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研究

2020-09-10李萍萍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15期
关键词:尿失禁

李萍萍

【摘要】目的:研究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接诊的8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于产后6~8周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产后9~13周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尿失禁发生率和盆底肌力。结果:训练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较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PFD患者产后9~13周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的效果较好,可降低尿失禁发生率,使患者盆底肌力得到改善。

【关键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后盆底康复;尿失禁;盆底肌

[中图分类号]R7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5-0-0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是指患者出现盆底肌肉损伤和松弛现象,易产生粪失禁、性功能障碍,对患者健康带来极大影响[1]。近年来,临床上常对该病患者多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可恢复盆底肌力,但产后不同时期的盆底康复训练,其训练效果存在差异[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取对尿失禁及盆底肌造成的影响。现表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接诊的80例FPFD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18~41岁,平均年龄(29.16±2.34)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11±0.37)周;初产妇18例,经产妇22例。观察组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30.45±2.67)岁;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8.87±0.39)周;初产妇20例,经产妇20例。将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对比。

1.2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通过检查所有产妇均未见阴道炎及泌尿系统感染;②无妊娠合并症或分娩并发症。(2)排除标准:①伴有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等;②存在异常产褥,且体内有电传导器械。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产后6~8周进行盆底康复训练,使用到仪器是:法国PHENI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训练仪。具体如下:(1)将电刺激和生物反馈频率调成8~32Hz、脉宽调成320~740μs,锻炼患者进行Ⅰ类肌纤维收缩和将会阴与腹部收缩区分开来。(2)将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的频率调成20-80Hz、脉宽调成20~320μs,对患者Ⅱ类肌纤维收缩进行训练,增强Ⅱ类肌纤维肌力。(3)供给Ⅰ类与Ⅱ类肌纤维生物反馈训练板块,让患者模仿模块进行训练,使患者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得到增强。(4)供给各场景生物反馈训练板块,对患者在各种场景时,盆底肌肉的收缩状态进行锻炼。(5)供给A3反射的生物反馈训练板块,患者进行咳嗽模拟时,可收缩盆底肌肉,以此来锻炼患者在咳嗽时收缩盆底肌肉。(6)提供会阴-腹部协调收缩的生物反馈训练板块,让患者跟着模块训练,让患者不要为了憋尿而屏住呼吸。30min/次,2~3次/周。

1.3.2观察组 观察组进行产后9~13周训练,训练内容、方法、仪器等与对照组均相同。两组均连续训练2周后评估效果。

1.4评价指标 (1)尿失禁: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2周后,记录患者尿失禁例数,并比较。(2)盆底肌力: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情况,分级越高盆底肌力越好。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_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尿失禁阳性率 训练前,对照组尿失禁发生率30.00%(12/40)和对照组37.50%(15/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3,P=0.478);训练后,与对照组尿失禁发生率25.00%(10/40)比较,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7.50%(3/40)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34)。

2.2盆底肌力 训练前,两组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均比训练前高,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分级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FPFD是产后常见疾病,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其盆底肌肌力会进一步减弱,导致其松弛,甚至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3]。而产妇盆底肌分为两大类肌纤维,一类是Ⅰ类肌纤维,其属于慢收缩纤维,能使张力得到维持,具有不易疲劳、强直收缩与时常等特点。另一类是Ⅱ类肌纤维,其属于快收缩纤维,其收缩具有自主性,具有易疲劳、阶段性收缩与快速短暂的特点[4]。有研究表明[5],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效果受到康复训练时间的影响,且训练时间一般分为:产后6~8周、产后8~10周、产后10~13周,但具体哪一时间段进行康复训练的效果更为有效仍存在一定争议。

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产后6~8周进行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产后9~13周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训练后尿失禁发生率较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均较高,说明于产后9~13周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的效果较好,可使尿失禁发生得到减少,改善患者盆底肌力。分析其原因为,人体机能相对最虚弱的时候就是在产后6~8周时,但这段时间达到的康复效果也最佳。在这个时期对于产妇来说,定期回医院复查是必不可少的,并需要对盆底肌力进行检测,产妇根据医院给出的训练模块,跟着模块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能够达到改善盆底肌力的作用。同时,通过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疗法,可达到减少产妇尿失禁发生的目的。但在这段期间,产妇产褥期刚结束,身心会感到非常疲倦,其思想上还未彻底接受实况变化,且外阴阴道充血现象也会在产妇身上出现,在训练过程中产妇会有阴道疼痛、阴道炎、阴道出血、尿频、乳汁减少等表现。而产后9~13周训练,随着延长训练时间,产妇拥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对身心状态进行调整,能够补充参与盆底康复训练的精力,且外阴阴道充血往好的方向发展,许多副作用不复存在。同时,对于部分产后3个月产妇来说,其具有良好的自身盆底肌力恢复,不需要参加康复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使家庭不必要开支得到减少。

综上所述,FPFD患者在产后9~13周的盆底康复训练的效果较好,可降低尿失禁发生率,使患者盆底肌力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洁, 侯睿, 梁熠, 等. 产后6~8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19, 54(8): 1241-1247.

[2] 张秀红. 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价值[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19(24): 4400-4401.

[3] 朱玉平, 程芳.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盆底肌训练与常规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临床效果比较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7, 46(9): 1053-1056.

[4] 刘萍, 王云霞, 郑萍萍, 等. 足月顺产产妇盆底康复治疗的时机及其疗效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5): 903-904.

[5] 王青, 夏波, 唐妍妍, 等. 盆底肌康复训练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13): 120-122.

猜你喜欢

尿失禁
针刺八髎穴配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后并发尿失禁76例临床观察
思维导图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后尿失禁护理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干预对改善中年女性糖尿病合并尿失禁患者临床效果的研究
产后盆底康复锻炼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作用
3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原因分析及盆底肌收缩力水平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影响
电针神经刺激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疗效分析
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及对尿失禁的影响
自制接尿套在老年男性尿失禁中的应用效果
40例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