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中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2020-09-10史璐琳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4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隐性知识产学研合作

摘要: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官网中的案例资料作为主要数据来源,探索了产学研合作中隐性知识转移过程。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编码路径,本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逐级浓缩与归纳,共得到12个初始范畴、4个主范畴以及1个核心范畴,最终构建出产学研合作中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

关键词:知识转移;隐性知识;产学研合作;扎根理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某些特定资源又无法从市场中直接获取,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来保持竞争优势,而产学研合作就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知识在不同组织间的转移与共享,而决定产学研合作走向成功的关键一环就是组织间隐性知识的高效转移[1]。在面对竞争对手时,隐性知识的不可模仿性为企业带来了持续且独特的竞争优势,但正因为其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特点,使得产学研各主体间的隐性知识转移过程存在诸多阻碍因素。因此,深入研究产学研合作中隐性知识转移问题,提高隐性知识转移效能对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隐性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的定义最早由Teece在1977年提出,他认为企业可以在国际间通过技术转移,积累各国的知识,扩展知识的应用,最终实现经济的增长[2]。此后,国内外学者们逐渐将目光聚焦于知识转移研究领域,尤其是这一领域中的隐性知识转移成为了学者们热议的话题。日本学者 Nonaka(2000)提出SECI模型,将知识转化分为社会化、外化、组合化以及内化四个阶段,他认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一个体系[3]。Soo & Devinney(2007)研究认为,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受到企业环境、企业转移路径、企业转移氛围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绩效[4]。

国内学者孟庆伟(2012)认为,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包括个人天资、领悟能力、性格行为、远大的目标和抱负等因素,使得隐性知识在获取的过程中,无法准确无误对其进行识别[5]。刘春艳(2016)从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分析影响因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接收者与发出者的转移意愿、彼此信任程度、转移能力,企业的转移媒介、文化形态、组织结构等[6]。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索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转移,并提炼出相应的过程模型。扎根理论最早由美国两位学者Glaser和Strauss共同提出,是一种没有理论假设的质性研究方法[7]。该方法强调数据收集与资料分析的同步进行,研究者通过不断比较与归纳原始资料,挖掘相关的范畴及属性,梳理范畴间的脉络关系,进而推进科学理论的构建,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四个步骤。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中最为科学的方法论,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并且最终形成的理论产生于具体情境下的现实数据,能够确保研究结果更加贴近实际。

2.2数据来源

为保证案例选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官网作为案例选取的主要来源。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官网是产学研合作领域比较权威的服务平台,网站上的相关案例和信息可以反映产学研合作最前沿、最真实的动态,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同时,本文广泛搜集知乎、贴吧、微博、知网等网络平台上的相关资料,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保证研究结果的构建效度。

3.模型构建

3.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将收集到的资料分解、检视、比较、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本研究首先对初始挖掘出的原始语句进行分析,剔除了重复频次少于2次的原始语句,同时将一些前后矛盾、表述不清、逻辑混乱的原始语句淘汰出局,最终留下符合建模的原始语句,并形成相应的初始概念。然后,对初始概念进行范畴化,共提炼出12个初始范畴,开放式编码示例如表1,开放式编码形成的概念与初始范畴如表2。

3.2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是对开放性译码得出的初始范畴进行脉络梳理和逻辑连接,在保证范畴严密性和互斥性的基础上,抽象出更高层次的主范畴的过程。通过分析,本文共归纳出4个主范畴,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及对应副范畴的关系内涵如表3所示。

3.3选择性译码

选择性编码是对主轴编码形成的范畴进一步整合从而构建出模型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主范畴进一步提炼出核心范畴,并通过 “故事线”的方式建立起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产学研合作中隐性知识转移”确定为核心范畴,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动力机制和互动机制对产学研合作中隐性知识转移有显著影响。产学研合作中隐性知识转移模型如图1。

至此,本研究更加清晰地了解了核心范畴和其他范畴间所蕴含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个主要范畴的“故事线”: 产学研合作中隐性知识转移,就是在合作组织内部各因素的影响下,在政府的引导以及中介组织的协调下,以激励和学习分别作为学研方和企业方的動力机制,信任、沟通和文化作为双方的互动机制,突破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隔阂,将两者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3.4理论饱和度检验

最后,对未纳入本研究的相关原始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验证结果显示,在各级编码过程中并未形成新的概念与范畴,因此判断已构建的模型通过了饱和度检验。

4.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针对产学研合作下隐性知识转移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产学研合作中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特性、知识源特征、组织距离、企业家能力、知识受体特征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政府和中介组织。其中,知识源特征、隐性知识特性、知识受体特征、企业家能力和组织距离对产学研合作隐性知识转移产生直接影响,外部环境因素对产学研合作隐性知识转移过程起着支撑作用。研究还发现,动力机制(对学研方的激励机制和企业方的学习机制)以及互动机制(沟通机制、信任机制和文化机制)对产学研合作隐性知识转移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Fassin Yves.The strategic role of university-industry liaison offices [J]. Journal of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2000,(2):142-160.

[2]Teece,D.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 The Re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J].The Economic Journal,1977,(87) :242-261.

[3]Nonaka I,Toyama R,Konno N,SECI,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33(1): 5-34.

[4]Soo C.W. Devinney T.M,Midgley D.F.Extermal knowledge acquisition,creativity

[5]and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al problem solv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Management,2007,38(1/2):137159.

[6]孟庆伟.产学研联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7]刘春艳.创意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6,03,391-402.

作者简介:史璐琳(1997.3-),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隐性知识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馆员隐性知识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方式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