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0-09-10李戎
李戎
摘 要: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颁行以来,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在教育界引发了一场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风气。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既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如要求坚持史料教学为中心;又坚持本世纪以来教学改革的一贯风格——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升。要迎接好核心素养立意下的中学教学的变革,理解其概念的内涵和注重学业质量的指导意义极其必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内涵理解;学业质量达成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在2017年版课标中是这样表述的“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并且还指出“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一、溯本清源:什么是史料实证?
我们先来了解史料和实证分别指的是什么。史料,即历史资料,按庞卓恒《史学概论》里的论述,史料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实证指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以及由此得出的实证研究的意识。
2017年版课标的课程目标一栏对史料实证有具体化的解释,即“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増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基于证据的历史意识。而此次2017年版课标的修订,强调史料实证,因为它是各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史料实证应注重五种原则:一是论从史出,理论、论述等都应从史料中总结出来,切忌为了按某种事先预定随意取舍、剪裁史料,也要重视史料背后隐藏的理论或史观;二孤证不立,坚持多种类型史料互证;三摆事实,讲道理,不仅要通过史料讲述“是什么”,还要在此基础上讲述“为什么”;四是提高全面运用史料的能力,全力发掘史料中蕴含或隐藏的各种信息或意义;五是注重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含义和特定的微观情境,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2017年版课标对史料实证的解释给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就是坚持以史料教学为中心。史料教学体现的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但史料教学不能过于泛滥,其中心是服务于教学的重难点和易错点。笔者认为一应提供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有文字的、非文字的;二适当情况下可提供蕴含矛盾性的材料,除了开阔学生视野外,也可弥补教科书的不足,填补教学中的空白。
二、躬行实践:史料实证如何做?
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呢?2017年版课标在学业质量一栏中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定,将核心素养按学业质量分为4级。学业质量规定毕业生学习完高中历史应具备“1-3能够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能够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其有关的材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和“2-3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基本要求。
举例来说,在“早期中华文明”中,我们可列举《史记》中关于殷本纪中商王顺序的记载,属文献史料。20世纪以来不断出土的安阳殷墟有字甲骨和各地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的记载,属实物史料。从判断商王世系的角度看,《史记》的记载与甲骨文金文记载基本相同,说明《史记》在商朝历史记载是“信史”。更进一步,要讲清楚两种史料的不同。教師总结文献史料的优势在于内容完备、连续和系统,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完整无缺地记录历史,不可避免带有记录人的立场、观点和感情好恶,会有不足和错误。而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比,数量少,而且零散。但实物史料较为真实可靠,可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的错误,我们要重视两种史料在研究上互证。
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学业质量中还规定参加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应具备“3-3能够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自主地搜集有关史料;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并判断其价值;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和“4-3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评述历史时,能够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能够符合规范地引用史料。”的高层次要求。
举例来说,在“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中,可适当补充冷战起源的不同说法来扩展学生的视野。2017年版人教版教材上的说法是“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随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档案陆续解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的观点有所革新,如提出了“美苏共振论”,即“认为冷战是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是一个双向和互动的过程”。还有“综合作用论”,即“认为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考察冷战爆发的国际背景,更要考察美英苏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冷战的起源应理解为战后美国全球扩张的大战略与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的大战略针锋相对,迎头相撞。以及美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冷战爆发的最深刻的根源。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冷战的含义,在课堂上我们呈现了另一种表达形式,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相信这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使得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史料实证,落脚点就是坚持史料教学,希望老师们一道探索这一素养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