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赛》对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养成的启示
2020-09-10葛国凤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主持人技能多年来的更新以及观众文化水平的提升,观众们对于自己所观看的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出于观众对主持人专业技能的好奇,以及年轻一代主持人对于磨砺和展示自己专业技能的平台的需要,《主持人大赛》应运而生。《主持人大赛》自播出以来,斩获了极高的收视率,并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了各大院校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检验标准。本文通过对《主持人大赛》节目特点以及传播优势的分析,简单梳理《主持人大赛》对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养成的启示。
关键词:主持人素养;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养成;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0-0006-02
一、《主持人大赛》的节目特点
(一)节目背景
《主持人大赛》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一项播音主持领域的重大赛事,从1988年至今共举办6届,取得了极大的影响。《主持人大赛》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后推出的第一个电视大赛,它是集合了最全面的传播资源,以专业化权威化的优势制作推出的一个创新型融媒体产品。《主持人大赛》通过电视选拔,为全国的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良好平台,也为中国播音主持事业选拔、输送了更多综合素质强、能力超群的优质人才。
(二)选手特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总监张国飞说,这次大赛对选手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超高的要求:“我们将为具备良好政治素养、高超业务能力的新时代主持人搭建展示平台,更好地去展示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声音。”更让人惊喜的是,在大半个主持圈的宣传下,各个高校的年轻学生们也踊跃参与,为大赛注入了新鲜活力和年轻血液。
“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导演看完选手资料后不由得心生感叹”,这是央视创造传媒总编辑过彤作出的最直观的评价。央视创造传媒总编辑过彤作为大赛的联合制作方,也设身处地地体会了总台成立后的《主持人大赛》的某些变化。通过对后台选手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本次大赛选手呈现出“高新尖”的特点。首先,选手们整体素质高,大多数为硕士、博士和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才生。其次,从专业分布看,人才类型更加多元,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是理工专业的选手都明显增加。再次,这次主力军多为“80后”“90后”此类新生代群体,他们提交的信息介绍视频资料等十分有新意,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能量。最后,行业内“顶尖”选手报名踊跃,既有在地方卫视、电视台、广播台工作的已成名的“腕儿”报名参赛,也有正在学习的“潜力股”积极参与。
(三)节目形态
这档节目没有拖泥带水,一开场就进入了紧张的比赛模式中,瞬间让人置身其中。有比赛肯定就有评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保证大赛公平公正的前提。除了董卿、康辉、鲁健、朱迅等17位极具专业性的主持人作为专业评审,比赛还采用了高端科技,由400位虚拟大众评审作为真人大众评审的代表,对参赛选手进行评分。最后,经过机器核算每位主持人的当场分数,最终分数由专业评审分数的60%和大众评审分数的40%构成,每一位主持人选手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自己的最终成绩。参赛选手所要做的就是准备答题,包括3分钟的自我展示和90秒的即兴考核。
4轮比赛充分考察了主持人的语言组织、随机应变、文化储备、采编播一体化等能力,概括来说,即新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掌握三大能力: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一轮轮的晋级比拼,一场场的唇枪舌剑,一次次的点评交流,给观众呈现了一场盛大的视听盛宴。笔者作为一名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老师不仅组织我们一场不落地观看了本届大赛,而且还要求我们在每场比赛之后都要撰寫赛后评价,因此笔者对形形色色、拥有强大个人特点的选手有着或多或少的认识。看比赛时笔者时常在想,新时代播音主持工作者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养呢?这对于广大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业爱好者又有着怎样的启发呢?
二、《主持人大赛》对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养成的启示
播音专业的学生参加大赛,各大院校从观摩比赛和成绩的分析总结出很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在新媒体发展态势向好的社会背景下,广播电视事业依然充满了丰盈的生命力。不论《主持人大赛》的赛制如何改变,最重要的几个点却始终如一,那就是基本功和得体的镜头形象、良好的即兴表达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以下我们就来逐一分析。
(一)扎实的基本功和得体的镜头形象
这个节目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8年重组后的第一场电视比赛,目的是为优秀主持人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平台,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输送更多复合型、创新型、专业型主持人才。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一场综艺,更是对中国主持领域有重要意义和深刻影响的比赛。众所周知,央视的知名主持人都是通过这个比赛,经过层层选拔后挑选出来的,可以想见该大赛对选手的专业性的重视程度。那么比赛对于选手的要求必然十分严格,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镜头形象。
基本功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字音准确,另一个便是呼吸发声。虽然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没有播音员那么严苛,但起码的要求还是要符合。不难发现,进入第二轮的30强选手在基本功方面都是没有问题的,无论是邹韵、蔡紫、尹颂、王嘉宁还是冯硕、李七月,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人特点和扎实的基本功,使得他们在镜头前可以更加坚定自信,发挥出了极高的水平。
语言驾驭能力包含许多方面,可以简称为“内三外四”,包括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和停练、重音、语气、节奏,比如如何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去,如何把握渲染与叙述的比例,如何让表达更有分量等方面。这些都是考验主持人个人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1]。在大赛中,可以发现很多人在这方面都存在问题,有时试图故意加重语气或者放慢节奏来烘托情绪,反而适得其反,让人感觉不自然。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练习,从而优化自己的语言面貌。首先,要注重语言的规范;其次,要注重语言的高雅文明,避免粗鄙、庸俗;第三,要注重真情实感的流露,要做到言简意赅,用词鲜明准确,切忌浮夸、单调或词不达意;第四,要加强对语言表达的培训,使之更为流畅;第五,要注重语言的品位。这些都是媒体修养和素质的体现。
(二)良好的即兴表达能力的呈现
在节目中,有一项根据随机新闻事件,让主持人当下立即作出3分钟现场即兴表达和评述新闻的一个环节,各位选手们各显神通,但是从中我们也能很明显地看到有差距,有的选手能刚好在规定时间内将事情本身表述得非常清楚,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自己的知识涵养和人文关怀;但有的选手却连3分钟的时间都没有用完,表述也不够有条理。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日常的知识储备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的不同导致了即兴表达能力的高低差异。这也要求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熟练地运用自己知识库中的知识,并将它们整合成自己的观点,以此来突出个人的语言风格。
(三)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都知道,播音主持工作的根本属性是新闻性,这就要求在新闻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新闻性这一根本原则。在《主持人大赛》中,我们也看到了有关一带一路、精准扶贫、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战略等国计民生的内容。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下,我们应培养并具备新闻敏感性;应了解群众、贴近群众、扎根群众,扎根生活,这也是捕捉新闻和展示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文化素养、价值观、眼界、格局看似是事物的不同侧面,但它们其实都根植于人们的文化知识,一个有丰富文化知识储备的主持人,他的价值观不容易偏颇,他的眼界不容易狭窄,他的格局也不至于太小。新时代的主持人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还要了解历史,做到知史以明鉴,察古以至今,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腹有诗书气自华[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也就表明了只有真实的故事才最精彩,只有百姓的故事才最生动。要讲好中国故事,主持人只有走进企业车间,深入田间地头,从群众身上找线索,才能说出真实自然接地气的语言,才能发现真实鲜活、生动感人,平凡却伟大的故事[3]。对媒体从业者来讲,只有深入百姓、深入生活、体察民生才能做出有温度的节目,而不是靠节目形式的花样和主持人外在的形象来吸引观众,只有制作者发自内心,真正去察民情、听民声,深入群众,才能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三、结语
当《主持人大赛》这档节目重新应势而生,引起人们的广泛探讨也成为必然现象。节目中不管是节奏鲜明的比赛流程还是专业素养,以及其出色的参赛选手,都是这档节目成功举办必不可少的条件。新时代下,各类新兴产业和传播手段层出不穷,这就意味着传媒行业在面临着种种挑战的同时,也迎接着种种机遇。作为党的喉舌,作为广大人民的“传声筒”,播音员、主持人应该牢记初衷,要切身体会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使命,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好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学业素养,巩固自身的专业技能,确立主人翁意识,增强信念感、使命感,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业人员并讲述人民群众的生动故事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睿.浅谈播音创作基础理论视域下朗诵《相信未来》的创作体会[J].新闻研究导刊,2019(05):01-02.
[2] 吴俣潼.浅谈多媒体融合时代播音主持人的基本素养[J].赤子,2019(07):01-02.
[3] 杨学锋.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J].时代文学,2014(06):12-13.
作者简介:葛国凤(1999—),女,河南洛阳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