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探析

2020-09-10冯炜雯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冯炜雯

摘 要:产教融合是教育部推出的育人新举措,它是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培养新形势下的综合型技能人才的有效保证,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间达成合作。当前各大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贯彻和落实这项举措,已经取得一些喜人成效。本文针对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究,从选准专业做好定位、开启合作巩固链条、推进融合提高成效三方面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希望能够给相关院校带去启迪和实质性的帮助。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5-0210-0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产教融合教学方案与模式探索——以‘易宁正弘’为例”(GG-630801-X-2018-02)

产教融合的模式使得职业院校与其他院校就发展模式上产生了本质区别,成为促进校企合作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源动力。在新时代展现育人新格局,在教育史上谱写新的篇章,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新时期高职院校还应再接再厉,制定和落实有效举措,加强校企合作,加强育人成效,再创新辉煌。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现状

当前,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据不完全统计,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数量一般在30~50之间,在各个专业中的资金投入、教师投入、基础建设投入等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不同院校间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在产教融合视域下,这种现状并不利于高职院校将每个专业都做到与企业深度合作,这是不现实、不实际的。

第二,校企合作仍旧不完善、不合理,部分高职院选择的企业实力不强,不能给予高职学生更好的磨炼机会;有些校企合作的不长,企业就面临着各类发展困境,甚至一些企业面临倒闭危机或是已经倒闭,对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中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还有些校企合作建立在不平等的前提下,不利于校企长远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在阻碍着校企长远合作,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成才。

第三,校企合作不稳固、不彻底。这类问题是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校企之间的合作如果没有在多方面进行渗透和融合,很容易将合作形式浮于表面,不利于校企合作稳固和长远,这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也是产教融合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不利于产教融合发挥较好育人成效。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一)选准专业,做好定位

近些年,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凸显,各大高职院校应当重新审视社会需求和本校发展特色。找准专业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点。从而需要高职院校甄选合适专业,以试点专业为突破口,形成以点带面的育人形式,发挥辐射效应,从而为后续与企业达成深入合作提供更多可能。

第一,对专业人才需求和行业未来前景进行考察。高职院校想要将育人路线贴合国家发展,就需要充分考察当下我国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并对其前景进行揣摩和分析,将专业范围逐渐缩小,从而找到适合本校发展的专业。具体考察内容包括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专业未来发展模式、薪酬高低、行业进展和国家政策等诸多内容,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最好能与高职院校当地的产业贴合。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把目光转移到本校专业中。对本校所有专业进行评测,把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专业挑选出来,进行重点培养。

第二,要考察专业建设的师资、实训条件。师资指的是本校师资队伍,考察是都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避免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等、技术不相符的情况,这是阻碍产教融合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另外,实训条件指的是要具备基本的实训基础,这样可以为高职院校节省成本,从而做到“小投入、大回报”。

第三,考察专业建设在国内或省内的影响力,这是吸引企业进行合作的筹码。知名企业一定会对专业建设水平有着较高要求,需要高职院校格外重视。

(二)开启合作,巩固链条

在高职院校甄选好专业后,就需要一步一步实现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需要建立在双方自愿情况下,做到相互吸引、相互愉悦,也需要拿出更多的诚意来促成完美契合。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擦亮眼睛,选择合适、搭调且能协助本校发展的优质企业伙伴来实现双赢,需要考察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口碑、形象等,还要将企业研发、生产、服务等产业线路搞清楚,全面斟酌和考察企业中技术的前沿性或滞后性。在这个基础上,要尽量挑选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的实力更为雄厚,可以为产教融合提供场地、人员,有足够的实训经验,还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中小型企业的目光较为短浅,着重于眼前利益,且不具备实训的充足条件,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是一个相对时期较长的项目,需要有实力、规模大的企业来支撑和协助。因此,选择大型优质企业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达成与优质企业的合作。

在遇到专业相契合、有合作意愿的实力企业后,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其沟通与交流,使得双方有一个更好的、全面的认知,然后在合同条款中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更需要将双方利益划分清楚,减少后续合作不必要的麻烦,减少因为合同内容不健全、不清楚引发的纠纷和矛盾。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后,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想办法提高企业合作意愿和積极性,以此来巩固合作链条,使得合作长远、平稳。而巩固合作链条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对方在合作中的需求和利益点。通常而言,在合作过程中,企业想要让院校提供产品研发、技术培训场地,是将院校作为科研和培养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而院校关注的点是全校师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打响学校声誉。高职院校应当清晰本校发展诉求,并在此基础上要为企业多加考虑,尽可能地尊重并实现企业诉求,找到利益平衡点,切实保障双方利益共同实现。还可以根据院校实力和外在条件,适当地增加投入,实现双方受益,以此来提升企业合作积极性,从而巩固合作链条。

(三)推进融合,提高成效

在固定且平稳的合作链条下,高职院校下一步应当积极推进融合,就不同专业和企业达成深度协作,避免合作浮于表面,渗入更多的实际内容才是最为紧要的。

第一,改革课程体系架构,实现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其中,企业需要构建专业发展方向并提供相应数据,而院校则需要提供专业试验场地,并根据企业制订的计划和发展方向去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架构,从传统的知识输入体系转变为知识产出体系,全面培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还要加强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进一步丰富学生学识,拓宽学生视野,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涵盖“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

第二,组建混编师资团队,实现科研工作者与教师角色的深度融合。为了更进一步推动校企间的深度合作,需要校企双方提供专业技能人才,组成混编师资团队,按照企业和院校1:2的比例进行调配,从企业中抽调产品研发、制造水平高、豐富科研经验的人员,和院校提供的理论水平扎实、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合成师资队伍,参与到科研工作、培训工作当中,实现育人团队深度融合。混编师资团队中的教师,在实训基地是科研工作者,然而在教学中是一名教师,要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另外,还要建立科学、健全、合理的混编师资团队收入分配制度,切实提高科研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尤为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要积极提升本校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并为此展开定期的培训,根据培训考核成绩筛选加入混编师资团队的人员,切实提高本校教师学习、提升能力的热情和能动性,为混编师资团队发挥更强大的科研成效和实训成效做好准备。

第三,企业主导课程设置,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的深度融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院校往往会邀请企业代表参与到课程设置环节中,这个时候的主导权在院校而非企业。在产教融合视域下,课程设置的主导权需要向企业转移,这是由产教融合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的。除了通识课程由院校设定外,其他课程应当由企业主导、混编团队进行协商从而设定。需要注意的是,课程设置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参考线,从课程内容到行业职业标准进行全方位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巩固和创新,从而实现由学生到职场人员的角色转变。

第四,加强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必要的,建设投资主体需要由校企双方进行商定,可以合资,也可以独资。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目的是满足企业科研需求、满足院校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因而此项建设需要重视和认真对待。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将发生改变,向企业员工逐渐转变,借助生产型实训课程,加强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合的最终目的。

第五,改革考核方式,实现课程评价与企业岗位考核的深度融合。以往的院校考核,是在考场中进行单一的理论知识考试。而在产教融合的形式下,考核方式需要调整,逐渐改变以往单一的考核模式,将考场从教室向实验室、生产车间进行转变,将理论知识考试延伸到实践考试,并将考核目标与考核内容实际化、职场化,向岗位需求及要求方面进行倾斜。采取灵活的打分制,产生更好的考核功效,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共同提升,也让院校与企业合作更为紧密,从而实现课程评价与企业岗位考核的深入融合。

第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实训过程中,企业会倾注较多精力和心血,不只是为开发新的科研技术,也为本身发展积累技术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也是企业不容忽视的重点,这与院校的思政课体系成立和推行的初衷不谋而合。因此,可以借助推动思政改革路径,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也要充分承担起育人职责,利用有限资源去支持思政改革,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并积极在课堂渗透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忠诚度,也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为学生日后更快适应岗位、适应职场做好准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是我国推出的全新育人模式,具有以往教学模式不能企及的优势,应当大力推广和落实。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需要重新审视外界专业和本校专业的前景,并慎重筛选出重点培养的专业类型。结合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与社会上的大型优质企业实现意见交换,最终促成交流。这个过程中,双方要明确自身职责与义务,找出可以契合的要点,实现深入融合,实现科研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双重目的,切实实现共赢。高职院校要再接再厉,敢为天下先,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技能人才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宋雪晖.“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究[J].才智,2019(27):18-19.

[2]崔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究[J].智库时代,2018(34):127-128.

[3]滕雪松.基于产教融合条件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3):76-77.

[4]张海娟.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策略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30(6):80-83.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