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反转新闻的传播框架研究
2020-09-10袁仪茹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我国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能力和影响力呈指数型增长。但是由于传播门槛低、监管难度大、发布者个人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使得互联网新闻传播乱象丛生,虚假信息、片面报道、反转新闻层出不穷,这不仅无法正确地报道新闻,还会误导网友,制造舆论矛盾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因此,研究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反转新闻的传播框架,分析其传播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减少这类新闻的产生对互联网新闻的监管以及新闻传播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反转新闻;新闻传播;框架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079-02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互联网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9.04亿人次,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64.5%,已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1]。这个数据背后,透露出来的是庞大的网民数量以及越来越迫切的互联网新闻需求,也正是这些推动了新媒体的产生,同时也使得互联网新闻飞速发展。
反转新闻又可以被称为逆转新闻、舆论反转、新闻反转剧等,一般是指一条新闻刚发布时,舆论迅速将矛头指向其中一方,而随着更多新闻细节的公布,新闻剧情出现逆转,舆论态度也会随之发生大的反转。
2020年5月30日,一名新浪微博ID名为“小岛里的大海”的网友在新浪微博称,其女儿被班主任体罚致吐血,一时间,该微博迅速被网友大量转发评论,并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热议。该家长称在已被告知女儿有哮喘病的情况下,其班主任仍对其女儿进行了10圈的体罚,同时附有孩子吐血以及送医院抢救的照片。除此之外,该网友还表示其孩子因为这次生病留下了手抖的后遗症,将影响孩子未来的小提琴生涯。同时,该网友还指出,此前其班主任老师还曾向家长索要一年6万元的照顾费,并收了很多礼品。一时间群情激奋,网友纷纷转发评论,要求相关学校和相关部门严惩该教师。
而就在第二天凌晨,白云区公安局通报了此案的最新进展,并表示上述情节均系该网友为扩大影响而故意编造的谎言,衣服上的“血迹”为化妆品和水制成,而其女儿目前精神状态良好,并无大碍。一时间舆论哗然,反转新闻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二、反转新闻传播的路径
(一)传播前期:夸大事实,激化矛盾
通常反转新闻最开始发声的一方总会在原有的事实基础上,夸大事实,以激化矛盾,引起轰动。以该新闻为例,在此新聞事件中,该女子的女儿的确曾遭受了班主任的体罚,但并未出现图中的身体异常以及吐血等现象。该女子基于体罚这一事实,恶意夸大,以激化家长和教师间的矛盾,进一步上升到激化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矛盾,博得眼球。
(二)传播中期:制造舆论,恶意引导
身份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过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会交往中,身份是传播性的,传播就是身份认同的过程,传播的信息构成并反映身份特征[2]。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其发声有更大范围的影响力。他们的转发和评论本身就会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在粉丝看来,这就是“站队”的表现,也更容易引导其粉丝对该事情的判断。而在这次的事件中,警察通过调查发现,网友“小岛里的大海”在发微博后,就曾故意购买水军,制造舆论焦点,使得影响力扩大,再利用自己伪造的事实,引起大V关注,最终恶意引导事件发展方向,让网友一时间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
(一)网络发言环境的自由化
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自由表达提供了空间。然而言论自由必然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但由于上网的人群鱼龙混杂,很难保证每个人都遵守这一规则。这便使得反转新闻应运而生,网民的发言限制少,造谣成本低,核实难度大,为反转新闻提供了生长发育的土壤。
(二)自媒体从业者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新媒体的出现让新闻传播的方式和速度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这个竞争更为激烈的互联网时代,第一手的新闻资源以及新闻阅读量成为了新媒体尤其自媒体从业者更为看重的东西,这也使得他们在报道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内容的真实性。当面对发声者第一时间的爆料时,他们更多的是选择去转发、评论以获取更大的流量资源而非及时地去核实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在群众的猎奇心理的驱动下,更为震撼的新闻报道往往就更容易给媒体带来流量,流量又能通过热度转化为经济效益。在一系列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新媒体从业者尤其自媒体从业者放弃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甚至为此充当水军,刻意引导舆论风向以带来更高的曝光率。
(三)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削弱
在任何人都可能是新闻事件主角的今天,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也在慢慢地被弱化。人们看重官方权威报道,但更看重即时与及时报道,因此在主流媒体没能第一时间发声的时候,就会有许多自媒体通过自己的平台发声,引导舆论发展方向。而民众在看到了新媒体(主要是自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后,很容易由于议题设置形成一个预先的假设和猜想,即使主流媒体日后辟谣,影响力和影响程度也可能不及之前。尤其是在面对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件时,只要当事者一方“披露”出来,而政府或者其他仲裁机构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复,就会在网络上产生种种猜疑。这些信息可能是空穴来风,但是一旦传播的人多了,谣言也会变得生动,更具说服力。这也会大大降低相关机构的公信力,给以后的工作带来阻力。
四、关于反转新闻的反思
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当事人可以越过传统新闻媒体,通过自媒体为自己发声,让事件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更为迅速的解决。但是在越过传统新闻媒体这一层级的背后,也越过了把关人这一关键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隐患。互联网时代,人们发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本也越来越低,多渠道、低成本发声方式也更容易使别有用心之人有可乘之机。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其背后的负面影响。这种新闻要怎样核实以及发声背后的一系列动因都值得深思。
(一)利益驱动使得媒体为流量发声
互联网的崛起,使流量和热度带来的收益不容忽视。很多人为了博眼球、博流量,在相关平台通过提高自己曝光度、加入广告计划、开通微博打赏等一系列行为来达到流量变现的目的。从最早的刘鑫事件,到现在的小学生体罚吐血事件,互联网发展的初衷是让更多的人可以发声,但在利益驱动下,却朝着让更多的人为了流量而发声这一方向发展。如果对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发声不能有一个很好的引导,就很容易使其变为激化矛盾以达到不纯目的的工具和手段。
(二)互联网监管存在滞后性
在互联网发展之初,大家就意识到互联网是把双刃剑。要想让互联网得到良性的发展,就必须有有力的监督和引导。但是互联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事物,在互联网规范化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需要有新的政策和规则。但是,由于相关规范无法第一时间跟上相关事件,相关事件又不能完全应用于现有的法律法规,就会使得别有用心的人有可乘之机。此外,大量“假新闻”“反转新闻”的产生也会使得群众对新闻事件麻木,在过度消费群众的同情心后,真正需要发声的群众发声会更为困难,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发声环节存在漏洞
当事件曝光后,及时对民众情绪进行引导和疏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互联网背景下,一件小事都可能被无限放大,不正当的引导可能会使事件导向发生重要转变。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都隐藏在网络背后,事件更多的是靠发声者的主观描述来呈现的,这中间就涉及很多环节,也容易产生很多的漏洞。低成本發声并不意味着发声不需要负责任,也不意味着网友的热情和同情心可以被无限制地消耗。但是许多无良媒体以及别有用心的人进行恶意引导,使得互联网发声往往会将民众情绪推到高点,把事件推向极端。
(四)网民甄别信息的能力有限
除了加强媒体监管外,民众也应该提升自己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不要因为几张图片或者几段具有煽动性的发言就对事件过早地下定论。真相焦虑常常表现为对信息不平衡的恐惧,在网络空间中,当所谓事件的“黑幕”被一一披露后,真假难辨[3]。群体盲从意识会容易让人忽视个体性,一群人的狂欢往往容易让人丧失理性。除此之外,发声者在发声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将事件细节公之于众,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另一方面对舆论压力,使他们被迫曝光在不该承受的舆论环境之下。
(五)新闻报道片面化、标签化严重
在新闻报道中,有一些词语往往会引起更高的关注度和更为广泛的议论,比如“女司机”“大学生”“某女教师”等。然而,这些标签很多都是无良媒体为了热度而刻意制造的,这种报道本身就是有争议的。诚然,要想在海量信息网中抓住读者眼球,这样标签化的词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度的标签化和片面化往往就会影响事件的发展,影响网友正常的判断和舆论走向。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出现反转新闻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是我国互联网新闻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弯路。但通过分析其成因和传播特征,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反转新闻,让网络真正为人民所用,为个体发声。
参考文献:
[1] 万晓燕,王胜源.反转新闻:传播特征、概念辨析与问题指向[J].中国出版,2017(08):33-34.
[2] 黎勇.透过发生机制看新闻反转[J].中国记者,2016(6):56-59.
[3] 董海滨.复杂视角下的文化身份——跨文化传播学诠释学派文化身份理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06):156-162.
作者简介:袁仪茹(1995—),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新闻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