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有效路径
2020-09-10段丹东陈宣
段丹东 陈宣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实时交流的便捷载体。但是,新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带给大学生不小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实现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其特点,主动思考有效的教育路径。本文主要从利用新技术,转变教育方式;优化信息获取,主动占领阵地;提高媒介素养,学会自我辨识3个方面展开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立德树人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042-01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探析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有效路径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段丹东,项目编号:2018-GX-33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互联网+青少年德育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重要论断表明,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将道德共识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我国历来重视德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应把立德与树人置于一个完整的系统。立德是方法,树人是目的;立德是过程,树人是成效。既要了解“德”的含义,又要把握“人”的构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这里的“德”指的是德行修为,是人的内在品德修养。这里的“人”则指的是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人才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才能培养出来。
立德树人作为一个能够贯穿古今且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规范要求,其原因就在于自身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所以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要与时代变化相联系。
在新时代,“立德”和“树人”在继承原有内涵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他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着眼新时代,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内涵。
二、新媒体的概述
新媒体是高新技术应用于传媒的文化成果,产生于信息时代,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新兴媒体。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是建立在信息处理、数字化以及网络化技术基础之上的,是所有新型信息媒介的总称。新媒体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也是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它比传统媒体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除了具有数字技术特征外,更具有多元化、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交叉性、海量碎片化等特点。
随着时代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新宠儿”。新媒体的种类很多,受学校条件的制约,大学生所处的媒体环境主要由手机、博客、网络与传统媒体共同构成。其中,网络媒体是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体,其他媒体按照由高到低的程度依次为电视、书、报刊、手机短信和广播。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路径
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海量信息和交流情感的主要途径,新媒体对大学生立德树人有利有弊。高校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主动面对,积极应用。
(一)利用新技术,转变教育方式
新媒体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以及在人们生活和学习中的不断运用,已给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变化。新媒体通过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传播宣传,能够更好地吸引并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网络课堂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大大提高学习者的效率,有助于科学理论深入人心,帮助大家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随着大学生普及智能手机、电脑,手机新闻、数字广播、搜索引擎等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增多,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增强,在课堂之外,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当然,通过新媒体,大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甚至是反动言论。教师不知道大学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受到了什么信息的影响,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未能针对性介入、解决,教师的教育影响力减弱。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缺乏理性判断,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误导。如果教师的引导再不及时,大学生就容易听信虚假错误信息,大大削弱教师对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实效。
因此,在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借助新媒体平台,深挖资源,发现素材,特别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在继承传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新媒体,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向大学生正面宣传;同时,不回避问题,敢于直面现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坚持立德树人教育主旋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变单向传达和被动记忆为平等交流。特别是通过云班课、学习通、雨课堂等新的教育辅助平台,实现大数据共享,通过微信、QQ、微博等实现双向适时交流,改变“一言堂”的说教方式,主动占领新媒体,主动赢得大学生的认可与接受,让大学生在新的教育方式中学有所获。
(二)优化信息获取,主动占领阵地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为宽广,从单向转为多向获取信息。大学生通过各种社区、贴吧、论坛、MSN等方式来展开跨地域的人际交往,不但容易获取各类信息,也可以在相对宽松的语境中任意发表个性鲜明的观点。
通过新媒体,大学生接触到海量信息,信息质量可以说是参差不齐。信息污染给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带来不小挑战。近段时间,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西方文化通过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不怀好意,利用其在话语权上的优势,颠倒是非,利用各种新媒体,公开宣传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自由和人权,对个别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具有鼓动性。他们通过影视作品、娱乐节目等隐性方式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等西方观念,具有不小的吸引力。一些西方国家故意夸大我们的缺点,散布谣言,配合境内外的敌对分子,故意挑唆,煽动性强,甚至影响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此类信息,我们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
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需将立德树人教育与新技术结合,加强教育信息优化、数字化建设。开发融趣味性、知识性、理论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受学生喜爱的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为立德树人教育开辟更广阔的空间,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大学生。要优化媒体信息,必须优化教育工作的媒体环境,排除不良因素。在学校范围内加强对信息的监管,保持与相关部门、通信公司的沟通,进行相关信息的筛查,坚持正确的引导方向,重视舆论作用。高校应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新动向;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建立主流文化阵地,让主流文化占领新媒体,把新媒体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构建科学的新媒体管理机制,为学生营造安全的新媒体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提高媒介素养,学会自我辨识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还应该全面提升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决定了人们在新媒体下的生存能力。
對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媒介素养是他们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媒介素养要通过一定的学习渠道和实践阅历逐渐完善起来。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来自新媒体的负面影响,高校教师与学工队伍要积极创新教育方法,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如进行知识讲座、开设新媒体选修课,帮助大学生正确掌握新媒体,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与自主选择能力,掌握媒介批评能力,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理解方式对待新媒体,利用资源完善自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准则,充分自律。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将更加深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应积极面对,掌握新媒体特点与新发展趋势,顺势而为,变不利为有利,为实现大学生立德树人培养目标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87-92.
[2] 冯杨,王丽清,刘旭虹.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4(5):120-122.
[3] 李颖.新媒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才智,2018(12):46.
作者简介:段丹东(1978—),男,重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陈宣(1971—),女,重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