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敏感”文献的民族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工作思考
2020-09-10赵艳萍赵晓红
赵艳萍 赵晓红
摘 要: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工作是各图书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敏感”文献作为各图书馆之间共享资源的一部分,需要馆员凭借知识、经验和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作出独立判断。本文尝试分析“敏感”文献的主要特征,给出“敏感”文献的概念,并据此对民族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馆员提出中肯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敏感”文献;民族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馆际互借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6-0290-03
基金项目:清代藏地游记文献整理与研究“2017年西藏自治区人文社科项目”(SK2017-47);高校照片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研究“2019年西藏民族大学校内一般项目”(19MDY06)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第二十四条提出,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国内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馆际协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将今天的图书馆推到了一个互相争生存同时又相互依赖的时代,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依存关系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注1。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战略经过60年的发展与实践,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日趋完善的共建共享机制。它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近乎普及的各种终端设备、快速便捷的物流行业一起,推动了各图书馆之间高效的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的飞速发展。而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工作作为各图书馆之间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
一、敏感“文献概述
(一)敏感“文献概念
在图书馆员日常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中,时不时会遇到这样一些文献,相较于大众化的文献需求,它的流通范围相对较小或者是非常小,文献内容涉及民族或宗教问题、特殊历史时期的特种文献、文献未公开发行或在境外出版发行,还有可能文献作者的身份比较特殊等,本文将这样的文献暂称之为“敏感“文献。对于“敏感”文献,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界定,笔者才疏学浅,在本文中尝试给出这一概念。
(二)“敏感”文献的总体特征
1.用户需求的个性化
在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馆员每天处理的多种多样的文献信息需求中,总是有些比较少见的文献,通常表现为馆员所不了解、不常碰到,有时甚至是第一次听说的文献。正是因为它不是大众化需求,而仅限于被某一单一的用户作为阅读、研究或者是收藏的对象。从这个层面来讲,它是需求的小众化、单一化,体现了现代图书馆服务的个性化特征。
2.文献的流通利用率低
这类文献往往具有流通和利用频率较低的特点,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单一用户的个别化文献需求;二是由于历史、政治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该类文献收藏、获取的渠道不畅通。随着各馆突出特色馆藏、打造品牌服务意识的增强,这类文献常常被作为特藏文献保存起来,对外不提供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人为地造成了此类文献的利用率低,有些甚至成为不流通文献。
3.文献内容具有“敏感”性
“敏感”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对外界事物反应灵敏”,在文献里表现为含有政治或文化等众多方面的敏感信息。
国家新闻出版署(即国家新闻广电总局)在《关于印发〈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的通知》中罗列了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十五项选题,只要是涉及其中之一或者几个,就是敏感性文献。十五项选题具体为:(1)有关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文献选题;(2)有关党和国家曾任和现任主要领导人的著作、文章以及有关其生活和工作情况的选题;(3)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选题;(4)集中介绍政府机构设置和党政领导干部情况的选题;(5)涉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选题;(6)涉及我国国防建设及我军各个历史时期的战役、战斗、工作、生活和重要人物的选题;(7)涉及“文化大革命”的选题;(8)涉及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选题;(9)涉及国民党上层人物和其他上层统战对象的选题;(10)涉及前苏联、东欧以及其他兄弟党和国家重大事件和主要领导人的选题;(11)涉及中国国界的各类地图选题;(12)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台湾地区图书的选题;(13)大型古籍白话今译的选题(指500万字以及500万字以上的项目);(14)引进版动画读物的选题;(15)以单位名称、通讯地址等为内容的各类“名录”的选题;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要了解并分析以上选题,并将其融汇到日常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工作中。民族高校一般隶属于民族地区或者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它的民族性决定了民族高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围绕着其特有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展开。因而相较于普通高校图书馆,民族高校图书馆馆员在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文献,所以要慎之又慎。如果缺乏相应的民族、宗教知识,就很容易曲解这类文献,分不清文献有无遵守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搞不清传播此类文献是否得当,甚至造成工作失误[1]。如《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这本书,由高华撰写、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发行,因为该书主要讲述的是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涉及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选题,所以即使当前很多国内高校图书馆有馆藏,但均不提供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或者干脆作下架处理,属于文献传递工作中的“敏感”文献。
4.文献出版发行地在境外
无论文献的语种是中文还是外文,作者是中国籍还是外国籍,只要出版发行地在国外,这个文献就有可能属于“敏感”文献,图书馆员此时就要认真对待,多方了解,详加考查,作出独立正确地判断。笔者在做館际互借时就碰到过这类文献,如阿来的《格萨尔王》的英文译本,名为《The Song of King Gesar》。此书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葛浩文翻译,Canongate Books有限公司于2013年出版。出版地在英国,文献内容又是西藏地区著名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想进入中国境内就要经过主管部门及海关进出口境等的严格审查,再加上文献关乎民族宗教这一选题,因而中国进出口相关管理部门给出的最终结果是暂不批准入境。
5.未公开发行的出版物
有些文献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政治因素等未公开出版发行,仅作为内部参考文献被图书馆收藏,当作为需求对象被用户请求时,它就有可能成为“敏感”文献。
6.作者身份特殊
文献作者的身份,由于政治、历史等多种原因,甚至个人人品及人格原因,导致作者是不被普通大众所接爱,甚至是忌讳的或者是出于国家安全和档案历史的保密性,不便公开的。
7.“敏感”文献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具有以上特征的文献都被归类为“敏感”文献,它需要图书馆员凭着知识、阅历、经验等进行判别,一旦被认定为是“敏感”文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外政治格局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变化、文献功用的变化等不确定因素而变化。
二、对民族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馆员的建议
民族高校图书馆员尤其是负责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馆员,处理民族宗教类等“敏感”文献较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馆员一定要多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国家、行业、地区相关政策和规定,时刻保持敏锐的嗅觉。首先要当好各图书馆之间文献资源共享的“把关员”,然后才是文献“传递员”。
(一)认真学习并掌握民族、宗教知识和相关辨识技巧
我国是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国家,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各民族发展并不平衡。不同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对民族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馆员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某一在英国发行的外文期刊,将“汉藏民族关系”这个短语堂而皇之的译作“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 and Chinese”,将民族与地域混为一谈,与我国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方针相背而驰,错误显而易见。如果被别有用心的分裂分子看到,就会拿来大做文章,危及国家与民族安全。因此在正确处理民族宗教相关文献的传递工作时,图书馆员要做到:一是要以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为指导,要尊重各民族,将各民族放在平等的地位;二是要与大民族主义、与民族分裂势力划清界限;三是要历史辩证地对待民族宗教文献。这样才会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才能实现民族教育与民族研究的和谐发展。
(二)了解国家、民族地区及国家进出口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类出版物法规与政策
对民族高校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馆员来说,了解国家、民族地区及国家进出口境关于书刊、音像制品等的出版发行及出入境政策与流程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些政策法规同样适用于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领域。这些政策文件包括:《知识产权法》《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规范》和各级各类读者服务规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的《出版管理条例》(于2001年发布,后2011、2013、2014、2016年分别作出四版修订),严格规定任何出版物都不得含有“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危害社会公德或者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关于印发〈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的通知》中提到的十五条选题等;以及民族地区的相关政策,如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于2016年出台的《对涉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内容的出版物管理提出八项要求》、西藏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宗教类出版物市场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等。
在进出口审查政策方面,国家海关总署2014年发行的图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商品规范申报目录》对包括书刊等出版物在内的各类进出口貨物进行汇总,方便查询与按规程办理;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协助出版物进出口单位依据相关政策对进口出版物进行内容审查;图书进出口单位,如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内部就有《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进口书刊资料审批管理规定》等文件,先自行审查,再交相关主管单位审查注2。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及执行程序,从国家到地方再到进出口单位多级部门,依据相关政策形成了一张严密有序的大网,对进口出版物内容和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但即使如此,仍会有漏网之鱼通过“旁门左道”混入国内文献资源的汪洋大海中。
因此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馆员在了解和掌握以上的法规政策后,要深刻认识领悟,严格把关,弄清楚用户需求的真正目的,不让有争议的敏感文献从自己手里进出另做他用,以免对国家和社会造成损失或危害。
(三)尊重、遵守相关政策法规,当政策法规与用户需求发生矛盾时,要把政策法规的要求放在第一位
图书馆的服务性质导致了很多馆都提出“读者第一”宗旨,而且高校图书馆员在工作中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和热情,都是急读者之所急,千方百计做好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工作。但是馆员要绷紧一根弦,那就是各民族高校图书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下的,为祖国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离开了这个大前提,图书馆的服务将无从谈起。因此图书馆员在工作时,要遵守知识产权法,尊重、遵守各级各类的服务规范。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与服务,不要有“政治离我很遥远、以为做教育工作是专职教师的事情”的思想,要正确认识馆员的职业定位是“教育者”,做好教育工作、把关学校范围内的舆情环境也是其光荣职责,不作为是对职业的一种亵渎。
因此图书馆员要尊重、遵守相关政策法规和服务规范,支持国家和相关部门对出版物的严格审查制度,不能因为片面地追求文献满足率而视政策法规于不顾。当用户需求与政策规定发生矛盾时,一定要尊重、遵守政策法规,并将文献需求不能被满足的理由向用户解释清楚,做好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善后工作,体现图书馆细致严谨的服务精神。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高校图书馆员要有敏感的意识,要学无止境,以高度地热情做好正常范围内、正当途径的“敏感”文献的传递工作。同时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阻止危害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文献资源的流通,做好文献传递工作中的“把关员”和“传递员”,共同营造纯洁而美好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大环境,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彩珍.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分析及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9):74-75.
(责任编辑:林丽华)
注1 根据美国学者贝克在《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的前言中的话语总结出来,原话是“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发现迅捷而合算地从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方式, 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他图书馆。”
注2 文件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sapprf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