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提升路径

2020-09-10温婉华

关键词:职业指导提升路径高职院校

温婉华

摘  要: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经过十几年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面对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转型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转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面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高职院校应从八个方面的做法加以应对,即完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职业指导系统,践行就业与招生、专业建设联动机制,建立深度合作的“校企共育”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落實“一对一”职业咨询工程,建设专业化水平高的职业指导队伍,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认知活动,开展职业指导信息化建设,以提高职业指导的系统性、社会契合性、精准性、实效性和及时性,达成帮助学生素质就业、平等就业和稳定就业的目标。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职院校;提升路径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功实现了由萌芽、孕育、发展到全面提升的突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采取一系列方针、政策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由“扩大就业”转为“高质量就业”。要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行之有效的职业指导为支撑,这对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本文以广东经济特区某高等职业院校为例,总结当前职业指导的现状,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对提升职业指导实效性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

一、职业指导的现状:质量与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就业率高,高职院校历年就业率均居于高位,达到95%左右;第二,全程指导,职业指导贯穿了学生整个大学过程;第三,全员指导,职业指导对象覆盖了每位学生。然而,面对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转型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转变,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日渐凸显,职业指导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职业指导下的离职率仍居于高位

目前国内高校中界定和衡量职业指导的质量,往往委托高校系统外的权威专业机构,通过调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来反映。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是广受认可的第三方机构,它从就业率、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离职率等指标来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其中,就业率是基础指标之一,能为评估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作参考;月收入是毕业生市场价值的“表达值”,月收入往往与学生市场价值正相关;就业现状满意度,代表着毕业生对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满意度越高,工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强;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体现了专业学习与所从事工作的相关程度,相关度越高,专业学习越重要;职业吻合度,反映了毕业生当前的职业与心中期待之间的差距;离职率则反映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工作稳定性,离职率越高,工作往往越不稳定。因此,高就业率、高月收入、高专业相关度、高职业吻合度、高就业状况满意度、低离职率可作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参考指标,也是衡量职业指导工作成效的数据指标。

据调查,该校近三年的初次就业率依次是94.4%、95.8%、93.7%,就业率均处于高水平;在月收入方面,该校近三年毕业生转正月收入为5051 元、5006元、5553元,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2018届平均水平(4276元)。然而其他就业质量指标反映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如2018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0%,比2018届全国示范性高职(63%)低3个百分点,就业状况满意度约为69%,职业吻合度在54%左右,离职率为42%,毕业生对工作状况还不太满意,近半毕业生频繁跳槽,给本人、用人单位和社会资源带来一定损失。虽然该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态势良好,但离职率居于高位,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稳定,离职业指导长远性和深入性目标还存在一定距离,职业指导工作成效还有待提高。

(二)职业指导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

职业指导工作不是毕业生离校前的阶段性工作,而是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涯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此,该校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职业指导活动,如在大一探索期通过校友企业讲座、鼓励新生加入各种社团、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职业和行业;在大二定向准备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技能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职业修养;在大三抉择期举办招聘会、辅导简历制作、辅导面试技巧、就业政策讲解和服务等帮助学生就业,基本实现了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贯穿。为了解职业指导的效果,该校对用人单位开展广泛调研。结果表明:该校2018届毕业生,约51%的人所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未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部分企业甚至质疑学校是否开展职业指导相关活动,学生的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即职业指导的效果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职业指导全程化过程中未能紧密契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三)职业指导与学生个性化需求存在偏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字[2003]6 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专业概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已确定为全体学生都要修读的必修课,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教研室,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然而,职业指导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不同,各行业和职位对应聘者的知识水平、智能、个性也有不同的要求。这种“上大课”“说教式”的方法虽实现全员覆盖,但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做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主成长的能力,难以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的新要求以及90后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与此相关的是教材编写陈旧,教学思路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职业指导的质量。因此,职业指导工作未赢得学生的广泛认可,学生在毕业生座谈会多次提到了职业指导的改进建议,希望学校能开展更多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人职匹配的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二、影响职业指导工作成效的原因分析

职业指导,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存在工作分散、部门间各行其是;内容层次低,形式过于简单;起步时间晚,服务对象单一;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低;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等原因,导致职业指导成效未按预期实现。

(一)职业指导和专业建设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围绕社会职业群或行业企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行人才的全面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各类重点工作,职业属性是其本质特征。这意味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与专业建设紧密相关,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职业分类与专业设置具有一致性;职业的岗位需求和学习目标具有一致性;相关职业的劳动情境与施教过程具有一致性;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的社会认同具有一致性。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应指引专业建设,与专业建设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然而,高职院校工作分散,部门间各行其是,导致职业指导与专业建设相脱节,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相脱节,致使职业指导不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转型对综合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反映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够。譬如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相对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重技能轻人文,技能水平高、上岗上手快,但综合素质欠缺,影响了职业胜任力。

(二)职业指导认识工作开展被动

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阶段或某个时期。职业指导也是一项长期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去认识、发展才能得以积淀、升华。学生往往因“功利性心理”作怪,在大学的前中期意识不到职业指导质量的重要性,盲目随大流,甚至得过且过,直到毕业之际才急于求成,为了就业学习制作简历、提高面试技巧,一味追求“先就业再择业”,盲目追求眼前的薪酬福利,至于“人职匹配”、职业发展通道等关键点却是后知后觉。据调查,“不符合我的职业发展规划”是该校毕业生目前工作与心中期待有落差的首位原因,职业规划往往在工作遇挫后才被学生真正深入思考。因此,一方面,由于学生认知滞后、心理需求程度不高,对职业指导质量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职业指导往往被简单等同于就业指导,相关教育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职业发展问题未被根本上关注。学生对职业指导主观认识上的误区,不利于学生素质的长足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规划,也不利于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提升。

(三)职业指导方式方法未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

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高职院校通過搭建职业指导自助平台让学生获得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至关重要。传统的职业指导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 讲什么怎么讲由教师决定,内容过分强调实用性,如介绍就业形势、面试方法、职场信息收集、简历制作、职业环境介绍、就业政策等。这种方式方法能解决一时之需,但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有限,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学生缺乏探索职业世界的自我塑造过程,职业指导无法获得预期效果。据调查,扩大社会人脉关系(39%)、课外自学知识和技能(含培训)(36%)、假期实习/课外兼职(28%)是高职毕业生毕业3年后认为对职业晋升最有帮助的前几位大学活动,这三种活动都内含自主性和实践性。因此,创新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潜能为导向的方式方法,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亟需努力的方向。

(四)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在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指导队伍的素质问题。当前高职院校担任职业指导工作的专职教师有限,以辅导员群体为主兼任工作。一方面,辅导员大多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缺乏扎实的指导知识和过硬的指导技能;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琐碎繁杂,任务重,难有充裕的时间将职业指导专业化、职业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期“铁饭碗”的体制弊端下,高职院校难以有一个激励机制,让相关人员主动参与业务培训,提高职业指导的工作质量,导致职业指导不能真正发挥有效作用。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职业指导师”的培训认定工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学校对专业职业指导师的需求。从某种角度上讲,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是影响职业指导质量的关键,而当前职业指导队伍力量薄弱且专业化程度偏低,使得工作质量无法保证。

三、提升职业指导工作成效的实现路径

产业升级转型倒逼技能型人才素质结构调整,迫切需要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层次和素质;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需要学科专业结构的适应调整;僵化的体制弊端使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缺乏活力,粗放的职业指导使工作缺乏针对性;单一传统的方式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这一系列问题,都使得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质量难以提升。当前,富有成效的职业指导内涵包含但不仅限于:学生就业竞争力强、就业质量高、就业状况稳定、就业渠道宽、职业规划长远,职业指导工作专业化水平高、效果深入、服务及时便捷等。为此,围绕提升职业指导的内涵,该校进行了几点有益尝试。

(一)完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职业指导系统,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学生要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有质量的专业技能,具有某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二是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因此,为达成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该校提出以“复合专业方向、复合课程设置、复合能力结构、复合资质证书”为核心,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复合式人才,改变过去一个学生以一个专业毕业的做法,变成“主干专业+拓展专业”双专业毕业。其中,主干专业为招生录取专业,拓展专业则在入校一年后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再修读一个专业,选择“校内任选”、限定的“院际组合专业”、限定的“院内组合专业”的其中一种拓展专业。拓展专业不是传统意义上学生志愿修读的辅修专业或第二专业,而是纳入毕业要求,选择拓展专业的学生,必须两个专业都通过了课程要求,才能拿到相应的毕业证,以“双证书”的形式毕业。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正是在职业指导理念的引导下进行的改革,通过建立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新机制,让职业指导不再仅是就业办公室的工作,而是深入融合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样,学生在求职时有了更多与人竞争的“武器”,从源头上增强了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毕业生对基本工作的胜任力逐年增强。据调查,该校毕业生毕业时基本工作能力的满足度呈上升态势,2018届毕业生为87%,比2015届毕业生(83%)高出四个百分点。

(二)践行就业与招生、专业建设联动机制,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

该校把就业质量作为制定招生计划和调整学科专业的重要依据,实行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硬挂钩,对社会需求不大、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减招甚至停招。该校结合麦可思调查中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学生满意度反馈,对所有专业进行红牌、黄牌、绿牌的划分,其中第一次红牌给予专业整改调整机会,连续两次红牌则该专业停招。如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在亮出红牌的情况下,倒逼该专业组织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听取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专业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变成绿牌专业,空调专业培养的学生人数变成企业相互争抢的香饽饽。而有些专业因连续两年红牌,不再招生。要么优胜劣汰,要么革新蜕变。该校始终结合社会需求,结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将职业指导与招生、专业建设有机结合,有效实现了学生高质量就业,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学生高质量就业也反过来带动了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建立深度合作的“校企共育”培养模式,助力学生稳定就业

该校与珠三角1851家企业联合组建产学研用建设委员会;与4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高质量紧密的深度合作关系;建成8家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主导或参与开发全国职业资格标准10项、行业标准22项;与华为组建华为通讯技术实训室、与思科合作建立Cisco网络技术实训室、与海德堡共建海德堡印刷技术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实训中心,联合培养了华为HCIE互联网认证专家、思科CCIE互联网认证专家、甲骨文OCM数据库管理大师、红帽RHCA认证架构师等一大批行业顶级认证毕业生,成为高质量就业的典型。特别是,该校先后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实施“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中广核订单班从2010年4月迄今共计招聘了4届学生,培养了84名核电人才,获得企业盛赞。

深度合作的“校企共育”培养平台,让学校可以依托企业的技术、设备、资金等便利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且企业可以获得量身定做的紧缺人才,更是促使学生从学校顺利过渡到企业,更精准地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稳定就业。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就業渠道

90后大学生群体,提倡自主和自由,就业途径越来越多元。在国务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越来越学生主动尝试创业之路。据麦可思调查显示,该校近四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平均比例分别为3.9%、4.0%、3.5%、3.1%。为更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该校于2012年成立创业学院,2016年独立设置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由创新创业学院负责统筹、安排、协调和评估全校创新创业工作,拟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与标准,进行创新创业项目遴选和指导,运营“双创中心”(创客中心和创意创业园)等,形成了领导小组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以创新创业带动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新突破。该校每年投资100元人民币作为大学生创业基金,同时接受校友企业和社会捐赠基金,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学校还加强与银行、风险投资等机构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在项目选拔上,创新创业学院每年面向全日制学生(包括继续教育培训学院和五专生)和应届毕业生,组织专家进行优秀项目遴选,为所有入驻企业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开展专题研修和实践学习,分级、分类、分层次孵化,先后涌现出一批拥有较好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比如“纸有创意”项目,获首届深港大学生创意计划大奖赛唯一金奖及“最佳营销策划奖”,成为深圳第26届世界大运会特别供应产品,荣获深圳市南山区“创业之星”大赛第二名等。 目前,创意创业园先后入驻9期232个创业项目,孵化存活率达66%,带动超过1000人就业,且培养了深圳市纸有创意环保纸制品有限公司、深圳印天堂贸易有限公司等若干家产值达到千万以上的企业。

(五)落实“一对一”职业咨询工程,帮助学生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

该校通过购买引入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指导学生一入校就登陆系统进行测评,完成6个报告后出现形成自我认知。职业指导人员根据学生的测评结果和实际情况,进行摸底、建档,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如升学学生、有意创业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升学落榜学生、就业困难学生、退役军人等,结合“一对一”职业咨询,分类分级给予不同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精细化、个性化、持续发展的职业规划。学校要求毕业班辅导员与所分管的学生至少进行1次/人的职业指导与谈话,及时了解思想状况,通过就业心理咨询、网络信箱、在线答疑、个别谈话等方式答疑解惑,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职业指导人员坚持开展“告诫性谈话”活动,把学生的个人发展与个性化就业指导咨询有机结合,通过“一对一”职业咨询或谈心谈话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制定长远的、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该校每学年累计开展告诫性谈话8500余人次。最后,该校还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追踪,以毕业生案例进一步改善对在校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

(六)改革人事聘用制度,建设专业化水平高的职业指导队伍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至关重要。为了激发职业指导人员的活力和积极性,促进职业指导队伍的不断提高,以专业化水平保证工作质量,该校推进并实施了以业绩考核为导向的“能上能下动态机制”人事制度改革。该校将职业指导工作要求量化到考核办法中,考核办法明确规定:该校职业指导人员每学年要跟分管学生谈话一次,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库,组织学生对谈话的内容和指导工作的质量打分,分数计入学生工作质量的计分表;按着累计分数的高低对指导人员实施不同等级的聘用。新的聘用制度推动下,职业指导教师主动参加TTT培训、团体辅导培训、职业指导师培训、创业导师师资培训等,实现职业指导人员业务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保证了职业指导的工作水平,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果。

(七)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认知活动,深化职业指导的效果

该校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认知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特征,寓职业指导于多层次多类别的体验活动中,促进学生完成自我认知、自主成长的过程。该校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一方面,整合多方资源主动邀请知名学者、优秀企业家、优秀毕业生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主题讲座、专题报告会等形式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此类活动每月至少一场,由学生选定主题,自主参与,学校引进重量级嘉宾,提供大力的后盾支持,学生们受益匪浅。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去,通过企业走访活动、人物访谈、就业创业调研,去认识社会,采集丰富的职场资讯,获得鲜活的调研成果,在一系列实践中完成职业生涯的自主探索。要深化职业指导的效果,唯有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类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思考和体会,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职业指导的主体性,使职业指导真正内化到学生心里,深化职业指导的效果。

(八)开展职业指导信息化建设,提供及时便捷的指导服务

为进一步完善教育部“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整合工作,多途径、多渠道广泛宣传职业指导政策,该校大力开展了高质量职业指导信息化建设。该校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开发了就业指导网站,集新闻公告、招聘信息、自主创业、升学深造和政策手续等多模块为一体,信息分类井然有序、一目了然,特别是开发了在线面试区、在线测评区和在线一站式服务系统,帮助学生自我诊断、企业自主发布消息,实现就业。为了让学生能随时随地使用手机了解职业动态,该校与时俱进开发了就业的微信公眾号,内含就业指导、招聘信息、多元发展3大模块11个小类,吸引了近4万粉丝关注。该校还运用短信平台,每年为毕业生群发就业手机短信10万余条,使得重要事项第一时间传达。网站、微信、短信、QQ、微博等5种信息化手段,让传统的职业指导工作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职业指导呈现出及时、便捷的时代特征。

综上所述,职业指导是集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工程,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通力合作;职业指导是贯穿学生一生发展的长期工程,需要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教育、自主成长”的能力;职业指导是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的工程,需要职业指导工作者终身学习和工作方式的与时俱进。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成效,无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系统完善的工作机制、深度合作的“校企共育”模式、积极主动的参与主体、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创新有效的工作方法、畅通的信息渠道,缺一不可,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创新职业指导:新概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54-56.

[2]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65-67.

[3]刘善堂.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与提升策略[J].江苏高教,2014(01):133-134.

[4]张巧平.对高职院校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03):70-74.

[5]刘鸫根.高职院校“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51-54.

[6]张小燕.“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初探[J].南京: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06):89-91.

[7]聂国东.大类招生背景下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76-78.

[8]赵迎华.高校职业指导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0):103-105.

责任编辑  牛志鹏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提升路径高职院校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