者如何选择新闻素材,如何把观众的兴趣调动起来,就看记者和编辑的功夫了。除了处理好画面,写好新闻稿件,还要在选择报道角度上下工夫。会议和活动的报道是很多地方台记者所热衷的,因为这样的新闻不管质量如何,都好发稿子。不看作品质量,还要看领导和会议的“面子”嘛。
电视新闻的可“读”性,主要是记者选材的功夫。这包括选择新闻素材,也包括选择新闻角度。有的电视新闻本身看起来没什么可“读”性,比如活动和会议。但是到了有的记者手里,就有吹糠见米,点石成金的本领。把新闻做得有声有色,提高了新闻本身的可“读”性,这才是高手。
总之,电视新闻的可“读”性,要靠记者和编辑等共同来打造。电视新闻的可“读”性不可忽略,它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力,是电视新闻的灵魂。□(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