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国死亡货车”媒体呈现的科学哲学解释
2020-09-10董超张家瑞
董超 张家瑞
摘 要: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汉语词典中,理论是“指概念和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正确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来源于社会实践,并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所以,我们需要用一些实际的案例来解释和验证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
关键词:“英国死亡货车”事件;社交媒体;传播;解释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032-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时空视角下的信息传播规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TQB007
一般认为,社交媒体是在2005年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中登上传播舞台的,在此之后,随着移动宽带传播技术的发展,3G、4G、5G的相继投入使用,社交媒体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的美国大选中变成了“主导性”,在2016年的大选中又成了“决定性”,出现了主流媒体所构成的舆论矩阵无法影响选情,“社交媒体战胜了传统媒体”的极端案例。社交媒体呈现出生态化[1]和时空维度[2]的特点。
一、“英国死亡货车”事件的社交媒体呈现与解释
2019年10月23日1点30分,在英国东南部埃塞克斯郡一工业园区发现一辆冷藏集装箱货车,集装箱货车上藏有39具尸体,引起包括英国政府、中国政府、越南政府和各国媒体的高度重视。10月24日10点40分英国警方通报中国使馆死亡者疑似全部为中国人,11点01分BBC报道死亡者全部为中国人,11点37分埃塞克斯警方发布官方声明,死亡者据信全部为中国国籍,10月25日BBC(英国广播公司)与英国卫报报道称有可能其中6人是越南国籍,《卫报》还转引某专家意见声称越南人到中国后再偷渡到英国,所以可能拿到中国国籍,11月1日,埃塞克斯警方声明称39人全部为越南人,至2019年11月7日越南公安部门确认死者皆为越南人,11月8日联合英国警方一同公布死者名单。
此事件在中国传播的重点是,BBC在10月24日发布消息后,25日中国《环球时报》与其主编胡锡进都发文称:英国对“中国人”死亡负责。25日中国外交部记者发布会上,有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提问,原文如下:“关于在英国发生的悲剧,我们理解目前详细信息有限,但希望你提供一些背景。你之前提到,为庆祝中国过去7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本月初中方举行了国庆相关活动。但中国公民却通过这种极端危险的方式离开中国,他们是出于何种动机?外界应该如何理解?”华春莹回复对方“先入为主”并予以驳斥,中国多家官方媒体跟踪报道并发布评论,其中南方周末发文称CNN在吃“人血馒头”。
二、“英国死亡货车”事件的社交媒体呈现与分析
第一,此事件的媒体呈现总体而言受到媒体界关注较多,是一个在短期内具有话题性的事件。本文以“英国死亡货车”“英国死亡集装箱”“英国货车惨案”“英国埃塞克斯货车事件”“英国卡车尸体案”“英国集装箱藏尸案”等为主题词,在主要搜索網站进行搜索,截至2020年2月18日,以“英国死亡货车”为关键词,百度有约26,900,000条数据,谷歌有约8,530,000条数据,新浪微博有约419条数据。其他搜索结果大体类似。
此事件在社交媒体中的呈现,以新浪微博为例,从10月24日到11月9日共257条推文,其10月26日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中的央视热评“CNN欠39个遇难者家属一个道歉”,获得3900多万次播放,多家媒体的多日报道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超过千万级点播量的有30余家。关于死亡货车的社会舆论彻底被点燃。在最直接相关国家,用越南语输入关键词“39人在英国死亡”和“39人在货车内死亡”,在Google(谷歌)、Videos Link(视频链接)、YouTube(优兔)上搜索,发现Google搜索结果为48,300,000条,Videos Link的60多条新闻都有几百万的点击量,YouTube检索结果100万以上点击量的有18个,对比发现其媒体反应还没有中国火爆。
第二,与中国相关的报道路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事件的逻辑是清晰的,24日英国官方和BBC发布:“中国人”偷渡死亡在集装箱中,中国政府跟进调查,官方媒体央视、环球时报、胡锡进等都第一时间发声。此事件以对中国人“人格侮辱”的形式进入中国舆论场的视野,形成了较大的社会舆论。
第三,通过对此事件的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事实无关,传播有关。我们通过对整件事情的考察,会发现此事件与中国事实上毫无关系,运输双方不是中国人,犯罪嫌疑人不是中国人,遇难的也不是中国人,但是在中国却掀起了较大的舆论关注。其次,此事件具有调动情绪的关键词。由于警方公布的消息和BBC早期误导报道中国官方和中国媒体介入此新闻事件,其主要传播的关键词是“非法偷渡、中国人、死亡”。这都是具有调动情绪的关联性的词。最后,事件真相、媒体发生、政府表态、公共舆论都处于无准确信息的变化中。
三、科学哲学对“英国死亡货车”事件传播实践的解释
首先,关联逻辑。在信息传播中有两种传统的逻辑,一种是时间逻辑,一种是事件逻辑。在此事件的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第三种逻辑的存在。事件毫无直接的事实的关联性,即运输的人不是中国国籍,死亡的人不是中国国籍,调查方也不是中国国籍,事实牵涉国家也不包括中国,但就是这样一个事件,在10月24日到11月9日却从中国政府、中国官方媒体、中国民间舆论中掀起较大波澜。原因是本不相关的事件因为被强行信息关联之后的结果,主要焦点有两个部分,一是警方24日的通报和公告,二是BBC的报道,将两个国家强行关联起来,同时将中国受众强行拉入该舆论场。如前文所述,相关性的重点是情绪引导,相关逻辑也存在强相关和弱相关,强与弱的区别就在于情绪的关联程度。通过此案例能够明显看出,中国的舆论场是最“暴走”的,因为情绪被调动的最高涨的就是中国的舆论场,所以此次事件是一种典型的强关联关系。
其次,不确定性在社交媒体传播中的重要性。我们从“英国死亡货车”事件中发现,促成此次事件传播高涨的主要原因还包括事件的不确定性。我们知道传播就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此事件在传播最剧烈的时期(10月24日~10月29日),事件真相是不确定的,媒体口径是不确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不确定的,基本上從“现在”到“未来”都是一种不确定的变化状态,从事件到预期都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所有参与方都通过自身意志去解读此事件。所以,我们通过此事件能够看出,降低不确定性以及增加传播准确性的概率是多么重要,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于事件和传播报道的双重不确定性。
四、结语
通过对社交媒体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思考社交媒体时,关联逻辑是观察社交媒体传播的重要逻辑因素,同时要承认信息内容、信息传播过程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基本事实,传播过程中情绪是最关键的传播动力。传播信息依托情绪,解读信息依托情绪,可以说在此事件中,真相是基础,而社交媒体传播的走向是情绪的涨落。情绪的“涨潮”和“落潮”是关系到整个“情绪场”传播的关键。之所以与中国完全不相关的事件能在中国舆论场产生强大的舆论,事件的真相固然重要,但是从一开始英国官方和BBC所发布的信息就是调动中国社交媒体舆论场“涨潮”的“飓风”,官方发布“中国人、偷渡、死亡”等词,这些词连在一起,激发的是一种不可被侮辱的民族情绪,而最后此事件在中国社交媒体舆论场的“落潮”也是来自事实的水落石出,产生被侮辱的情绪的事实没有了,情绪也就消解了,没有了情绪的传播就仅仅是信息的发布了。所以,这个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情绪在信息之间的强大作用,可以说在社交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情绪起到的是黏合信息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来看,情绪甚至决定了社交媒体传播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兴动,马建元.“互联网+”视频传播与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J].传媒,2017(19):43-45.
[2] 董超,刘笑盈.时空维度与影像生态:媒介融合视野下的影像观念[J].中国电视,2018(09):33-34.
作者简介:董超(198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研究生,博士,副教授,教师,研究方向:国际新闻,理论传播。
张家瑞(1984—),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研究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影学,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