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课堂教学研究

2020-09-10王亚辉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37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王亚辉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念提出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广大教师要注重核心素养理念的培养,在授课和教学中要落实好教学理念,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科综合能力。有鉴于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新课改理念影响,核心素养不同于知识、也不同于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知识和能力可以转化为素养,而素养又会衍生出新的知识和能力。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智力和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培养核心素养理念最为恰当,因此,学科教师要做好日常授课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科思维能力。

一、当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数学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但课堂授课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1)忽视数学思维培养,新课改教学倡导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但教师往往忽视了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导致个体在数学学习中过于死板,降低了课堂授课质量和效率,导致数学课堂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2)不重视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讲解和传授,不重视教学实践过程,授课中往往重视学生理论应用能力,无法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展开实践活动;(3)未能渗透人文素养,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着很多故事和人文信息,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渗透人文素养,使得学生感到课堂学习中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变差,影响到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面对着上述问题,本文就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理念授课来提出策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理念授课策略

1.发展数学思维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课堂是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所在。数学学习和训练中,一名学生如果缺乏数学思维,很难有效提升和发展自身数学水平,也很难取得良好数学成绩,因此,数学教师在授课中要关注学科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在培养思维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点时,教师先给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来提问问题,在得到数学答案后,指导他们把两个内角剪切下来通过移动或旋转到另一条边上。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理论走到了实践,体验到由实践到推理的过程,在推理中发展自身数学思维能力。课堂授课中,教师以创设数学问题的方式来整合新旧知识,注重知识点间拓展和延伸,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有引导性、启发性,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中对知识进行拓展,从中发展自身数学思维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初中生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索,在思考中对思维进行延伸,体会到数学知识背后的逻辑性,以知识为载体、以逻辑为思路来求解问题,进一步发散学科思维、形成学科数学素养。

2.开展教学实践

数学知识学习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好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实践是检验知识是否掌握的关键所在,数学理论讲解完成后,教师要适度布置试题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真正应用价值,促使他们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来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好习惯。在课堂教学实践外,课后作业是实践活动的另一种形式,教师不妨在作业设计中引入生活化理念,布置一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作业,引导他们形成自主探究意识,解决遇到的实际生活问题,在实践中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真实中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讲解“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知识点时,课堂教学中要做好启发性教学模式的建立、基本知识点应用,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在练习中增强数学学习能力。课堂讲解中,教师遵循两个点来展开授课,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中“双喜”作品来引导学生思考,在观察中启发两个图案形状和大小一样,位置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来改变位置让两个图案重合在一起。学生发现可以利用好对称轴来进行改进,从而引入本节课知识。在课后作业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作业带动学生课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课后实践中发展自身数学能力,如,教师课后要求学生应用百分率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理财和商店打折问题,以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问题。实践表明,丰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課堂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投入到新知识应用之中,在应用中发展学科素养,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3.注重人文渗透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数学不是一个“学数”的过程,而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精神的学科,能够学好数学的人都是有着数学情怀的人。几千年以来,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关注数学中所隐含的人文精神,在授课中注重人文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和温暖,不再感到数学是枯燥的学习。数学讲解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来挖掘知识背后的人文故事,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发展学习中的兴趣,增强学科素养。

在讲解“勾股定理”知识点时,教师先问学生“勾股定理”是谁发明的呢?学生纷纷回答表示是“勾股”,教师被吓了一大跳。其实,回答错误并不怪学生,在他们脑海中都会有定理命名的依据,即,“发明人+定理”,借助这个机会来阐述勾股定理的发明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根源及知识拓展,拓宽学习视野。讲述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学生课堂学习要比以往更加认真,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效果更好了。与班级学生课下访谈中,纷纷反映课堂不再沉闷,数学也不是一堆枯燥的数字,数学中隐含着很多的人文知识,感受到了数学中的人文之美,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学习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从数学思维发展、教学实践和人文渗透三个方面展开教学,让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更多乐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卢良芳.注重数学实验展示探索过程积累思维方法——提升初中数学核心数量的时间与探索[J].中学数学.2016(10).

[2]叶茜.以“知”启“智”——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文理导航,2017(09).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