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2020-09-10焦彦臣蔺丽军李素峰
焦彦臣 蔺丽军 李素峰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阶段,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从政府宏观整体规划到高校学科布局和资源共享,构成了新时期京津冀高等教育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形成分工密切合作、联动性强的高水平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本文阐述了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态势,分析了培养协同创新的不足,如出现政府缺乏整体规划、资源共享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从宏观规划要做好顶层设计、中观推进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微观突破要构建高校资源共享机制三方面提出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策略,旨在为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6-0264-02
课题项目: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空间视域下京津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201702040107)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阶段,北京重在引领科技创新能力,天津重在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河北对接产业转移技术,京津冀科技创新梯度差异为推动区域内高校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科技创新第一要素是人才,高校人才培养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任,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因此,需构建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高校合作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一、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态势
(一)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机构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小组,进行全局统筹规划。组织有关专家团队调研,编制相关发展文件,负责本地区的协同工作开展落实;先后签署了《京冀两地教育协同发展对话与合作机制框架协议》《教育督导协作机制框架协议》。
(二)建立高校联盟模式
京津冀高校建立联盟实现合作。高校联盟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专门机构,在学科、科研、人才实习对接方面,实现京津冀区域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相互利用[1]。目前成立京津冀工业大学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建筑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经济学学科联盟、京津冀大学科技园联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院。同时,召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高峰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通过高等教育共享发展交流会来讨论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实现京津冀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三)成立科技创新体系
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形式,成立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产学研合作育人[2]。2019年4月26日,“京津冀科技成果保定对接会”举行,清华大学、河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携15项科技成果亮相并发布,以此助力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二、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不足
(一)政府缺乏整体规划
京津冀高校合作缺乏整体联动的发展规划,合作行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合作力度不够、合作方法单一、合作方式局限于同门间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及少量学生交换,落实推进工作缓慢。
(二)资源共享渠道不畅通
京津冀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初步达成合作发展的意愿,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但是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行政壁垒导致高校教育资源的流动不畅,重点产业、人才等优质资源呈现向京津地区单向流动趋势,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3]。
(三)学科设置不合理
实现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关键就是要按照区域产业的优势设置相应的学科课程,以此增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但是目前京津冀高校在学科设置上仍然以传统的简单交流为主,缺乏对未来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融入,导致高校学科设置的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而且还面临专业设置脱离京津冀产业转移因素的考虑,导致人才流动受阻。
三、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策略
协同的实质就是推进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产生超越各自功能综合的更大能级。创新的实质就是通过打破原有秩序,形成创新要素“新组合”,释放更大的发展潜能[4]。协同创新是手段,协同发展是目的,推动系统内部各生产要素“新组合”,形成区域内发展新格局。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从政府宏观规划、学科布局到教育资源共享,构成了新时期京津冀高等教育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形成分工密切合作、联动性强的高水平协同创新发展机制。
(一)宏观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1.树立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理念
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建设,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共同的建设目标努力,是认知和思想的问题,是机制研究和实践目的所在。由此,对于协同创新机制的创建和完善,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要分类引导,用类别帮扶类别,采用不同层次梯度式共享先进的自主发展成果,树立共享共建共赢理念,以服务国家战略规划为主,革新舊有观念。
2.做好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以协同发展为目标定位,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着眼于京津冀整体发展的高度,把区域高校协同发展纳入到京津冀三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避免重复盲目建设,打破制度壁垒,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校际专业合并改革提到规划日程上,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集群效应和优势效应。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机构,发挥行政调控能力。部署、指导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具体措施,协调三地高校教育资源转移和对接,确保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中观推进:优化京津冀高等教育结构布局
京津冀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是指高校在层次、学科方面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
1.加强京津冀高校学科建设
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结合其城市功能定位,重视发挥高校集群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北京高校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依托,明确以培养原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同时承担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疏解和转移。天津以国家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建设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的特色鲜明一流学科。河北省劳动力丰富、地域广阔,借助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服务于承接产业结构调整的应用型学科。
2.提升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河北省主要承接来自京津的多种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战略需求,采取调整、撤并、组建等多种方式,优化高校学科布局,避免同质化专业设置,建立高校重点学科和龙头专业,增强学科建设特色水平,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形成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的河北高校专业发展的新格局。河北省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以省属骨干大学为代表,突出学科建设重点,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打造学科高峰,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高校建设。以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为契机,深入调研,改革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5]。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为落脚点,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创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3.依托雄安新区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利用雄安新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和支持京津综合型大学或者特色职业院校。通过办分校或者联合办学等方式在雄安新区建设新校区,积极筹划以新机制、新模式组建的雄安大学;引导京津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向雄安新区进行有序疏解,建设雄安新区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建产业创新中心,创建产教融合教育新机制。
(三)微观突破:构建京津冀高校资源共享机制
1.共建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教学资源主要是教师和优质课程。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已成为高校竞争的核心力量。高质量教师队伍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虽然数量较多但质量不高,要想提高京津冀高校人才培養质量,必须加强高等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建立教师信息库,通过短期访问、教师培训等方式,加强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交流互动,实现高校之间合作互动。京津冀高校联盟建立可以有效探索课程共享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课程共享;建立学分互认制度,课程互选方式;建立开放共享学生实习基地,实现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2.搭建高校科研资源共享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手段,构建京津冀高校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共享数字图书馆资源。京津冀高校共建优质高质量科技成果数据库,实现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共享。
3.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是推动人才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以承接京津产业规划为前提,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以重大产业基地和产业园为载体,整合高校、科研机构资源,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实现产学研融合。创建国家级示范创新基地,完善京津冀技术转移和创业培训,实现科技项目库、智库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四、结语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实现人才培养协调创新是推动战略落地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的参与,因此在“双一流”高校目标构建下,高校必须要抓住历史发展契机,以深化人才培养结构、深度调整教学策略为入口,打造出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协调发展是优秀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协同人才培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京津冀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既需要国家政府层面顶层设计,又需要高校、科研机构通力合作。高校应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融入到国家战略中,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兵.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路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2):16-20.
[2]王峥,慕爱静.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法制博览,2019(27):62+68.
[3]刘赞英,等.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视角[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2-91.
[4]李素峰,罗锡莲,焦彦臣.大数据背景下京津冀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风,2018(3):7-8.
[5]李慧.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21):125-127.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