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下高中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2020-09-10黄中流
黄中流
摘 要: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中,我们推行了“走班制”的教学模式,此制度的实施对班级管理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班级管理发生变化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对象复杂多样化、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目标人文化的特点。与此同时,“走班制”教学变革为班级管理带来了许多新挑战,主要问题为:使“教”和“育”的整体性发生断裂,对班级文化创建构成冲击,班级管理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建立和“走班制”教学模式相适应的班级管理新模式至关重要,具体可以贯彻落实继承传统,育人为先;尊重规则,规范纪律,优化班级管理效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走班制”;班级管理;班主任教师
引言:自2016年开始,全国各省先后发布新高考改革方案,开启了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经整理分析发现,目前已经进入课改的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分别采取了“3+3”或“3+1+2”模式。“3+3”模式下规定高考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取消文理分科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在六门科目中任意选择三门;“3+1+2”模式下也规定高考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取消文理分科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在历史和物理选择一门科目,同时在其它四门科目中任意选择两门,这就出现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出现“文理交叉”的现象。但受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编制20种或12种教学班并不现实,因此,组织实施“走班制”教学应运而生,成为创新高中班级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的必然趋势。
一、“走班制”改革下的班级管理面临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以往的学校日常管理以行政班的形式为主,孩子们在一个固定的班级上课,每个班级有固定的专门班主任教师管理。而在“走班制”的实施下,同学们拥有自行选择上课内容和学习教室的自由,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高考科目在相应的教室上课,在原有行政班的基础上,又生成了不同的教学班。这些变化让班级管理展现出新的特点,也迎来了新挑战。为了良好构建“走班制”改革下班级管理新模式,促成班级管理的高效实施,解决这些问题是关键。
(一)管理主体多元化
“走班制”教学模式实施后,班级管理主体增多,在原来的政教处、教务处、班主任教师、各科任课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基础上增加了班级所有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任课教师也增加,教学管理主体更加多元化。所有科任教师都成为班级管理的一线成员,责任事务加重。同时,除学生干部之外,更多的学生由以前的被管理者转变为为赋予管理者二号被管理者二重身份的人,对于学生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的培养都有好处。在管理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学校系统的所有成员都加入到管理中,可以促成多方参与和多元化管理的组织系统。此外,因为同学们来自不同班级,这加大了科任教师的管理复杂程度和难度。因此,“走班制”为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和管理转变为积極主动地解决问题创造了机会,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地作用[1]。
(二)管理对象复杂化
“走班制”授课模式实施后,教师每天面对管理的学生不再像从前一样是固定不变的,而可能是不同的学生,班主任教师管理过程中可能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都不在行政班内活动。在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上课主体流动性增强、班级组合成员的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管理对象复杂化增强,加大了班级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担负班级核心领导和管理者的班主任教师紧跟变化的步骤,掌握变化的节奏,及时有效地进行协调工作。班主任教师需要采取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及时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指导,深入孩子们的内心,认真与孩子们对接、沟通、交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真正落实管理教育学生工作。
(三)管理目标人文化
基础教育的意义之一是使受教育者能够选择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的人格。教师在与同学进行感情交流时,可以从中收获感情的满足和心灵的指引,这些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班主任的岗位职责要求他们教育同学们怎样做人,担负着“育人”的使命。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要在确保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品行端正、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前提下帮助孩子进行知识能力的提高。即使处于唯分数论、为高考成绩的环境下,也要坚守本心,把学生的“成人”管理作为重点培养目标[2]。
二、建立相应的班级管理策略
(一)继承传统,育人为先
高中生正逐步走向成人,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班主任必须坚持育人为先的原则,有意识地营造学习型社区,创造人性化地育人环境,促进同学们团结合作、与人为善、独立思考等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尊重规则,规范纪律
班级是一个规范性组织,它需要各种各样的规则制度来维持其正常运转。在班级规则建设方面,应该给予学生发挥班级管理者权力的空间,引领学生和家长参与班规修订,让同学们在自我管理和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学习社会规范。教师应该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科学合理、完备详细的评价管理制度,合理公正地评价和鼓励同学,营造班级尊重规则,敬畏纪律的优良氛围[3]。教师可以在班会课上同学们自主讨论班规,制定学生行为评分表,将他们划分为小组,每组设组长,开展小组评分评比活动,每周记录小组成员的评分并在班会课上进行汇报,设置奖惩措施,帮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遵守记律,严于律己。
(三)优化管理,责权分明
针对此教学模式暴露出学生集体观念淡化的问题,班主任教师应精心组建学生干部队伍,分学科和节课组织管理本班同学,明确各班委职责并建立学生干部奖惩措施,保障其在管理中的有效监督作用。建立班级同学互相监督的机制,让每位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培养他们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和集体意识。
结束语:在高考改革背景下推行的“走班制”教学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了更多机会,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特点,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学校及各级教师应密切跟进对同学的关注,结合该教学模式特点采取正确措施,保证教学质量与管理的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余婷婷.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林海妃.走班制背景下普通高中生管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3]张雅楠.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