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质疑打开语文文学阅读的窗口

2020-09-10吴九虎

高考·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学阅读文本

吴九虎

摘 要: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占据了语文试卷总分的近四分之一,相对于论述类文本而言,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理解得分就少了些。究其原因,在于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质疑的不够,解读层面偏低,从而导致对其主旨把握的不准。因此,从不断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逐渐领悟到理解文学类文本应从微观角度入手,大胆多角度地对文本进行质疑提问,解读准确理解到位方可提高得分。

关键词:文本;质疑提问;文学阅读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占据试卷总分近四分之一的分量,由此可见阅读在江苏高中语文教育阶段所占的重要位置。而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沉重的高中语文教学任务中使学生提升阅读水平,提高阅读的效率就成为语文教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其难度不亚于作文教学。从事高中教学六年了,我在阅读教学中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一些做法,我把这些定义为“我的教学个性与艺术”。

长期以来,我非常认可魏书生先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它包含定问、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部分。其实这一教学理论就是在围绕着学生质疑、释疑进行的。受魏书生先生的理论启发,我在平时语文阅读教学中,就采用质疑式文本阅读方式。下面我就以自己的教学案例来浅谈一下自己的阅读教学。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向来对读者的文本理解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一次检测出现了马尔克斯的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节选),其中涉及了四个题目,有两个问题从学生答题的结果来看,基本是站在不理解文本的基础而进行了作答。因此,我在评讲此篇阅读时,分解为几个程序。

一、针对预习“调查存疑”

我提前对学生进行了“阅读内容障碍”的调查。学生非常积極地提出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如:

1、发生了什么事,使众人出门聚在大街上?就算发生了某些事众人何从得知?

2、她的儿子到底偷没偷呢?

3、他的牙齿是被谁打掉的?为什么?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表现旁观者的冷漠吗?

二、微观角度再质疑

小说阅读部分为节选,加上文本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因此许多微小问题似乎从直觉与形式上找不出相对合理的解答。考虑于此,我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了全部再还原,通过补充文字形成二次文本。比如,关键情节的补充:①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临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摸出的那支枪自从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死者,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②“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③有些住房里面太热,居民就在院子里吃午饭。还有些人把凳子靠在杏树荫下,坐在街上睡午觉。

课前学生的问题提问比较散,基本可以定义为从微观角度的设疑,将原文进行还原,让学生已提问的前提下进行问题的再度质疑,通过思考这些细小的问题找到文章主旨的所在,进而全面读懂文本。

三、文本阅读的全角释疑

小组讨论互相解答或补充。

问题1:那个所谓不知名的被打死的小偷的家人来镇上祭祀他,出于一种围观和好奇的心理很众人围了上来。镇上的人基本上都在午睡,周围非常安静,加上有部分人在大街上睡,一点点动静都会有人发现,众人的彼此相传很容易使大家一起出门聚在大街上。

问题2:他的牙齿是被他自己的打掉的,为的是作为拳击手而以此为谋生的手段。

问题3:神父的不安是出自为眼前的母女感染。作为神父,面对生命时他似乎意识到自己有此不称职,对所谓的上天的“维护圣灵”的使命所做的并不够。此时的神父更多的是一种惭愧和醒悟,开始由随大众化的麻木无情有了人性的苏醒。

问题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表现旁观者的冷漠,更有作者想实现借神父来表现的对大众化人群麻木看客的行为的唤醒。

以上微观的探讨,让学生有了对文本更细致的解读,一群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物跃然纸上。一群“看客”身份的群众;一个内心比较坚强的、充满慈爱的母亲;一个内心发生了微妙的改变,走出了人性的冷漠与无情的神父;小镇带着永恒的贫穷、愚昧、麻木的阴影,几近瘫痪状态,生活在其中的人凭着一种集体意识的惯性和无意识的行为去生活。人们对生与死并不真正地关心,只是惯性地活着。于是我知道了,作者想借这样一群人,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个题目来唤醒麻木的大众,唤醒他们的同情心,悲悯心,从而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民觉醒的渴盼和一个伟大作家的良心。

四、理解规范答题

难题1:“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规范答题1:①内容上:表现出小镇环境的荒凉、安静和人们冷漠、麻木的“看热闹”的心理;②结构上:呼应上文小镇闷热和人们长时间午睡等内容,为下文写神父劝她们迟些离开和母亲的拒绝做铺垫,为小说高潮——母女无所畏惧地走向众人——的到来做准备。

难题2:请试着探究小说题目“礼拜二午睡时刻”的含义。(6分)

规范答题2:①“礼拜二”和“午睡时刻”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②“礼拜二午睡时刻”具有象征含义:小镇人在“午睡时刻”处于昏睡的混沌和麻木状态;昏睡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同情心、悲悯之心,是人性;③从小说要表达的主旨来看,“午睡时刻”小镇人的麻木和母亲的清醒形成强烈对比,母女的行为将唤醒这里沉睡的人们,从而反映了作者对人民觉醒的渴盼和一个伟大作家的良心。

如此解读文本,这样的规范答案,无论是浅层还是深层,学生能想到能答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一定意义上来说,绝对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得分。

五、总结

阅读很重要,指导更为重要,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即使是应试教育也不能全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机械僵化的阅读方式消解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需求,这样的阅读不利于真正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阅读时一定要勤于探索,勤于总结,走出对答案的依托,在语文文学性色彩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化与艺术化的阅读教学之路,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更有利于趋向未来大语文的趋势。

猜你喜欢

文学阅读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互联网+,助力农村儿童文学阅读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与研究
高三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探究
以文学阅读为载体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得法于课内,施法于课外
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