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诗意美学在电影视听语言当中的呈现与发展

2020-09-10郭祎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

郭祎

摘 要:本文以20世纪年代电影为分析对象,试图分析其对中国传统诗意美学的转化与呈现。以此为坐标系,供给当下电影以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诗意美学;视听语言;美学呈现

一、二十世纪中国电影中传统诗意美学的呈现

从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国电影的创作者们,有意无意地从另外一个角度,将中国传统的诗意美学精神带入电影中,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宁静,恬淡,优美的审美意境,渗入到影片的创作中来。比之初期,黎民伟先生的《庄子试妻》与后来天一公司直接取自中国传统故事题材,以及早期广受大众欢迎的“影戏”,只注重借鉴戏曲和说唱艺术等通俗文化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显得更为深入。早期电影人开始以叙事和造型等不同方面结合的综合效果尝试电影的民族文化意蕴的表现。

在电影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耕耘下,吴永刚导演与大多数导演创作倾向不同,他并没有过多关注社会性的宏观问题,而是关注人的命运与道德,最为有意思的是,吴永刚导演把中国绘画艺术特点运用到电影创作中,不仅叙事简明流畅,不似好莱坞商业电影强烈的戏剧化冲突;并且善于运用镜头画面来揭示人物心理矛盾,通过造型推进故事,具有强烈的电影美感,画面设计简洁真实,形成淡雅含蓄的風格,和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意美学精神更重要的体现是在电影画面中意象组合上,中国诗词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小城之春》就是充满着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的作品。四十年代,由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将中国诗词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了完美的嫁接,创作出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屏诗学。为了呈现一种想爱而不能爱,想走而又不能走的精神困境,编剧李天济按照苏轼那首《蝶恋花》中“笑声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情感内涵来润饰剧本,表现一种咫尺天涯的情感窘境,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残墙”“废园”的场景设置,既是人物活动和情绪表达的主要环境,又映衬了人物心境,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从而将《蝶恋花》中那份哀怨缠绵的情感化为具象的视听。

《小城之春》从人的内心世界角度,通过情感世界与现实关系的矛盾,揭示人的道德意识,影片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情感、人性需求的正当性。大而扩之,从家国角度出发,戴礼言象征的是落败不堪的中国,外在的家园与内在的精神家园都已破败不堪。

费穆导演这些开创性的探索,促进了中国诗画电影走向高峰,给了我们无限的启示,自此之后,有许多的导演也尝试着这样进行创作。80年代,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同样体现了这种美学特征,在电影的场面调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南旧事》结尾,车轮缓缓地驰动,伴随着“长城外,古道边”的音乐声,英子满脸泪痕,凝望渐渐隐去的宋妈,默默无言,这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诗化意境,虽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在简洁的镜头语言中传达出丰富的美感。还有90年代,《那山,那人,那狗》中,父子俩在一起,在那片葱葱郁郁的绿中行走,在天地之间,将身心舒展,用心灵交流,心有灵犀,此时,没有任何多余的语言。

二、二十一世纪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古典诗词美学

自千禧年以来,我们也看到中国古典诗词美学特征在电影中得到了更多样化、更深层次的体现。早有南宋词人陆绍翁写道“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种诗词中虚实相生的手法在侯孝贤《刺客聂隐娘》中亦有体现。古典诗词的留白手法,在《刺客聂隐娘》的结尾处,隐娘和磨镜少年护送老者离开,人物在明媚如画的山峦中渐行渐远,往那苍苍茫茫的远方而去,直到最后只剩下几个黑点,人物淡出独留草木的空镜头给观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这种独具匠心的手法运用,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是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荃》曾提道的: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除了构图之外,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意境在电影色彩中也有了进一步体现,中国诗词素有推崇“自浓归淡,以淡为宗”的审美传统。平淡美被视为诗之极致境界,与此同时,色彩是影视中非常重要的画面元素之一,色彩的合理运用会使影片形成不同的基调和风格韵味,张艺谋在《影》作品中大胆摒弃了张氏之前的“浓墨重彩”,选择了水墨风格的黑白灰色调,从而形成了一种冲淡之美,使画面独具中国水墨画的典雅气质。

三、结语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意美学精神在电影语言当中的呈现与发展,在构图上,体现为虚实相生,以有限写无限,在形象上,体现为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在景别上,体现为镜头的切换,推动情感的层层递进,在色彩上,体现为冲淡之美,别构一番奇境。同时,诗词中的赋、比、兴手法多有可供电影作品借鉴之处,如诗词中介绍环境的“景语”对电影中 “空镜头”运用的启发,诗词中 “梦境” “闪现” “倒叙”等艺术手法与电影中 “忆昨”手法在意识流方面和心理层面的互通性,均是中国传统文化为电影创作提供的新思路、新养分。

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意美学精神对打造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有着独特的意义。因为古典诗词的写意美学精神与电影创作之间存在着互通性与延展性,这对于立足于当下电影工业,面向世界电影市场,构建中国电影理论,彰显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自信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
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
“舌尖上”的百家情
试论电影“渲染”的方式及功用
从小说影视化浅析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的异同
简析电影《红气球》的艺术化分析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对电影中视听语言艺术表现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