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策略
2020-09-10王淋邓永楠
王淋 邓永楠
【摘要】合作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游戏中幼儿的合作行为具有复杂性、差异性等特点,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有助于幼儿进行良好的学习与交流并促进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从而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体育游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项,体育游戏可以成为教师促进幼儿合作行为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为了提高体育游戏中幼儿合作水平提出了以下解决策略:合理投放游戏材料,规划游戏场地,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强化教师游戏观念与合作观念,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等从而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體育游戏;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策略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在教学前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儿童兴趣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体育游戏开始前,应该对游戏的准备过程,开始过程以及评价过程有详尽了解,并对教学目标有一定的掌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了解本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及评估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制定合理科学安全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同时,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应该明确具体,有一个清晰科学的教学目标,设置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发展的目标,帮助幼儿完成合作行为,从而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
二、合理投放游戏材料,规划游戏场地
首先,教师要保证游戏材料的安全性。对于幼儿来说, 体育游戏是比较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幼儿在跑,跳,走, 扔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事件,所以教师要重视游戏材料的安全性,避免使用过于坚硬,过于尖锐或者有其他安全问题的游戏材料来防止对幼儿的意外伤害。其次要注意游戏材料的科学性。有的教师投放的材料不符合幼儿发展的年龄阶段,这样幼儿不能够很好地使用游戏材料,从而影响体育游戏的进行和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教师要科学的投放材料。游戏材料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方便幼儿的使用, 还要有教育的意义,从而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最后就是游戏材料投放的方式。教师如果让幼儿随意挑选材料, 幼儿会因为选择游戏材料时间过长和争抢游戏材料而发生矛盾,这样不利于体育游戏的进行,也不利于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所以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投放方式。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教师固定投放游戏材料的方式更加可取。这样可以节省选择材料的时间,减少幼儿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体育游戏顺利进行。
关于能否合理划分游戏场地也会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培养造成影响。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合理的选择游戏场地。对于一些简单空间小的体育游戏,可以选择在室内的场地进行。对于一些复杂难完成的体育游戏,就可以到户外进行。教师要把握好游戏的尺度,合理的划分游戏场地进行体育游戏, 从而更好地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对于一些复杂难完成的体育游戏,就可以到户外进行。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强化教师游戏观念与合作观念
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影响幼儿的成长。笔者认为应强化教师的游戏观念和合作的观念。笔者所在一家幼儿园,有一些教师他们不能与时俱进,还是用过去的旧观念进行教育,强迫幼儿学习小学的知识,这样是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的。笔者认为,汲取前人优秀的教育经验是可取的,但是教育应该是与时俱进,教师要选择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观念,不应该墨守成规固于一种教育模式。为了能够更好的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的发展,教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技能比赛,在职培训,外出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游戏观念和合作观念,促进幼儿的合作行为的发展。
四、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满足幼儿的发展与需要, 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以前的观念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是占据主体地位的,然而随着教育的观念的改变, 教师的教育方式,教育主体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应该以幼儿为主体进行教学。笔者在实习的幼儿园观察到在幼儿进行体育游戏时,教师会过多的参与到幼儿当中,帮助他们完成合作行为。教师是应该参与到幼儿的游戏过程,但不能忽略掉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选择合适的机会与时间参与游戏,让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完成合作行为,从而锻炼他们合作行为的发展。
五、重视评价的作用
教师应注重评价的作用。评价环节对于在体育游戏中对幼儿的合作行为的培养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首先,教师应当在体育游戏结束后,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对自己的表现或者对其他幼儿的表现作出评价与总结。其次,教师应表扬在体育游戏合作环节中表现良好的幼儿。榜样的激励作用是可以对幼儿有一个积极的影响的,教师表扬表现良好的幼儿,让幼儿在心中有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后,教师要对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合作行为的表现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教师要对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好的合作行为表现做出一个积极的评价,同样要对发现的不足之处进行说明并让幼儿加以改进,从而提高幼儿合作的能力。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淋(1997.8—),女,汉族,籍贯:辽宁抚顺人鞍山师范学院研究生学院,20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学前教育学;
第二作者:邓永楠(1987.5—),女,汉族,籍贯:辽宁抚顺人,抚顺市城东幼儿园园长。
1、 鞍山师范学院 2、抚顺市城东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