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的几点思考

2020-09-10徐英卓

高考·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文言

徐英卓

摘 要:在高考的复习备考中,文言文阅读一直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无论是教师还是考生都会在文言文阅读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往往收效并不明显,这也许考生要承受的“高考复习之痛”吧!

关键字: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

2019年高考语文科考试除了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套外,还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分省份自主命制5套,一共八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以德育为魂,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挖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选择了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一部分文段,全国Ⅱ卷文言文阅读选择了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部分文段,全国Ⅲ卷文言文阅读选用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部分文段,这些人物都是当代青年品德修行的榜样。

《2019年高考语文的考试大纲》中关于文古文阅读的说明。一、理解B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分析综合C级,(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肩上评价D级,(2)评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①。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针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于此,针对高考文言文复习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常见文言实词。

《考试大纲》里对于文言实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里就有两个信息点,需要我们把握。

(一)“常见”。

这里文言实词的范畴当然主要是指原来考纲上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不过,我想强调的是在识记这些词的词义的过程中要学会“把握重点带动其他”。比如《宋史.周起传》讲到的“坐”,应明确它的重点意义为“因犯……罪”引申为“入罪、定罪”,这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词义。至于“坐”的其他义项——“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膝,臀部压在脚跟上,坐着,座位,因为,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等,要么是太常见,在文段提供的上下文语境中比较容易推断出来;要么是比较少见,应用性不强。类似的还有文中涉及的“知”、“且”等词。

(二)“文中的含义”。

所谓“文中的含义”即平时所说的语境下该词语的含义。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必须要结合语境。例如: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里一段文字中有一句“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②其中这个实词“矢”有“箭;正直,端正;发誓;陈、陈列、陈诉”等义项,在这个语境下有的学生可能会翻译出“百姓吃湖泽里的大雁的箭”,可这怎么可能!原因就是,考生完全忽视了“语境”这个重要的概念,如果结合上下文和一些生活基本常识,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的“矢”要翻译为“屎”。这个“矢”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③里其实是有“屎”这个义项,(《左传·文公十八年》:“杀而埋之马矢之中。”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屎”。)考生通过合情理的推测和判断是可以把这个意思翻译过来。

再有,高考中还有一些身兼虚词与实词两种词性的词,一般情况下他们是虚词,在特殊的语境下就现出实词的身份。如2019年全国Ⅱ卷里的第13题的(2)“里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④这里出现了两个“之”。“秦民之国”里的“之”是一个实词身份,它需翻译为“到”(动词),否则翻译不通顺。而“初令之不便”中的“之”是一个虚词身份,需要翻译为“的”,不然也是讲不通的。

还有,词类活用。这些词主要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如2019年全国Ⅰ卷中第13题第一句,“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其中的“短”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要翻译为“说……(某人)的坏话”,活用为动词了。再如2019年全国Ⅱ卷第13题第一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其中的“强”,结合上下文语境这里的“强”要翻译为“使……强大”。这些实词发生的灵活的语用现象,就需要我们的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多积累、多注意,同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文言句式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另外,还有一些考纲之外的高频词语也需要注意,它们出现的频率甚至可能高于“120个实词”,比如“权”作“暂代官职”解等。储备下这些重点词义就在考场上才能真正做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二、常见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在高考评分标准中看似不如文言实词那般有明确的评分标准,但如果没有这些被精准翻译过来的虚词,这些文言语句恐怕都不能好好地表情答意了。所以,文言文虚词翻译的重点主要是代词的指代内容,介词关联的对象,连词表达的关系,助词表达的结构与语气,此外还有兼类虚词。如2019年全国Ⅱ卷里的第13题的(2)“里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中的“之”它有代词、助词、动词的词性。在这个句子中“之”却没有代词的词性。可是句中出现的第一个“之”是“动词”第二个“之”是“助词”。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仔细辨认我们面前的这个虚词在具体语境下,究竟是什么词性——身份。例如,《游褒禅山记》(北宋·王安石)中的一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余、亦、其、之、夫、而、也”等。该句中最容易出错的虚词就是“其”。“其”,在这里是第一人称代词,指代自己。这个“自己”的含义是一定要结合语境才能准确翻译出来的。所以文言文虚词复习过程中既要掌握虚词的若干义项更要结合语境,才能准确翻译出来。

尽管,《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Ⅱ卷)语文》没有为虚词单独设置选择题,但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未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对考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考查。如此,文言虚词的学习绝不能小觑。如《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设置考查“则、之、而、以”这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选择题!

三、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2019年全国Ⅲ卷(语文)》第13題里的第一句)翻译为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所以”二字在这里要翻译成“……的原因”。“所以”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所以”有①“用来……的(办法、工具、手段)”,②“……的原因、缘故”,这两个义项。不难,但因为它与现代汉语里的“因为……所以……”中的“所以”书写完全一致,导致很多同学在复习过程中遇到“所以”二字时,不是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连词,就是把上面的两个含义译反。总之,经常出错。这样的固定句式在高考中备考中有二十多组。那么考生要尽量做到准确地记忆、灵活地使用。

四、常见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的考查早已不是新题型,我们能做的就是——重视!最近几年高考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有:“字”“谥号”“嗣位”“阙”(2015全国Ⅱ卷);“登进士及地”“兵部”“庙号”“太子”(2015年全国Ⅰ卷)“中宫”“陛下”“吏部”“移疾”(2016全国Ⅱ卷);“下车”“收考”“车驾”“京师”(2017全国Ⅱ卷);“豪右”“顿首”“茂才”“京师”(2018全国Ⅱ卷);“秦缪公”“商汤”“变法”“黥”(2019年全国Ⅱ卷)。它们主要考查学生对官职典制、古代礼仪、教育科举等方面的掌握情况,2019年还特别地考了两个历史名人。所以在高三一轮、二轮、三轮文言文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平时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考生还可以要结合文化常识的知识点依据该知识点前后文的内容进行理解并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选自《宋史·程师孟列传》中的一篇文章中有一段文字大致意思是:程师孟给契丹皇帝生日祝寿,契丹人却没有以礼相待,于是他不肯入座。“自日昃争至暮”。其中“日昃”这个词在选项中解释为“早晨”而“昃”被解释为“太阳从东方升起”。在不了解“日昃”这个词语的意思的情况下,依据语境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出来它的释义正确与否:给契丹皇帝祝贺生日,使者会在“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就出现在契丹皇帝的宴席上么?是不是太早了!显然,这是不合情理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个选项解释的有问题。这个“昃”字从“日”,而“仄”在古音韵学上指汉字声调“上、去、入”三声,这些知识在必修教材里是有渗透的。考生若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相关联想就可以轻松判断该词的大致含义。“昃”是“太阳西斜”之义。如此这般,考生才能在考场上有十足地把握。

五、文言断句

断句,首先,要回归文本,结合语境。其次,抓住句中断句的标志性词语。如:句首词“夫”“若夫”“然则”“然而”等,句末语气词“矣”“也”“焉”“邪”等,表示对话的词语“云”“曰”“谓”等,固定句式或短语“何以”“是以”“是故”“所以”等。如2017年全国Ⅱ卷第10题。“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应译为: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熹,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这样,考生可以依据表对话的“云”断开两处,再抓住句中的名词、代词,明确句子结构。如“降之”后面应断,然后逐一进行分析。当然除了以上的解题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平时要多读、多背一些文言文章、段落,加强文言语感。

六、分析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观点。

这一题型最近几年高考题也有一些变化,2019年全国Ⅱ卷里的这一题型主要以选择题方式出现。它主要是让考生在某些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传主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进行辨析。其实,还是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和相关语境下推理能力。其中最核心的还是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所谓的翻译能力还是基于考生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把握能力,都是对以本文中提到的前五点为基础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当然,这对我们的考生来说又是更高一级能力层次的考验,绝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的,需要深厚的积累。

七、常见失分原因。

基于以上几点,考生在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翻译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忽视语境或语境把握不当。

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学学“顾左右而言它”的本领——关注文言文的语境,取舍词义的出发点就是语境。如在模拟考试翻译题中“意知卫州”中“意”为传主周起父亲的名字,可是很多学生把它理解成“料想”、“猜测”等意义,为此失去句意分,很是可惜。解决的根源还是要有“篇章意识”。掌握了词意,理解了句意,把握了语境,文脉自然贯通,文意自然准确,剩下的任务就是努力做好表达的工作了。

次因就是语法错误频出。

在考生的译文中“主语残缺”和“搭配不当”这两种语法错误极为常见。有的学生将“赐书褒谕”翻译为“赏赐诏书赞扬的旨意”。这样的例子在评卷的过程中不胜枚举。要想在这方面有所提高,考生还要在语法的学上下多一点功夫,保证在翻译的时候尽量做到“达”。

2019年的高考结束了,但我们的文言文学习还要继续,希望这几点思考能使考生在准备2020年高考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

[2]《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卷(语文)》

[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2007年北京原著者王力等商务印书馆

[4]《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Ⅱ卷(语文)》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文言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