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节目主持人转型实践初探

2020-09-10黄蕾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融媒时代

信息技术的升级和发展催生了众多的新媒体平台,实现了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和融合化。在融媒体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已经不再单纯地依靠广播电视,而是借助各类新媒体或自媒体平台快速传播文字信息或影像资料,真正实现了信息共享。这既为传媒行业注入了新鲜活力,也给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

作为广播电视媒介最活跃、最生动的体现者和传播者,节目主持人成为与受众情感交流的纽带和影响节目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更需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具有个人特色的主持风格,完成自身的突破与转型。

摘要:本文围绕融媒时代传统媒体节目主持人的转型实践,以苏州广电“黄蕾名人谈”融媒探索为例,就该节目如何发挥名人效应、深挖地域文化、运用丰富手段这3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为当前主持人融媒实践提供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融媒时代;节目主持人;转型实践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0-0003-03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1]数字化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为这个时代的媒体人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融媒实践中寻求全新价值定位是节目主持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而戏曲节目正面临着外界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正在吸纳更多新粉丝,所在电视栏目受众流失的窘况。为此,笔者自2017年起策划并推出了电视版《黄蕾访谈》的融媒版——“黄蕾名人谈”,以手机直播、名人访谈的方式在“看苏州”APP中呈现,节目立足地方传统文化,发挥电视栏目优势,运用新媒体手段,在移动端收获了新粉絲。点击量屡破10万,累计直播近60次,总计直播时长近80小时,累计收看量达到800多万人次。通过融媒结合、小屏带动大屏的方式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面,增加了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为探索媒体节目新形态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实践,笔者认为,节目主持人不能死守传统的传播模式,必须守正创新,融合求变,在实践中谋求新发展、开拓新方向、寻求新定位。

一、高定位,发挥文化名人效应

我们正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时代造就英雄,人物影响时代。展现人物风采对构建中国精神,提振精气神会带来良好的名人效应。“黄蕾名人谈”尝试以名人嘉宾的定位,营造直播产品的区隔度,以烘托人物为主,通过与文化名人的聊天互动提升大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一)树榜样

笔者所在的《苏州电视书场》《昆剧电视专场》先后开办于1994年和2000年,分别是江浙沪持续时间最长的苏州评弹电视专栏和全国唯一的传播昆曲的电视栏目。“黄蕾名人谈”利用自身优势,先从身边最熟悉的戏曲名家做起,从“评弹名家蒋云仙话当年”,再到“天生一个唐明皇”,先后邀请了昆坛大师蔡正仁、“贺老六”史济华、锡剧王子周东亮等做客节目,通过直播节目让网友与名家实时互动、直面交流,畅谈成名路,分享传承创新感受。名人的号召力使点击量逐步上升,收看人次从首秀时的6万逐步增加到近20万。网友们表示很喜欢和名人零距离的亲近感,名家们也对手机直播的方式感到新鲜。蔡正仁说,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和戏迷互动,很新鲜,这样的沟通方式很好。从戏曲名家到文化界名人,“黄蕾名人谈”用直播揭示人生,用访谈展现智慧,通过讲述成功人士的传奇故事,分享人生感悟,树立新时代榜样,激励年轻一代去创造成功的人生。

(二)圈粉丝

名人是大众心中的偶像,他们自带粉丝,自带流量,有一呼百应的作用。2019年,笔者尝试建立微信粉丝群,以每做一位嘉宾增加一个粉丝群方法,以名人嘉宾的影响力及直播核心内容为纽带,带动其身边亲友及所在行业的关注度,通过圈层化互动,进一步聚集了人气,扩大了传播范围。例如非遗系列的直播,通过与嘉宾粉丝的互动和传播,系列节目累计观看人次均达到18万。此外还邀请了戏迷参加“名家教唱”系列节目直播,实现粉丝和名家零距离,说趣闻轶事、演拿手好戏,直播互动热烈,对拉近受众距离、巩固和发展受众群体大有裨益。

(三)正导向

当然,名人效应也是把双刃剑。有一次笔者已完成策划及微信的宣发,节目嘉宾为某行业领军人物,但就在直播前一天,才得知嘉宾过去在政治上曾有不当行为,虽时隔已久,但为避免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当即删除微信上的相关宣传,取消了直播计划。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因此在甄选嘉宾时务必谨慎。若名人以积极向上形象示人,会让受众视为榜样,反之,则会形成不好的认知。

二、重传统,深挖姑苏文化精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我们在融媒实践过程中,须牢牢把握主流媒体的文化担当,传承文化、传播文化、教化人心。苏州文化渊源深厚、门类齐全,从古至今一脉相传,使得每一种文化门类都有一定的成就。苏州评弹盛演不衰,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昆曲被列为世界非遗之首,还有文物工艺、诗咏文选、民风民俗、考古传说等,无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节目源泉。作为媒体,我们有责任向世人展示地域文化的综合实力和文化精粹,文化的沟通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黄蕾名人谈”立足于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品质内容带来了收视黏性和点击量,直播始终定位于“大苏州”“大文化”概念,锁定主流人群。通过抓文化热点、展文化系列、讲文化故事等手段,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努力使姑苏文化精粹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一)以时效性凸显文化热点

“媒体竞争,说到底,是对信息和受众的争夺。谁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最有价值的信息用最快、最好的方式详尽地、全面地、立体地传播给观众,谁将拥有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2]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民众对资讯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失去时效性,新闻变“旧闻”,传播便失去了意义。“黄蕾名人谈”通过及时追踪新闻亮点,捕捉文化热点,展现名人动态。例如,当浸入式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入选第7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成为金秋焦点,笔者约会知名制作人萧雁,揭秘该剧的台前幕后,与嘉宾漫步沧浪亭,边走边聊,动态直播,引领网友们“穿越”到芸娘看戏、逛园的小日子;又如,随着《延禧攻略》的热播,剧中的苏扇引起了大众关注,笔者捕捉到该剧的扇子均出自苏州制扇工艺大师盛春处,策划了“清风徐来话苏扇”直播,在盛春的带领下,近距离感受制扇技艺,揭开精美苏扇背后的故事;在苏州戏曲传承中心成立,新版滑稽戏《苏州两公差》公演之际,笔者约会相关主演、名家,相继推出了融媒直播节目,极具新闻价值。结合时事热点的融媒节目,最能引来大众关注,这种“借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系列化来发掘文化深度

当前互联网的无界和无门槛,正影响着传统媒体阵地,八卦、无厘头、搞怪等,都能引来巨大流量。我们不能因为市场上碎片化的、伪通俗化的、哗众取宠的节目就改变导向,舍弃资源,推倒我们经年积累形成的优势。众多新媒体存在的意义,不是让我们去简单地模仿它们、和它们竞争,去勉强自己做不擅长的事,而是让我们冷静地认清冷酷的市场游戏规则,倒逼我们更好地做我们擅长的事,“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3]。以系统化对抗碎片化,以深度驱逐浅薄,以精品淘汰粗制滥造。“黄蕾名人谈”积极利用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来探索文化的纵深度,2019年尝试推出了非遗系列直播,邀请剧装戏具制作大师李学森、檀香扇制作大师邢伟中、灯彩制作大师汪筱文、箫笛制作大师邹叙生等做客节目,侃剧装制作,秀扇舞乾坤,观苏工灯彩,解箫笛奥秘……分享人生故事,展示精湛技艺,弘扬工匠精神,展现非遗魅力。直播交流互动气氛热烈,观看人次均超过10万。网友表示,节目让他们开阔了视野,汲取了平时未涉及的学科知识,增长了眼界和见识。

(三)以故事性来展现时代精神

访谈节目内容为王,好故事讲到哪里,感动和力量就传播到哪里,让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为“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4],“黄蕾名人谈”直播专访不泛泛而谈,而是精心挖掘反映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的精彩故事。如国家级昆曲非遗传承人柳继雁,作为建国后苏州培养的第一代昆曲、苏剧接班人,苏昆“继”字辈的代表,她77岁顶着烈日进京,参加纪念昆曲“入遗”10周年演出,82岁加盟大师版《牡丹亭》扮演杜丽娘,她表演的“游园”被戏剧理论家朱栋霖评价为除梅兰芳外最好的。直播通过其畅谈如何82岁再演杜丽娘,成就“最好的游园”,怎样经历60年艺坛风风雨雨又如何含辛茹苦培育接班人等事迹,展现了其德艺双馨的人格和老骥伏枥、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又如,以“精诚所至,金石為开”为直播主题,我们专访了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蔡云娣,通过动态采访、现场演示、笔者学艺等环节,讲述他45年专注一件事,将石头点化成珍贵国礼,开创我国石雕艺术品证券化先河的励志故事,并且就传统手工艺面临转型升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直播引起受众的强烈反响。分享文化名人的艺术感悟和实践经验,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生动的艺术发展史,吸引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网友积极互动参与。

三、巧策划,运用丰富传播手段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指出:“内容非他也,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也;形式非他也,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也。”[5]这段话表明:内容与形式密不可分。媒体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就好比酒和酒瓶的关系,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节目的高度和质量。我们应充分发挥策划功底与制作力量,深入探究节目叙事规律,进行节目形式的创新,运用多种传播谋略与技巧,有效叙事,吸引受众,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一)揭秘式

运用悬念来吊人胃口,无论是希区柯克的悬疑电影,还是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抑或电视节目中的“下节导视”以及评书演员的“且听下回分解”,都显示出异曲同工的魅力,即设置悬念,吸引受众,激发他们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更多的关切期待心理。“黄蕾名人谈”也大胆借鉴,尝试以设置悬念、揭秘内幕来吸引受众的传播策略。每次的微信宣传内容、直播的开场白都采用设问方法,吊起受众胃口;直播中设置悬念和矛盾,让内容更具揭秘性,从而吸引受众;直播节目有时由一条新闻引出,揭秘热点背后故事,有时由一件珍稀物品说起,揭开其中奥秘,同时采用抽丝剥茧、层层揭秘的方式,在直播中释疑解惑,揭示谜底。例如,当备受瞩目的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揭晓,诞生了全国首对曲艺牡丹表演奖伉俪。笔者走近这对新晋“牡丹伉俪”袁小良、王瑾夫妇家中,揭秘他们银婚25年爱情保鲜秘籍,包括如何一见钟情、同台献艺,怎样离美归国、夫唱妇随等,直播氛围温情浪漫又充满揭秘性,累计点击数达到14万。又如,在对“中国发绣第一人”周莹华的名人谈直播中,笔者巧妙设计悬念,就非遗发绣的历史沿革、工艺特点、制作难点以及周大师为传承发绣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全面揭开非遗发绣的奥秘,网友互动热烈,累计观看人次超15万。运用悬念结构的名人谈直播还有:灯彩大师邹叙生——解开“万眼罗灯”之奥秘;工艺大师金海鸥——让干将莫邪剑惊艳亮相;制扇大师王健——揭开制扇秘诀;古琴世家吴明涛——讲述稀世名琴坎坷身世。均取得较好效果。揭秘式直播结构不仅能使内容环环相扣,引领情节发展,提升受众关注度,同时还能在提问与解答之间,更好地塑造人物、阐述主题,传播效果优于平铺直叙。

(二)体验式

访谈节目很容易陷入一问一答的简单模式,在新媒体中呈现就会略显呆板,缺乏灵动和吸引力。虽是采访,也须做得有声有色。体验式采访是笔者尝试的方法之一,它更为生动形象,且具有强烈的现场感。“黄蕾名人谈”无论采访哪位大师、名家,笔者总会设计亲身体验环节,如体验瓷盘上作画、体验用头发刺绣、体验彩扮杜丽娘、体验弹拨稀世名琴等等,此环节总能受到大众的特别关注。此外带领粉丝一起体验,也能为直播带来更多人气。在“相见欢——我和昆曲的第一次”直播节目中,笔者携两位中外学子与昆曲来了一次亲密接触。直播以参观昆曲传习所为主线,从“偶遇”名师、拜师学艺,到体验角色、吊嗓子、耍花枪、甩水袖、舞扇子等,动态十足,亮点频出,累计观看量超17万,吸引了场外青年网友们的热烈互动。体验式传播手段的魅力在于,当事人亲身感知更真切自然,从理性问答到感性体验,可以全方位地展现主题内容的魅力。

(三)互动式

融媒节目的策划,还须强化互动意识。在对昆曲王子张军的专访中,我们尝试跨屏传播,先网络直播,再包装电视播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起到了“1+1>2”的传播效果。在直播中还引入了微信视频通话、网友实时互动等环节,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强化融媒互动,直播累计点击量达20万人次。此外,业精于勤,事成于专,成功的策划源于周密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要认真完成甄选参与嘉宾、推敲直播话题、设置内容悬念、布局采访动线以及考虑服化道等工作,以确保每场直播都能完美呈现,稳定的直播品质才能锁住点击量。

四、结语

“黄蕾名人谈”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积极探寻融媒时代的全新价值定位。然而,当前融媒产品的研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探索之路艰辛而漫长。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针对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媒体节目的新需求,创新传播理念,打造融媒精品,树立主流媒体正能量“网红”、在瞬息万变的媒体竞争中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 徐立军,严方.电视播出季:频道编播创新前沿[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09.

[2] 袁智忠.影视文化纲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18.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334.

[4]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1.

[5]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278.

作者简介:黄蕾(1969—),女,上海人,本科,主任播音员,研究方向:主持人融媒实践。

猜你喜欢

融媒时代
融媒时代我国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媒时代广告图形设计艺术的审美与传播探析
融媒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现状与改革策略
浅谈融媒时代传统纸媒观念的转变
论“融媒时代”人力资源的变化
浅析融媒时代新闻编辑的发展
融媒时代传统媒体的几个关键动作
基于校园媒体整合的“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融媒时代军事评论创新思考
融媒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