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周边公共外交发展历程及经验

2020-09-10沈德昌郭琳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人类命运共同体

沈德昌 郭琳琳

摘 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开展周边公共外交。历经长期发展,我国周边公共外交取得了重要成就,塑造了我国良好国家形象,密切了与地区国家联系。本文分别从我国周边公共外交的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分析了周边公共外交发展历程,同时指出了我国周边公共外交成就,并从凸显公共外交的中国特色、增进与周边国家在各领域合作、重视政治引领作用以及公共外交手段多样化几个方面总结了周边公共外交的经验,以期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周边公共外交;发展历程;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5-0289-02

基金项目:河北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对周边国家公共外交战略的构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HB14ZZ003)

国际社会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注重发展与邻国关系。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相比,我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周边邻国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各国利益相互交汇。因而,周边外交一直在我国外交战略布局中居于重要地位。與传统外交不同,公共外交更为注重加强对外国民众的宣传和沟通,有助于增强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正确认知,为国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1]。因此,加强周边公共外交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增进与周边国家合作,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我们运筹外交全局,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周边公共外交发展历程

二战时期,交战各国开动宣传机器、加强对外宣传力度,试图影响对方国家民众的认知及政府政策制定。二战结束以后,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2]。一般认为,公共外交概念由美国塔夫兹大学学者埃德蒙·格里恩提出。尽管公共外交这一词语来自于海外,不过,我国对这一概念并不陌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思想家就提出了“和而不同”“以德怀远”“散游诸侯”等公共外交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对外宣传工作,注重加强与海外支持中国革命的友人合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周边公共外交也成为了我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内容。从总体看,我国周边公共外交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周边公共外交的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安全环境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了经济制裁、政治孤立、军事遏制等政策。如何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确保国家安全成为我国当时面临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了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等新闻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对外宣传工作。1958年,为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中央决定由中央外事小组负责对外宣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相继用20多种语言对外进行广播,而到1966年,对外广播语种已达32种。这一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民间交流异常活跃,有力促进了与周边民众的沟通与交流,为政府外交开辟了新空间。同时,我国还通过乒乓外交改善了中美关系,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局面。中美兵乓外交也被公共外交研究学者视为公共外交领域的经典案例[3]。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八大是我国周边公共外交的发展阶段。1978年1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邓小平结合世界形势变化深刻指出世界主题正在发生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外交政策开始调整与周边国家关系。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安全环境变化和国际政治中权力要素调整,各国更加注重增加软实力、大力开展公共外交。我国也因应时代环境变化积极开展周边公共外交。2009年7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开展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的国际形象,外交工作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这为我国公共外交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2010年6月,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升格为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2012年底,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成立,其主要职责为动员、协调、组织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开展公共外交。

第三,十八大以来,我国处于周边公共外交的完善阶段。2013年10月,我国举办了首次周边外交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4]。此外,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还强调我国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以夯实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周边公共外交发展迅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我国周边公共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周边公共外交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展开,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同时,周边公共外交服务于党和国家总体对外战略,构成了国家外交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国家对外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第一,塑造了我国良好国际形象。我国周边公共外交促进了周边国家民众对我国的认知,也使其对我国评价更趋于客观。“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更深层次的合作,建设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据调查,海外受访者对“一带一路”的整体认知度达到20%,印度、日本、意大利等国对其认知度达到40%以上。近年来,我国周边出现了各种灾难,给当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我国积极提供各种援助以帮助受灾国家渡过危机,受到周边国家对中国外交的高度肯定。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对周边遭受疫情挑战国家进行了大量医疗物资援助,彰显了中国在本地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二,增进了与周边国家在各领域合作。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平稳发展,在各领域合作得到加强。在经济领域,周边国家注重和我国开展多形式经贸合作,我国已成为周边国家主要贸易合作伙伴、商品主要出口市场。通过与中国经贸合作,周边国家经济也得到较快发展。在政治领域,我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周边国家领导人多次访问中国以促进双方在政治领域合作。我国提出的亚洲安全观、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等重要倡议得到了周边国家积极响应。在文化领域,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异常活跃,交流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第三,建立了较完善周边公共外交机制。在国家层面,中宣部、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等部门成为领导我国公共外交主要机构。上述机构与周边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大型人文交流活动。在地方层面,一些省市外事部门也结合本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多形式公共外交。上海、天津、广东等省市建立了本地区地方公共外交协会。此外,我国高校、智库、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公共外交,促进了我国公共外交主体多元化。

三、周边公共外交的經验

我国周边公共外交经过长期实践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诸多丰富经验,非常值得从理论层面深入总结并继续发扬。

第一,凸显公共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在历史上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就提出了“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重要外交理念,形成了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5]。我们应积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营养,并赋予其时代内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开展周边公共外交时注重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广交朋友,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关系健康发展,也凸显了公共外交的中国特色。

第二,重视政治引领作用以开创外交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公共外交,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周边公共外交向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外交领域提出了亲诚惠容、正确义利观、新型大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外交理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越来越多周边国家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合作,共享治国理政经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深刻分析、准确把握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为周边公共外交指明了发展方向、开辟了发展空间。

第三,公共外交手段多样化。我国对于周边国家公共外交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包括首脑外交、文化外交、媒体外交。首脑外交一般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直接参与对外事务的外交方式。首脑外交有助于促进国家领导人直接对话,促进国家间战略信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涉外活动中,非常注重通过公开演讲、接受采访、发表文章、与民间各界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介我国的发展道路、外交理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应邀参加了俄罗斯举办的纪念卫国战争70周年胜利活动。出访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与俄罗斯卫国战争对维护世界和平起了重要作用。俄媒体大量转发文章,给俄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广泛使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方法,注重引用当地俗语,更好地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而文化外交有助于增进国家及民众之间在文化方面的理解和认知,为国家深入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文化外交在具体实践中,主要包括文艺交流、体育交流、学术交流等形式。媒体外交中,媒体是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媒体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民众的认知和行为选择。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外交价值和意义更为突出,我国要重塑媒介观念,就要积极使用各种新媒体,以强化媒体传播力、渗透力。

四、结语

新时代,中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也掀开了新篇章。在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将会更加紧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离不开周边国家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从这一点而言,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将直接影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从而加大周边公共外交力度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深入发展,有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参考文献:

[1]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韩召颖著.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众外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3]Jan Melissen.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algrave Macmillan UK.2005.

[4]“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3-10-26(1).

[5]陈向阳.中国睦邻外交思想·实践·前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