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性教育舆情的演化过程及阶段特征研究

2020-09-10刘蕾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

摘 要: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面临更为复杂的舆论环境。互联网的扩张,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媒体环境也悄然发生变化。突发个体事件很容易通过新媒体的裂变式转发瞬间吸引公众关注,进而引发负面舆情。本文以发生于2018年6月中旬的某地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中用“姥姥”取代“外婆”事件为例,通过Python软件挖掘人民日报微博报道该事件后的读者评论,利用数据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揭示新媒体参与背景下突发个体性教育舆情的演化过程及阶段特征。

关键词:媒体环境;Python;教育舆情;社交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57-02

一、事件回顾

2018年6月19日17:20,网上有微博网友爆料,称某地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第24课《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都被改成了“姥姥”。此消息一发到网上马上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在微博、微信上都进行了转发,其中不乏言辞过激者,如百度贴吧里有一个醒目标题“越来越过分啦,强制南方人喊姥姥”等。因为在南方人的习惯用语中,姥姥应该算是北方方言,反而“外公、外婆”让人感觉更像书面用语,且日常使用较多。2018年6月21日的微信指数日环比,“姥姥”出现词频上升了2829.21%;“外婆”出现词频上升了3262.11%。

大规模消息转发的背后是传统主流媒体的跟进。6月21日15:10,光明网刊登时评《将“外婆”生硬地改成“姥姥”,似无必要》,其对该事件的立场和态度代表了大多数主流媒体接下来的新闻报道方向,随后,《新京报》、SMG看看新闻、《解放日报》、新华社、《新民晚报》、凤凰网、《钱江晚报》、搜狐、新浪等中央媒体、上海地方媒体、大型门户网站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和发声。以上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APP也都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和转发,点赞数、转发数、阅读量在短时间内破万。一时之间,“姥姥”“外婆”之争日渐激烈,作为一个突发性事件,经过两天的发酵,已形成相当规模的舆情。

在舆情的压力下,6月21日21:30左右,该教材的出版社在其官网发布声明称,事实上,在语文教材中既有“外婆”的称谓,也有“姥姥”的称谓,“外婆”的称谓出现了8处,“姥姥”出现了4处。把“外婆”改成“姥姥”是为了落實该学段识字教学任务的需要。21日出版社的澄清声明由于只陈述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并未对“姥姥”在教材中取代“外婆”提出实质性的修改和行动,且解释理由在读者看来较为牵强,舆情并未消退,反而在22日、23日又出现了一波针对出版社澄清声明的跟进报道,又来了一轮舆情。6月22日22:00,光明网再次跟进报道,发表《教材出版社的说明来了!“姥姥”的使命原来是……》一文,在文中对“姥姥”“外婆”两词在各省份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梳理。而新华网在同天也请来了语言文字学家发声,发表了《“外婆”还是“姥姥”?两者都不是方言》。

6月23日,相关部门公布了关于教科书“外婆”改“姥姥”一事的处理意见。同时,相关部门和机构也对此事致歉。至此,有关该事件的讨论渐渐减少,7月1日左右,舆情消退。

二、研究意义

教育舆情是由其社会背景和媒介背景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首先,就社会背景而言,教育是民生之基,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面临更为复杂的舆论环境;其次,媒介环境多元化,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媒体环境也悄然发生变化,个体事件很容易通过网络瞬间吸引公众关注,进而发酵为公众事件。

教育舆情演化过程因其领域专业化,具有共性规律,且不同阶段具有不同阶段特征。教育舆情皆会获得官方回应,官方出面是否能即刻消散舆情?官方回应内容、发布渠道、方式与舆情的蔓延时长是否有正反比关系?通过评论情感词频界定教育舆情的体量标准,如将新闻报道分成3个类别的情感描述:正面、负面、中性,其中正面或负面占比达到多少为重大舆情?另外,教育舆情发酵时长与官方反应回应时间成正比,与回应质量成反比,举例来说,官方回应1个问题时,是回答1个问题,还是回答了1.5个问题,都可能对舆情走向产生影响,也会在不同阶段呈现非典型性表现。另外,网民的点赞数与舆情演化之间是否有相关性?这些问题在实际事件的应对中都值得研究和探讨,也对现实中的新闻传播事件流变预判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Python软件,抓取201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微博对沪版教材“姥姥”和“外婆”之争事件报道后的读者评论,进行数据分析、文本分析,揭示新媒体参与背景下突发个体性教育舆情的演化过程及阶段特征。

四、数据采集

本文选取了201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微博版对《外婆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上海小学语文教材引争议》一文的评论,利用Python采集挖掘评论数据。6月21日,正是该事件发酵的最顶峰,以该文为例,所附的东方卫视报道视频有253万人次观看,转发3262次、评论9337条、点赞数2835次。人民日报微博号为《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是国内重要的央媒之一,微博的“粉丝”量为8371万。《人民日报》的读者对象受教育程度较高,多为知识分子,对教育较为关注和重视。在引发舆情的教育事件中,选取人民日报微博号的事件评论,能有效抓取出有代表性的数据。

五、文本分析

(一)词频揭示舆情的焦点

从生成的词云来看,2329个词频中,去除无典型意义的词语,排前10位的词语分别是:姥姥、外婆、方言、普通话、北方、南方、作者、文化、教育、尊重。从中可看出“姥姥”“外婆”事件实为语言文化南北方差异引发的教育舆情。在该事件中有一个细节,出版社在未知会作者或未经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将教科书课文《打碗碗花》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这个做法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作者的词频在评论中排位第7,可见其关注度之高。词频同时也给出了广大网友对该事件的解决方案:尊重文化、尊重作者。文化、尊重这两个词的词频分别排在第8位和第10位。这也同时解释了,当出版社在21日就该事件发表声明澄清时,并未抓住该事件的民意焦点,而是将声明的重点放在了为何要做出该项改动,最终导致21日的声明澄清非但没有平息舆情,反而又引发新一轮讨论和跟进。直至6月23日,出版社致歉,当地相关部门公布几点处理意见,内容围绕该舆情事件的两个焦点——尊重作者、多元方言文化——展开,且提出实质性的实施意见:尊重原作,将课文中的“姥姥”改回原作“外婆”;本地版语文教材取消,由国教版语文教材取代。至此,该事件的舆情在得到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回复后,渐渐消退。整个事件从6月19日爆发,到最终消散,前后历时10天,其中,在21日和23日,即相关部门作出回应的当天舆论达到顶峰。[1]

(二)教育舆情发酵过程和阶段特征

1.舆情发酵过程。通过Python抓取的9000余条评论,从中可看到舆情的发酵全过程及阶段特征。由于该事件为网友爆料,并非教育政策发布的常规反馈,所以事件可定性为突发性个体事件。该类型事件的相关舆情的发酵过程,基本遵循以下路径:网友爆料(自媒体发布)—大众媒体跟进—新媒体平台上热议—相关单位或部门回应—大众媒体再跟进—舆情逐步消退。

在教育领域,自媒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舆论监督功能,尤其在集聚大量受众人群的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虚拟社区等,发布内容若是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有交集且在专业领域值得探讨的事件,必然会引来大量的关注,当大众媒体跟进后,并从中挖掘提供事件更多相关背景和讨论,能有效左右受众的关注力和对这个事件的意见。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这也是该事件中,各新媒体平台的互动留言区中参与人数过万的重要原因之一。[2]当大众媒体追随自媒体加入对事件的追踪和讨论,则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会产生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围绕该事件不断产生新的内容,这些内容又凭借新媒体平台便利的转发、评论等传播渠道功能进一步放大传播效果,该事件通过新媒体议程设置实现了内容重构和再造:从單纯的“姥姥”“外婆”的方言之争、教科书版本之别引申出对尊重地域传统文化、保护知识产权等社会问题的讨论,突破了原本局限于教育领域的界线,重构了传播内容。

2.舆情演变阶段特征。在新媒体背景下,该突发性教育舆情事件有3个值得关注的特征:第一,在舆情的生成过程中,自媒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和社区,和传统媒体往往互为信源,交织传播,而媒介融合大趋势下,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通过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推动传播内容的专业深入、提高传播速度,使舆情不断发酵,走势更为复杂多变;第二,自媒体不再只是舆论的“放大器”,而是通过新媒体平台,对传统媒体和公众具有比以往更为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第三,传统媒体网络账号的评论区已成为构成信息框架的受众二次阅读重要信源,新媒体能造就新闻事件传播的生命力和生命周期。新媒体满足了受众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使受众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了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3]

六、结语

“姥姥”取代“外婆”的课文之争,为个体性突发性事件,在新媒体的强力参与下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教育舆情,从发端到消散历时10天。前期,相关部门由于未掌握相关信息,模糊焦点的声明不仅没有起到消散舆情的作用,反而引发了第二轮舆情。该事件从舆情发酵和传播的角度有如下启示:首先,除了舆情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引导和处置之外,还需对相关业务部门员工开展新媒体传播背景和规律的培训,使其认知和熟悉新媒体传播路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形成新媒体传播案例集,作为培训的参考资料;其次,要根据媒体融合的传播特点,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对相关舆情热点的积极回应;最后,在大数据时代,要充分认识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运用传播理论和数据分析工具,辩证分析、挖掘数据,找准数据背后的“真实情绪和诉求”,从而实现精准消散舆情。

参考文献:

[1] 肖亚莉.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8):251+256.

[2] 罗自宁.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J].电视指南,2017(10):11-12.

[3] 谢姝君.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探讨[J].纳税,2019(16):215.

作者简介:刘蕾(1979—),女,上海人,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新闻舆情和媒体素养。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