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应激干预的研究

2020-09-10徐佳宝刘宁

医学概论 2020年48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心理健康

徐佳宝 刘宁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影响巨大的同时对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现阶段虽其感染态势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亦不可忽视其留下的心理创伤等潜在威胁。医者,医人肉身医人精神;师者,授业解惑矫正引导。在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中,大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对此作出及时有效的干预与疏导。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大学生;心理健康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和医疗体系均产生强大的冲击,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疫情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2],通过一系列联防联控,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目前我国已处于新型冠状病毒后疫情时代,随着“前线”治疗流程的逐步完善和疫苗的研发使用减缓了疾病本身给人们带来的焦虑情绪,但其对人们心理健康会产生或多或少影响。因此,本文将目光着眼于“善后”工作,重点关注疫情后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的大学生群体,并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對其心理应激进行适当干预,促进高校教育稳步发展。

1.高校辅导员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程起积极作用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普遍具有年轻敢闯、好奇心旺盛、好强不服输的特质,这种独具的优势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却很容易变成伤害他们的利刃——因为没有丰富的阅历与变通的经验打底,他们最容易在各类灾难中受到首当其冲的伤害,惶恐、害怕、畏惧等负面情绪往往会因为意识不到严重性、不好意思寻求帮助、采用错误的宣泄方式而导致堆积与加剧,从而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同时,他们大都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成年界限,站在学校与社会接壤的岔路口,他们有比低龄学生更鲜明的自我意识和更强烈的自尊心,渴望大显身手的同时怀有一丝这个年龄层独有的对未来的迷茫,在疫情如荼经济下行百业凋零的时期,这一毫的敏感与迷茫更会被无限放大为怀疑与不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但不限于精神因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庭小环境因素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

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支持与统筹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接触者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更应当发挥其身份具备的便利和扮演角色的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起到积极作用。

2.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应激障碍

此次新冠疫情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全球都产生一定影响。其带来的各种负面情绪和压力时刻摧残着人们的心理、生理健康,若无法及时有效的释放压力,将直接导致各种心理、生理异常即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

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和儿童期的应激相关障碍。PTSD指遭受刺激后数天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闪回”即清晰、痛苦的对创伤事件“重复体验”,又或是出现持续性回避、认知和心境负性改变以及警惕性增高;PGD尤指丧失亲人之后长期慢性的悲伤,出现孤独、麻木、对他人信任感降低、丧失对未来的希望等,严重影响社交和生活;适应障碍是在明显的生活和环境改变时产生的短期、轻度情绪反应,如出现焦虑、失眠、心情烦躁等。直接作用于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即应激源,常见的应激源主要有外部环境刺激如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就位列其中;个体内环境紊乱如疾病、水电解质紊乱等;社会心理环境异常如压力负担过重,学习生活遇到困难等,各种程度不同的刺激均有可能成为应激源,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相关障碍。

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外界压力,也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3]。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当代大学生在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期间因年龄关系缺乏对呼吸道传播病毒的感性认识,且此次新冠肺炎病毒较SARS相比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且途径多样,加上各种媒体宣传报道及严格的管控措施很容易给初次经历如此严重疫情的大学生带来恐慌感,产生焦虑、紧张情绪。②强制隔离生活打乱学生原有计划,尤其对于面临高考、考研等重大考试或有就业、留学计划的学生,若不能及时调整适应居家学习及网络教学模式,对下一人生阶段的学习生活将产生重要影响,生活方式的突然转变也容易导致学生发生适应障碍。③本次疫情已造成全球大流行,每一例确诊病例及死亡病例背后都是由爱与血缘连接的网,任何一位亲人、朋友不幸感染或突发疾病却因隔离而无法得到有效救治离世的痛苦都会成为一次应激事件,直接导致PGD或PTSD的发生,出现一系列身心异常表现,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与生活。

相较于其他大学生,疫情后时代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其他专业大学生较为改善,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其主要原因主要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方面:①医学生心理与专业课压力、学习成绩、医患关系等因素相关,其心理健康状况好坏尚无一致定论,但疫情发生前基于本校及其他医学专业院校研究报道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全国平均水平乐观[5][6]。②医学生就与本次疫情相关专业知识较其他专业大学生丰富,疫情造成的恐慌感在医学生中相对较轻。③医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后备军,有报道经历本次疫情后,职业自豪感明显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表示若将来遇到类似事件,愿意投身于一线[7]。消极方面:①受疫情影响,医学生由于学制及专业课特殊性,毕业生就业、考研竞争压力增大易引发焦虑情绪,同时见习、实习及其他需要实验教学辅助课程难以开展,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影响成绩及返校后续课程的学习。②同时疫情后一部分医学生家人支持度下降,将影响学生学习热情与职业自豪感。②相比于其他医学专业,临床医学面临的学业压力更大,临床医学学生也更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8]。

因此,后疫情时代应着力于此次突发疫情内直面经历或受到伤害的学生可能或已经存在的应激障碍做出及時有力的干预与治疗。然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一项调查显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已经造成全世界93%的国家的重要精神卫生服务受到干扰或中断,而对精神卫生的需求正在增加[9]。

由于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受到疫情干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意愿较低[10],以及很多学生调节压力方式不合理如沉迷游戏、酗酒、暴饮暴食等,这些因素会加重应激障碍带来的不利作用。所以对于返校后的大学生,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3.高校辅导员对于灾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方式建议

遭遇精神创伤或应激后是否出现应激相关障碍以及应激障碍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除了与应激源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相关,更与当事人个体有着密切关系,个体的易感性在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易感性包括:病前个性、躯体状况、年龄等,也就是说学生的性格也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这就要求辅导员能通过细致的观察与耐心的交流来获取学生较为准确的相关信息来对症下药。

1、针对于学生群体

开展以“抗疫”为主题的班会,组织观看学习《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等先进个人、群体的事迹,汲取力量将内心的恐惧转化为对奉献者的敬仰与向往——“瞧,它没什么可怕的,它是可以战胜的。”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闪光点,假设自己身处疫情最猖獗的地方应该怎么做,如何使个人微小的贡献落实在该有的地方从而发挥出磅礴的力量,消除自我思想的不确定性,使学生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恐惧来源于未知,普及新冠肺炎防治知识并举行知识竞赛,使学生从内心面对它、熟悉它、抵制它、战胜它。

作为医学专业院校辅导员,在发挥辅导员本职的基础上注重增强学生职业责任感与道德感教育,培养学生恪尽职守、尊重生命的大医精神,激励医学生传承并发扬"时代楷模"无私奉献、严谨认真的学术精神,为我国医疗卫生专业教育工作奉献力量。

2、针对于普通个体

对于普通个体主要采用引导发现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自尊自强的健康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协助他们克服危机获得成长。转移内部矛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邀请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参与活动或培养新的爱好。重点盯梢,跟踪其心路历程,确保学生心理状态稳定,并在出现异常时及时进行干预与疏导,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3、针对于特殊个体

对于特殊个体则要采取更为细腻的疏导方式,在仔细的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应激物后,因材施教的去沟通开解,务必不能急功近利使得适得其反。给予学生积极地暗示进行自我调节外,获取其家人朋友的信任与帮助,必要情况帮助其联系并转介至专业心理咨询,三管齐下营造一个健康放松的氛围帮助学生脱离阴影。

4.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难关,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里,牢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唯一的出路。在这里,“战场拼杀”与“战后抚恤”同样重要,后疫情时代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校辅导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师生携手消除不安与茫然重建“战后”的家园,理想应犹在,衣锦赴未来。

参考文献:

[1]世卫组织总干事在关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国际卫生条例》突发事件委员会新闻通报会上的发言. https://www.who.int/zh/dg/speeches/detail/who-director-general-s-statement-on-ihr-emergency-committee-on-novel-coronavirus-(2019-ncov) 2020.

[2]张波, 李桂联, 王裕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病理科日常工作的应对策略.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0; 27: 595-598.

[3]林桦, 姚玲玉, 张睿思, 李丹. 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调适对策研究. 心理月刊 2020; 15: 1-4.

[4]杨士慷, 超王, 勇杨, 谢克亮. 新冠下降期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心理学进展 2020; 10: 1357-1362.

[5]张成玉. 医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心理医生 2016; 22: 295-296.

[6]孙文芳, 王长生, 赵明, 王永亮. 我国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2018; 22: 4119-4125.

[7]詹娟, 孙圣华, 谢丽华 et al. 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期间医学生心理健康、职业自豪感与一线工作意愿.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6: 649-656.

[8]左川, 曾静, 黄慧 et al.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6: 1118-1120.

[9]世卫组织调查发现,COVID-19疫情干扰了大多数国家的精神卫生服务(2020.10.5). https://www.who.int/zh/news/item/05-10-2020-covid-19-disrupting-mental-health-services-in-most-countries-who-survey 2020.

[10]齐原. 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态度的调查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 2014; 108-110.

基金项目:陕西高校心理素质研究会专项课题:价值、问题、解困: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应激干预机制建设研究2020SY014.

2020年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价值、挑战与对策:后疫情时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SZ2066.

作者简介:徐佳宝,(1992年—)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研究生,讲师,西安医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西安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心理健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药物使用法规依据
疫情防控下的高校网上财务管理思考
“新型冠状病毒”该如何防治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传染病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建构与反思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基层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能力建设探讨
从辅导员角度谈高校校园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
试论新闻记者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正能量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