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转型与协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0-09-10范海燕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转型

范海燕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全球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遵循市场规律和人才需求,将新兴产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使产业和教育相互支持、促进和融合,促进产与教深度融合;瞄准国际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弯道超车和变轨超车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转型;企业和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方合力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协同。以融合、转型、协同有机统一,构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推动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融合;转型;协同

我国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浪潮中处于变革发展的关键期和机遇期,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到目前为止,研究产教融合的著作、论文数量达千,主要集中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主要表现为订单培养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以及国内外产教融合典型做法和经验总结等方面,研究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起了较大的理论概述和实践指导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产教融合实践层面的研究极少,而目前产教融合的发展极其需要具体的可操作办法作为指导,因而,提出具体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变革的迫切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院校和企业富有深远意义的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和专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合作模式,职业院校与其所在地的行业、产业、企业进行深层沟通深度融合,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对接,促进地方教育和企业行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高等院校长远发展。“融合”“转型”和“协同”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融合”,即“产”和“教”融合,融汇贯通,实现新兴产业与职业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分开;“转型”,即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放开、搞活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协同”,即携手同步。实现政府、企业与行业、职业学校与市场携手同步,深度合作,互鉴共享,扬长避短,共同取得最优成果和最大化发展。以融合、转型、协同为根本路径,深化产教融合,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理论的深化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企业和高校双方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融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前提

(一)融合实现相互信任、包容和补充

融合,是产教融合的前提。“产教融合”,顾名思义,就是要“产”和“教”相融合。产教融合,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彼此了解;二是两情相悦;三是携手共进。在此基础上产与教相融合,相互融为一个有机整体,此时方可称之为“产教融合”,也才能开展产教融合。

1.融合实现相互信任。产教融合,二者在融合中彼此了解。一方面,对于“产”的行为主体——企业来说,在产、教的逐步接触和交往过程中,了解了教育者作为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和传统文明的传播者和引导者,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规划者、统筹者和跟踪者,在教育全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了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是学校存在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是有着独立个性和可塑性的主体;了解了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了解了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包含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的综合途径;了解了教育文化、教育管理和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对于“教”的行为主体——学校来说,彼此交流沟通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基本构成,了解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和企业目标等内容;了解了企业的厂房设备、原料产品、品牌专利和货币资产;了解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框架、企业劳动能力、创新开发能力、经营能力和决策能力;了解了企业的社会贡献和服务能力、社会知名度和荣誉度,了解了企业发展潜力和前景。因此,融合实现了校企双方彼此了解,认识对方,相互信任。

2.融合达到相互包容。产、教双方有了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逐步消除隔阂、融入对方、相互接纳,两情相悦的产、教双方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合作方式等方面相互接受,相互认同;在价值观念、志趣爱好以及理想抱负上相互接受和认可,形成更多的“共同语言”;在沟通交流中彼此爱慕,相互欣赏,各生欢喜;在对方面临困难时能够尽量给与关怀、帮助和扶持,在表现不足时给与及时引导和纠正。产教双方各自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散发自身最大的能量帮助对方;敞开心扉、坦荡胸怀,对对方说真话,相互包容,相互体谅;增强各自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相互欣赏,相互赞许。真正促进现实层面的沟通合作,大力提升精神领域的契合度以及价值追求的協同性,在相互包容、彼此尊重和两情相悦中促进产教融合琴瑟和鸣,水乳交融。

3.融合实现互利共赢。产教融合,要实现产、教行为主体长远发展。其一,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要把岗位需求、产品需求和市场需求充分解析并融通到人才标准中,制定人才需求和培养标准。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为学校提供便利的实习、实验和参与机会,为学校提供实验创造和科学研究的数据与环境,为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师支持,与学校同心同德,共同培养合格的新时代人才,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其二,对于学校而言,学校要将专业学科设置、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和教学设备等情况充分与企业沟通交流,表达与对方合作的规划、信心和期望,加强“产、学、研”的有效对接,以真诚和负责任的态度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产学研合作协议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与企业在职工继续教育、素质提升、技能鉴定、人才引进、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切实促进企业实现人才质量提升、人才队伍稳定、内部管理有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开创校企精诚合作、共建双赢且互惠互利发展的新局面,描绘人才兴企、科教兴国的宏伟蓝图。

(二)融合需要共建思想、相互满足、互促提升

在思想上取得共识,在行为上做到协同,在利益上做到共赢,产教双方才能如鱼得水,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1.共建思想,凝聚共识。产教融合不仅关涉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也关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凝聚校企共同体共识,切实形成校企共同体思想,发挥学校、企业在社会中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同心聚力,铸魂育人,共同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这个根本问题,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推动新时代产教融合进步事业开创新局面。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重点,紧紧围绕创建校企共同体意识,丰富创建内涵,拓展创建领域,创新创建模式,夯实创建路径,搭建创建平台,不断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坚持校企共建,使校企共同育人理念和校企共同体意识真正体现在产教融合全部工作和整个过程中,体现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加强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测评体系和考核办法,着力打造“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融合发展”的示范典型,努力形成校企共生共荣且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方案,打造产教融合特色和亮点,切实保障全面做好产教融合工作。

2.相互满足、互为滋养。产教融合要达到相互满足、互为滋养,最大化从对方的优越条件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从对方的精华要素中汲取营养,更大程度地优化自己和提升自己。也就是说,职业学校和企业将各自的一部分资源拿出来进行合作交流和相互分享,进而达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融合、渗透和互补。

一方面,高校通过汲取企业的丰富营养提升内涵。高校借助企业提供的厂房、场地、资金等优势资源,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化解危机;利用合作的优势条件,培养合格的人才,申报和完成教学科研项目,兴建和拓展实践教学基地,检验和发展理论教学知识,提升教师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地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获得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学校提供的人才资源增强实力。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利用学校提供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青年学生等优势资源,发展理论和实践。利用合作的便利条件,挖掘和培养自身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优化企业内部人才管理,减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的内部稳定性和社会知名度。在人才队伍、内部管理、资金利用和社会发展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提升。

3.包容奉献,互促提升。产教融合,需要双方相互包容,乐于奉献,促进对方提升。学校领导者和企业负责人从校企各自的需求出发,双方之间以对知识和技能等智慧资源的相互依赖为基础,进行查缺补漏、扬长避短和互利互惠。企业利用自身经济优势和资金条件给学校提供奖学金、助学金、专利发明奖和劳务费等经费支持和赞助;订单式和定向培养毕业生,提高学生就业机会,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为学校申报科研项目、评选先进示范单位和教学评估等提供支撑材料;为学校赢得地方政府的鼓励、支持和认可,提升学校影响力和发展潜力。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对学校的扶持援助获得以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来回报社会的美名和声誉,从而提升企业对外知名度和社会赞誉;与学校保持设置热门专业定向培养人才,为企业引进高新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提高生产技术打基础;以校企合作获得政府相关福利和优惠政策,例如校企合作政府奖励、引进毕业生奖励、信贷优惠、税收与租金减免和用地优惠等等。双方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合作方式,搭建信息平台,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一种长远的合作与战略,互促提升。

二、转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转型的背景与意义

首先,产教融合需要转型是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2014年国务院相关文件指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是党中央、國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文件提出,职业教育要适应现代经济转型、生产方式变革、信息技术进步和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的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把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放在中心位置,利用好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节,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务。2019年国家6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3]”。国家高度重视产教融合,不断出台推动产教融合的实践行动和现实发展,以此为契机,实现机智转型,推动产教融合高速前进和深度发展。

其次,以转型为关键的产教融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引导众多青年学子通往成功成才之路的基础工程;围绕国家发展和民生需求,坚持服务大局、育人为本、就业导向、多元办学和依法治教,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以转型为关键的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发展、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及动力变革的新动力;以转型为关键的产教融合,是补齐教育人才短板,补齐产业创新短板,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总之,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战略机遇,以创新发展为目标,着眼高质量发展,以“国际、时尚、市场”的职业定位为指引,以职业教育改革和企业转型为主线,以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数字化为路径,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基础、新战略、新模式和新动能,促进产业流通资源品质提升、效率提升、业态融合和功能完善,将职业教育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就业大格局中谋划,实现产教融合及产销互动,在5G时代走上转型升级发展快车道,实现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在转型中跨越式发展。

(二)转型的三维导向

找准方向,立足国际,瞄准市场,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高等教育事业和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角色和位置,通过转型升级,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新生态。总之,要坚定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格局;要有国际视野,借鉴国际先进产教融合经验做法,形成融入国际、引导潮流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形势;要有市场导向,要把握经济转型和市场发展规律,形成适应经济转型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新业态。

1.社会主义方向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4],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就要在办学方向上站稳立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本”。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教育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5]基本规律来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决于社会关系而非教育本身。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的总体方向和客观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前提,是应对国际国内各种不明思潮的有力武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作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优势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和教育广大有志青年成人成才,通过技术技能锻造把他们引上成功之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的人才。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率,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普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自信。

2.国际视野

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教育国际化更加重要。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可以看出,领先的职业教育存在着人本的理念、长远的眼光、完善的制度、创新的做法、完善的法规等鲜明特点。要真正构建中国顶尖、世界前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需要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7]。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就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突出特色,放眼国际,鼓励创新、引导创造、动员研发、重视技术、注重应用,打造凝聚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做法的“小型联合国”;吸引不同国家和文化圈的学生一起学习交流,让学生把全世界当课本,培养宽广的视野和宽阔的胸怀,同时让学生在不同国家学生交往中形成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社交网络和交际圈子,培养学生的国际公民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国际人才培养模式中建立具有中国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和实践创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为国际社会提供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模式和世界一流的技术技能人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选派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较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3.市场导向

职业教育市场导向既是顺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潮流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市场导向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观念和做法,是适应改革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要求。坚持市场导向,瞄准岗位需求,重视竞争对手,适应市场变化,使高等职业教育更有实力、更具活力。市场导向将激发市场活力、企业的创新力和人的创造性,最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市场导向将教育培养的高质量人才导向市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品牌意识,做大做强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市场导向使职业教育敢为人先、敢闯难关、敢冒风险,自觉适应新形势和新挑战,达到高等教育增效、产业企业增效和产教生态增值,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给全球可持續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

岗位导向、竞争者导向和市场变化是市场导向的三个组成部分。首先,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去分析国际分工,深度把握全球产业链的发展脉络,从世界经济格局把握不同国家和区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培训需求,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面向岗位需求,打造岗位要求和企业用人标准的合格人才;其次,要掌握国外行业、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比国内外不同理论和实际,以超越竞争者的勇气,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再次,适应市场变化,了解市场情况,预测市场未来,分析市场动态,不断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壮大师资队伍,吸引国内外人才参与建设,吸引企业资金和技术支持,不断增强和壮大实力。以岗位导向、竞争者导向和市场变化为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聚积产教融合的合力,注入创新的动力,增强开放的活力。

三、协同:产教融合的保障

(一)协同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不是做成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而是培养独具个性和科学思维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8]。产教融合涉及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等多元主体,涉及人才、智力、技术、资本和管理等多维要素,产教融合改革需要物理空间上的平台载体支撑,需要新的生产力组织方式,需要构建各创新要素互促共融的开放共享平台,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协同推进。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实现产、学、研、用结合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吸引和激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形成多元化育人格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和实施办法。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创新主体之间通过深层次的合作,释放彼此能量,对接相互的信息,分享彼此的资源,使有益资源得以充分流通和共享,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的显著优势和有效手段。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校企协同育人,能有效激发各方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简洁、高效、灵活的全方位协作,可以充分实现跨区域的多方人员、资源、能力及创意的整合,帮助企业在全数字化转型中创优领先。高校要从“教”走向“育”,联合企业、政府和社会协同创新,构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

高等学校要做到育人的系统性和整体化,在办校、治学过程中贯穿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形成协同育人的有机整体。在产教融合的全过程和各阶段,汇聚育人力量,营造育人环境,构建育人机制,形成育人保障。坚持以塑造学生为目标,以校企共同发展为愿景,以提高质量、服务发展为构想,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办法,同心协力,形成以校企命运共同体为主体的完整系统;形成学校育人、企业育人、社会育人、实践育人及网络育人一整套体系完备的有机整体,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命运共同体,形成育人力量雄厚,育人资源丰富,育人过程完整的系统性和整体化体系。

1.全员协同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参与校企共建的技师和管理人员,支持和指导校企合作的政府,都要成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的一员,为履行育人职责共同面对、共同协商、相互携手。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育人力量,要让教师在不断的教学、科研、实践、培训、进修和交流中进一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成人成才。要协调动员全部企业和社会力量,把优质资源配置合理分配给学生,把合适的机会留给学生,让每位学生有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位学生拥有选择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帮助每个独立个体实现生动丰富且绽放光彩的人生。

2.全程协同育人,要求“产”和“教”在资源和信息等方面充分融合,各自发挥最大优势,共同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产教融合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把产教融合贯穿在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现育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校企双方以制度创新为目标,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建立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育人为目标的改革推进机制,促进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对接行业定专业、对接产业定模式、对接企业定标准、对接岗位定课程及对接学生定教法,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落实在产教融合全过程,将校企共把方向、共享资源、共建课程、共同育人和共定订单贯穿产教融合的全过程。

3.全方位协同育人,要求“产”“教”紧跟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发展节奏,建立网上网下无缝连接的整体场域,形成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工作格局,将产教融合从学校到企业、从教室到实训室、从线上到线下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无缝衔接和整体覆盖。

从总体来说,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大格局,一要在育人主体上从“专”转向“全”。除高校全体教职工与外,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优秀教师、企业优秀技师、行业优秀名师和政府协同育人专家等多个岗位的育人要素,充分调动一切可以有效利用的因素,推进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协同联动,将育人职责贯穿全员工作始终。二是在育人过程上从“分”转向“合”。打破育人的零散性、碎片化和阶段性,重视育人过程的连贯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要从各自独立、各行其是转向“全程协同、整体配合,将育人工作覆盖到全校各班级,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9],推进产、教融合和交叉,将协同育人的智慧和力量贯穿产教融合的全部过程中。三是在“育人方位上从‘点’转向‘面’”[10]。打破校企传统单向度、单方面育人模式,要充分考虑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及多元化发展因素,实现网上网下、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全方位、多视角、多维度的有效联动,推进产、教有机融合、有机渗透、相向而行,丰富产教融合教育维度和资源,达到全方位且多角度育人。

通过校际交流、校企协作和产学研结合,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固树立“产教融合、供需对接、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做到从入学到毕业、从教学到生活全程协同,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各方优势和作用,用好产業部门、信息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全面推进教育、人才、产业和经济相互协同,高质高效发展。构建全员协同育人,全过程协同育人,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机制,形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局面。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和职业岗位的新需求,技术技能人才越来越短缺,其需求也越来越紧迫,实施产教融合以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越来越重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今后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现实路径紧迫而重要。以融合为前提,实现产教双方知己知彼,情投意合,水乳交融;以转型为关键,实现产教双方把准方向,放宽视野,赢得市场;以协同为保障,实现产教双方同心聚力,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汇聚产教融合关键力量,共同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7.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3]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EB/OL].(2019-10-12)[2020-04-10].http://zjyjy.yzu.edu.cn/art/2019/10/12/art_40126_718756.html.

[4]钱穆.孔子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7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0.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6.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4.

[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9][10]熊晓梅.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三全育人”[J].成才之路,2019(28):3.

责任编辑  姜淑娟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协同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