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本教研模式,促进生物教师主体性发展
2020-09-10李佳敏
李佳敏
摘 要:校本教研对于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生物教师的主体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观察并查阅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介绍了生物教师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性,即生物教师主体性发展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键,一支主体性发展优良的生物教师队伍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促进生物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校本教研,并结合实际阐述了作者所在学校为了促进生物教师的主体性发展是如何开展校本教研的。
关键词:校本教研;生物教师;主体性;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推进,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越来越多。因此,就需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构建一种以教师为教研主体,以学校为教研阵地的校本教研平台。校本教研是推动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原动力。面对课改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生物教师加强学习研究,实现教研创新和实践反思,切实提升自我教研水平。
1.生物教师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性
生物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也就是生物教师的教学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现今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培养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然而,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有主体性;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首先要成为个性鲜明的人;要使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总之,一句话,生物教师的主体性发展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键。因此,努力促进生物教师的主体性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
2.促进生物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校本教研
2.1校本教研的定义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
2.2我校促进生物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校本教研模式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是2007年6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一所公办学校,2016年调整为一所完全中学。建校十二年来,学校依托北师大教育资源,在北师大“人、爱、创新,做扎根的教育”办学方向的引领下,努力打造一支“知行合一”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旨在办好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社会满意的学校。学校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促进教师主体性发展,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这一重要理念,组织教师学习了许多有关校本教研的理论,并在校本教研模式创新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就将我校校本教研的几种模式作一简单介绍。
2.2.1采用听课评课校本教研模式,促进生物教师主体性发展
我校采用“推门课”的形式,学校规定只要有时间,任何一位教师(包括校领导)可以去听其他任意一位教师的课,不需要事先通知,听课的同时要在听课记录上写下你的听评课意见。这样,不但可以杜绝表演课、作秀课的出现,老师之间还可以互相监督,互相学习。
2.2.2采用典型引路,开展教学沙龙促进生物教师主体性发展
教学沙龙是校本教研的前卫模式,能营造出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让大家在交谈中探讨“疑点”、“难点”、“焦点”。
我校每周二例会上都会安排一次教学沙龙活动,会上会推出本周内的1节精品课进行展示,或安排外出培训的部分教师给大家传达学习心得。这既是一次同一学科内教师的交流,也是跨学科教师的聚会。
2.2.3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课例分析促进生物教师主体性发展
我们认为校本教研的研究主题应该源于课堂,源于教师的教学现场,应该让教师在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及时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求得进步。依照本模式,我们依托每学期的优秀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专家视导课、小组合作模式下的有效教学“竞赛课”等教研活动进行了一系列校本教研。
2.2.4课题研究式校本教研模式促进生物教师主体性发展
每位生物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生物知识学习+自身大量实践+不断反思生物教学这几个重要因素,而做课题研究是促进生物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北师大鄂尔多斯附属学校,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
2.2.5重视校本培训,促进生物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我校领导班子特别注重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根据老师们的需要請专家进校园,做精彩讲座,或安排部分老师赴全国各地参加培训,回来后将学习心得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与全校老师分享。
3.总结
校本教研中充分体现了我校教师的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无论是教研组活动还是全校活动,老师们都能针对教学中遇到的某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大家各抒己见,交流经验,有一句话说的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各自得到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各自得到两种思想”,这就是校本教研的目的所在。总之,校本教研将推动着教师主体性发展驶入健康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仲广群.新课程背景下教研方式的创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1):34-36
[2]魏玉奇.新课程呼唤校本教研创新[J].科教文汇,20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