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互动教学研究
2020-09-10周会
周会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语言文字输入与输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目的。应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的输入,通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思考认识内容进行语言的输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互动研究,引导学生应用阅读学习提升语言的输出水平,同时应用写作中的表达练习,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互动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与阅读;互动教学研究
引言:在高中语文的阅读中,学生需要对信息量更大、表达内容更为丰富的阅读材料进行学习,同时,在学生的写作练习中,也要求学生能够对更为复杂的内容进行表达。应用写作与阅读结合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在语文输出与输入能力上的同时提升,教师要关注这两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合点,以此作为桥梁,引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语文成绩的提升。
一、应用语文阅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要重视对课内阅读内容的选择,同时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1、应用阅读积累词汇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教师仍旧需要重视学生对语文词汇知识的累积与应用。应用语文阅读的形式,就能够促进学生的词汇语言积累量与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一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选择语言应用能力较好的作家作品作为学生词汇积累的来源,能够使得学生在阅读中具有功能更多的收获,要重视语言的描述准确性与语言的美感。例如,应用郁达夫、林语堂、丰子恺等人的作品,作为语言词汇的积累来源就较为合适,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形容词汇,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阅读中常见词汇的特殊用法。
在词汇的累积中,教师仍旧需要重视引导学生應用摘抄的方式,对阅读中遇见的词汇知识进行学习与积累。在摘抄中,要求学生根据语言中不同的应用形式进行造句模仿。
2、应用阅读积累作文写作的材料
高中阶段学生想要表达的思维内容更为复杂,借助各种材料对自己的思维内容进行表达,有利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因此,在阅读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更为丰富的人文知识。除了阅读材料本身中涉及到的人文知识,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阅读材料中的各种信息标注也不能忽视。学生要就其中较为重要以及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专门的整理,由于信息的内容较为复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电子写作素材库,并且要求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电子写作素材库进行交流。应用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写作中应用的素材内容将会逐渐的增加[1]。
3、应用阅读提升文章的结构能力
在高中的作文写作中,学生文章结构能力的提升也是教师重视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不同文章的写作思维以及写作的结构,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并且根据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模拟写作,优化自己的作文写作结构。例如,根据思维导图,应用口述的方式,进行模拟写作。学生尤其要重视对名家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与学习,应用更为丰富的结构形式对自己的作文文章结构进行塑造[2]。
二、应用写作能力的提升阅读水平
语言的输出与输入能力的提升,事实上是较为平衡的,在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中,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首先,在对文中作者意图的理解上,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与写作的心情,对作者写作中的意图进行揣摩。虽然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会存在一定的区别,根据已知的文章写作背景合理对于信息含量较大的语言进行理解,对学生理解文章总体效果的提升,仍旧具有帮助作用。
其次,在对文章结构的划分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文章结构经验,对阅读文章的结构进行划分。这种方式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意图也能够有所认知与了解,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次。
仿写,充分利用教材课文的艺术特色,进行写作安排,并将学生平时写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带到日常的课文教学中去,渗透到课堂中进行讲评,转变观念,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这样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针砭时弊,破立结合,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深入浅出,堪称议论文写作的典范,为高中声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提供了诸多的启示[3]。
结束语: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语言输出以及输入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在阅读的学习中,学生要对语言词汇应用知识的积累进行重视,在此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整理,在写作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文章词汇以及文章的写作素材;学习名家文章的结构法,也能提升学生的文章组织结构能力。同时,学生的写作感受以及写作的经验,也能反作用于文章的阅读理解中。
参考文献
[1]邹宝生,吴伟昌.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现状与对策[J].语文知识,2014(11):23-26.
[2]丁丽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探析[J].内蒙古教育,2019(09):94-95.
[3]赖东升,张玉洪.高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0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