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同质化现象的反思与对策
2020-09-10张华秀
张华秀
摘 要:纵观近几年全国卷高考考生作文,离题偏题的现象少了,但出现考生作文高度同质化现象。本文笔者从作文同质化的体现,造成同质化的缘由,避免同质化的教学策略与理念等方面做了一些反思与探究。
关键词:同质化现象;体认自我;真情表达;独立思考
2019年高考尘埃落定,全国语文I卷关于探讨“劳动精神”“劳动价值”的作文命题,让许多考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让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吃了定心丸:淡化审题的趋向,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离题偏题的现象。笔者有幸参加了2019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卷,正如所料,偏题作文确实为数不多。但让评卷老师头疼的是:考生作文高度同质化。
学生作文同质化大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的泛政治化、泛道德化。以政治正确代替独立思考,以道德评价代替对生活本质的概括。2.情感的伪圣化、空洞化。凌空虚蹈、矫揉造作代替了真实情感,无中生有、滥情夸张代替了真实体验。3.素材的雷同化、虚假化。要么胡编乱造,要么不断复制陈旧单一的材料。4.结构的模式化、套路化。“起承转合”“引议联结”,诸多议论文的套路生硬复制。
许多论者把考生作文同质化的问题归因于当今命题的导向。有老师认为“由于作文题凸显‘立德树人’,学生立意角度不够多元,‘主题先行’,其思辨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导致作文‘同质化’现象严重。”(钟斌《议论的理趣和情趣——高考作文宏大叙事命题价值取向下的个性表达策略》,《语文建设》2019年2月)
全国卷语文作文命题一贯以来注重“道德导向”,这种倾向,曾经引起许多闽派语文专家的担忧,闽派语文泰斗孙绍振教授认为,“强制性的规定了政治性的或者道德性教化性的主题,迫使学生迎合,(会)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孙绍振《理性思维导向及其对抒情性思维的超越:2014年高考作文题纵评》《语文学习》2014年7―8期)事实证明这种担忧绝不是多余的,2019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高考10篇优秀作文,有7篇的主题都是盛赞劳动筑盛世,劳动开启强国之梦。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不同的考生,对劳动的体验与感悟也一定有所区别,为何写出来的文章却如此相似。因此也有论者指出:“如果将写作的取向限定在弘扬社会主旋律,文章就有可能千人一面,万人同腔。”(曹家鑫《立足社会生活归于理性思维——2015年福建卷作文命题思考与展望》,《语文天地》2015年1月)
的确,2017年以来全国卷乃至各高考改革省份高考作文命题秉承了“立德树人、服務选拔、导向教学”的命题理念,呈现宏大叙事的价值取向。这样的作文命题确实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在思考与表达的时候有所顾虑,缩手缩脚。然而,把学生作文同质化的问题完全归于命题方面,不免有失公允。全国卷作文命题虽然唱响“主旋律”,却并非主张“一言堂”,虽体现一定价值取向,但并没有绝对的限定学生的思维。全国卷命题者同样呼唤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辩证逻辑,鼓励多元思维,并且也给考生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在我们日常作文教学之中,面对学生作文同质化的现象,我们更多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挖掘,然后轻松罗列出一系列的原因,诸如:生活经验不足,思维深度不够,逻辑能力缺乏等等,这些原因的确存在,但学生层面的问题在此我不展开来说。
如何改变学生作文同质化的现状,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一、引导学生体认自我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进而进一步去唤醒学生的自我个性,实现个性化的写作。这是作文走向个性化、多样化的第一步。
实则近几年来高考命题在这方面用心良苦。如今的高考作文题,大多强调特定情境,强调对话意识、读者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在作文时,体悟到“我在场”“有个他”这样的一个现场感。例如2019年,“我”是一个中学生,面对的是“复兴中学”的全体同学;2018年,“我”是“世纪宝宝”,面对的是2035年18岁的年轻人等。清晰明确的任务情境设定,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找准自我。难怪有论者强调:“找准情境角色下‘我’的存在,确认“我”的身份,是实现个性化表达的第一步”。(钟斌《议论的理趣和情趣——高考作文宏大叙事命题价值取向下的个性表达策略》,《语文建设》2019年2月)
然而,情境角色下的“我”,仅仅是浅层的自我体认。深层次的自我体认,应该是唤醒写作者的自我表达的深层动力。如今中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不是能力性的,而是动力性的困难。学生的写作兴趣、自主创造性严重不足。四川大学马正平教授很早就指出:“动力性困难是当前学生写作的主要困难。”时至今日,这种状况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写作应是充满自主性、创造性的人类精神活动,是自我表达的载体。只有认识到作文教学对学生自我体认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尊重学生的自我表达,才能激发学生表达和创作的热情。
二、鼓励学生真实表达
“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是高中语文课标对写作教学的明确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我们教师要以开放、平等的态度,打破对学生的种种束缚,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作文教学生态,才能让学生做真人,说真话。
1.拓展学生写作的空间
要拓展学生写作空间,就是要让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句篇章之上,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悟生活;指导学生真正关注生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蕴藏的理趣,无论是日常生活细节,还是国家大事,“事事在意皆文章”,从而拓展学生写作的空间。
2.搭建平等的写作教学平台
作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的姿态。对话的本质是沟通,这意味着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不是先知与后知,传授与接受的关系。教师的作用不是对学生的写作指指点点,而是去激励、去欣赏,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我,从而帮助学生的自我表达从肤浅到深刻,从片面到全面,从幼稚到成熟,最终完成写作素养的自我构建。同时笔者认为高考的阅卷者们,也要恰当的使用高考改卷这一平台,引导学生敢于大胆的表达自我。如2019年全国1卷的作文题目,盛赞勤劳的文章得到阅卷者的青睐,那如果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并不是一味的勤劳就能筑大国梦,创辉煌;如果三观不正,路线错了,策略错了,方向错了,你越勤劳离你的目标就越来越远,这类作文我们也应该要积极鼓励。我相信这肯定是一部分学生的真实想法,但遗憾的是在我改的两千多份试卷中,没有看到一份这样的试卷,考生不敢大胆的表达自我的原因,要引起我们老师与阅卷者足够的重视。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乃至承担起塑造学生人格的重任。作文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完成塑造学生人格任务的重要阵地。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的批判思维,可以实现技能层面和价值层面的效果。引导学生以质疑审视观点,以问题搭建思维支架,以思辨提升论证层次,逐步训练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学会“消除以自我为中心以及由以自我为中心所带来的偏狭、片面与绝对”,医治“议论文写作思维单一化、浅表化、二元对立偏于一端”的思维痼疾,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学生思维品质。这是技能层面的效果。
譬如,今年全国I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作文题,如果考生能够具有一点质疑精神,就应该对“学习”与“劳动”之间、“科技”“人工智能”与“劳动”的非线性对立关系进行质疑:“学习”难道不是劳动吗?就只有挥汗如雨的体力劳动才叫劳动?“科技”“人工智能”背后蕴藏的不是更高境界的劳动吗?由此,对劳动精神的内涵进行探究,对劳动精神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文章自然就具有思辨的深度。
如果从价值层面看,批判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当今社会中泥石流般的信息洪流中,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并“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持之有故的反省思维”,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由此,训练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塑造出独立人格,培育公民理性,让学生以公民姿态,就公共话题,做理性表达,成为一个公正的思维者,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21世纪,发达国家作文教学的共同趋向在于: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参与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写作,注重写作教学中科技、文化的含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如果仔细品味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其中蕴含的命题思路其实正体现了这个趋势,反倒是我們作文教学环节似乎还在固有的模式中徘徊,面对跑步而来的“后命题”时代,一线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理念的改变已是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钟斌.议论的理趣和情趣——高考作文宏大叙事命题价值取向下的个性表达策略[J].语文建设,2019(03):59-62.
[2]孙绍振.高考作文命题呼唤理性思维[J].语文建设,2013(25):4-7.
[3]曹家鑫.立足社会生活归于理性思维——2015年福建卷作文命题思考与展望[J].语文天地,2016(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