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020-09-10张怡微
摘 要:当今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在高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使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了新的特质。本文从新媒体的概念出发,阐述新媒体的特征,分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究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实现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遇;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01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路径研究——以南华大学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1910555171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一)新媒体的概念
关于新媒体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尚未有一个确切、统一的定论。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传统媒体而言的,“新”是与“旧”及“传统”等词相对而言的时间性概念,处于动态发展中。从时间维度上看,新媒体应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其内涵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可以预见今日的新媒体在将来也会归入旧媒体的领域。[1]
综合众多学者的意见,本文所给出的定义是:新媒体就是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传输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数据)服务,发挥传播功能,并能使传播者与受众(用户)互动的媒介的总和,它通过数字化、交互性、高技术支持等构筑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信息空间。在外延方面,新媒体主要包括手机媒体(手机报刊/短信、手机电视/广播、手机游戏/动漫、彩信/彩铃等)、各种网络媒体(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网络报刊、网站论坛、网络游戏/动画/文学、博客、播客等)、数字电视和IPTV等互动性电视媒体。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传播主体多元化。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和垄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或信息接收者,可以自主选择传播的时间、形式和内容,可以与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交流。新媒体的普及程度和个性化特征也使个体拥有了独立的话语权,无论人们的身份如何,都可以通过微博、网络论坛和手机媒体等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情绪,公众也能直接与信息的发布者互动。
2.传播形式多样化。随着信息传播领域内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传媒技术的逐步推进,信息传播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是文字、图像、视频、声音信息等,传播形式多样化;二是手机、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通信终端多样化;三是互联网、光纤通信网络等,传播渠道多样化。
3.传播时空虚拟化。凭借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支持,新媒体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网络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年龄、身份、地位、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天南海北、身份各异的参与者之间都可以讨论和交流。参与者之间通过网络昵称、符号等进行文化交流,而不是实名,对方的形象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建立起来的。
4.传播信息即时性。新媒体依靠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在收集、发布信息之后,可以很迅速地获得实时反馈,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保证了信息的更新。然而,在电视、报纸和广播等传统媒体中,从信息的收集、发布到最终的反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5.传播资源丰富性。随着对新媒体的需求日益增加,通信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内部容量、速度和范围不断增加,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缩短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之间的距离。网络的开放性使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并且大量的资源被共享,使受众(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便捷迅速地搜索、访问、收集他们需要的信息。在新媒体发展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其获取数据信息的高效方法和手段也推动了全球数据流动和信息资源共享。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载体。新媒体以其独特优势逐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环境。网络技术和传媒技术的高速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文化交流的及时性。新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增强了教學的吸引力。新媒体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提供了更多样的校园文化载体。社交软件和电子邮件等成为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新方式,微博和博客等成为了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展示个性的新平台。校园文化的内容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变得更加丰富,其传播途径也更加多样化。
2.新媒体营造了校园文化的创新氛围。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传播的不受限制性不仅给高校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和新鲜的文化血液,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观,促进主体精神的发展。借助新媒体,大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阐述个人的主观想法,毫无顾忌地流露个人的真实情感,轻松愉悦地发布个人的原创作品,展现个性魅力,真正地掌握话语权,以无拘无束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弘扬大学自由的校园文化精神。在新媒体平台上,主体被激发出敏锐的思维、广阔的视野和充分的创造力,从而促进了对师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营造了校园文化的创新氛围。
3.新媒体推动了校园文化传承模式的发展。在新媒体逐渐被引入课堂的现状下,由于主体接收信息的主观性和信息资源的多样性,新媒体削弱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力。因此,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我主导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发展。大学生对参与程度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以此来培养自己浏览、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这些都间接推动了校园文化传承新模式的产生、发展和成熟。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校园文化工作者迫切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校园文化传承新模式。
4.新媒体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对外开放。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与社会相对隔离。校园文化是封闭的,就像“幽兰”在“象牙塔”中独自盛开一样。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渠道的高度畅通,校园内外的信息交流更加频繁,校园文化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新媒体已成为师生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校外社交活动和价值观对教师和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正在增加。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校园活动通常成为新的公共活动。校园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态度和方式呈现给社会,其中许多被公众逐渐接受和吸收。可以说,新媒体不仅为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建立了桥梁,而且为学生自我引导、接收社会认知提供了舞台。
(二)新媒体时代下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校园文化的主旋律遭受冲击。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传递给大学生特定的价值观念,让他们知道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而不是随波逐流。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一直以来都运作良好,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它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新媒体的开放性使高校处于异质文化交织的状态,特别是极端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渗透到校园中,使校园主旋律遭到巨大冲击。对于尚未完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且判断能力较低的大学生来说,较难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媒体的出现导致高校的文化建设逐渐从集体向个体转变,从有形的空间向虚拟的空间转变,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被削弱,校园文化核心价值不断遭受冲击,这也使维系校园文化传统变得异常艰难。[2]
2.校园文化的人际网络扭曲断裂。新媒体不仅重塑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而且对他们的行为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子邮件、社交媒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社交方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虚拟空间中的人际交往关系是脆弱的、不稳定的,如果主体长期处于虚拟世界中,将会出现与现实世界分离、与朋友感情淡化的情况,一些自控力差的大学生极易产生“手机短信狂”和“网络综合征”等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能力退化、社会交往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目前,“宅女”“宅男”等校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新媒体时代下人际关系的失真、异化。这些不良习惯导致校园内部人际网络的扭曲甚至断裂,对校园文化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3.校园文化的监管和引导难度不断增加。校园文化引导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校园领袖的权威性、核心价值体系的维护、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全方位影响和渗透。但在新媒体时代,这些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信息发布的难控制性和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冲击了校园的舆论导向,信息传播者的大众化趋势和接收者的主体能动性也十分明显。[3]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跨时代的改变,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师生关系,并且与校园的传统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冲突。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新媒体中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泥沙俱下。其中一些“垃圾”信息不仅占用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时间,而且侵蚀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处于迷茫状态。可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校园的一支新的管理力量,它有可能打破传统校园文化核心要素,致使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不断被侵蚀。
4.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和手段的影响力逐步下降。从长期来看,高校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和手段,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到来,这些方式和手段相形见绌,如同“小巫见大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竞争,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间接削弱了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方法和手段的影响力。在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变得内容丰富、主体多元、时间长远、空间广阔的情况下,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和手段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及时转变,就可能失去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不仅是技术上的,还是意识形态上的。新媒体的即时性、平等性和开放性要求校园文化工作者改变态度、思维和观念,重新调整大学生的角色,并且优化建设校园文化的策略。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内涵,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
三、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新媒体环境,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观
新媒体在观念层面上对高校的影响最为深远。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应对新媒体的威胁和挑战,高校有必要培养适应时代特征的观念,树立新的校园文化观。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可以从5个角度看待新媒体时代下的校园文化:从时间角度看,要逐步提高自身应对困难的能力,决不能目光短浅,要展望未来;从空间角度看,要走出“象牙塔”,面向社会,获得更广阔的视野,绝不仅限于狭窄的校园空间;从内容角度看,要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多样,采取积极行动了解社会动态,并且永不孤立自己;从方式和手段角度看,要注意互动,避免单一的说理和灌输;从主体角度看,要更加多元化,尤其要尊重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地位与作用,避免与大学生的摩擦和矛盾,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总之,在新媒体时代下,校园文化必须更加全面、开放、亲切。[4]
(二)加强观念教育,培育高校精神,突显高校核心价值
虽然在新媒体时代下校园文化的主体变得越来越多元,价值越来越多样,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要放弃其核心价值观。相反,高校需要巩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工作合力,实现思想领导,对极端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增强免疫力。除了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教育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对新媒体的偏好,重视新媒体教育模式,同时有机地融合传统教育模式。在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的引领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生动活泼,充分运用即时通信技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辟新的空間。注重社会实践的塑造和校园文化的教化,进一步丰富、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注重科学合理,树立正确价值,培育高校精神。
(三)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修复人际关系网络,引导学生成才
新媒体对传统校园文化的最直接影响是改变了大学生的交流方式。人际交往的空洞化、碎片化、虚拟化,简化了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退化。当大学生进入社会时,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将不可避免地被打破,可能很难顺应职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转移大学生对虚拟世界的兴趣,重新理解人际关系,并重建现实世界中的人际网络。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必须遵循平等互动的原则,尊重大学生的选择,将单方面的灌输转化为双向交流,并建立一个方便他们参与社交互动和社会实践的平台。坚持尊重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展示才华,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情况紧密联系,抓住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以流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结合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
(四)健全舆论监管机制,防止不良信息传播,打造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
新媒体中的很多信息未经相关部门批准就直接流出,而传统媒体的信息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因此不良信息较少。相比之下,新媒体信息的便利性和开放性非常强,相关监管部门无法对信息进行全程审核,导致很多广为传播的信息在校园内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管理,大量不良信息不断传播,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制约了新媒体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推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和执法,推出法制教育的媒体平台。提高新媒体宣传的针对性和质量,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测和引导,对信息进行强制检查和过滤,从源头上净化网络,提供积极健康的服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环境。从而切实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打造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
(五)加强新媒体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提高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负责任的信息技术研究人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者。校园文化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有效地掌握新媒体沟通技巧,探究新媒体时代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丰富校园文化社会生活,营造一个积极主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如通过微博、学校网站、校园BBS等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与大学生积极互动,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网络话语进行舆论引导,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增强其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高校应做好净化校园文化环境的“守门人”,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5]
四、结语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时空虚拟化、传播信息即时性、传播资源丰富性等特征。在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学习工作、生活休闲等方面,新媒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必须强化文化自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为此,校园文化工作者要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新媒体环境,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观;加强观念教育,培育高校精神,突显高校核心价值;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修复人际关系网络,引导学生成才;健全舆论监管机制,防止不良信息传播,打造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加强新媒体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 杨状振.中国新媒体理论研究发展报告[J].现代视聽,2009(05):11-16.
[3] 陈义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 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5-130.
[5] 徐稳,杨素群.论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1):84-87.
作者简介:张怡微(1999—),女,湖南醴陵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