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法与深度学习的思考
2020-09-10罗道坤
罗道坤
摘要:一般来说,教法和深度学习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深度学习,深度学习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教法和深度学习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两种不同的活动,教和学。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性。在课改大背景下,教师仅仅起到引导作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寻求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习变得事半功倍。对于数学的学习,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此我想就此问题从探寻数学深度学习的意义、影响数学深度学习的因素、数学深度学习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三个方面做些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课改;引导;主体地位
教法和深度学习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深度学习,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此我想就此问题从探寻数学深度学习的意义、影响数学深度学习的因素、数学深度学习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三个方面做些探讨。
一、探寻数学深度学习的意义
为了适应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作为教师必须探寻数学深度学习的意义。
1、适应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2、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深度学习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2.1 智力因素
智力是个体对客观事物 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征,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任何学习过程都依赖于这些因素。智力会表现出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智力差异影响着学习水平、制约着学习风格,一般来说高智商形成学习定势快、易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易于纠正错误和验证答案、教多的使用逻辑推理、学习方法恰当、能持久地学习,因而学习成绩也就越好,且将来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会越高。
2.2 非智力因素
除智力因素(即人的感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因素)之外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我们在教学中常看到:虽然学生智商大部分处于中间状态,又在相同学习环境和条件中,可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却很大。可见这些差异不完全由智商高低所致。而是一种智力之外的心理因素在发挥重要制約的作用。我认为这些是非智力因素中的积极性因素—情商。
3、数学深度学习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数学深度学习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深度学习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深度学习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生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维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深度学习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深度学习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结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事半功倍,相反则会事倍功半。本文简要分析了数学深度学习对于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简要介绍了影响学习方法的几个方面。智力因素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部分人的智力状况都相差不大,因此非智力因素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非智力因素是关键。而非智力因素中,情商则是最重要的因素,情商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情商教育即是以情商素养为发展目标,以情感为纽带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情绪情感,使之成为个体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通过情绪情感的感染及影响,使学生置于身心愉悦的氛围,在更深、更广、更远的层次上,激发培育学生良好习惯,坚韧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顽强不息的竞争意识,强烈的民族自尊,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及高品位的人格魅力等优秀个性。
参考文献:
[1]钟财文.心理科学[J].来自知网.1997(5)
[2]宦明兵.青少年日记[J].教育教学研究.2011(4)
[3]徐萍萍.《科普童话·新课堂:下》[J].吉林教育.2014(02)
[4]李贵龙.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