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治理中的“微政务”互动社区建构

2020-09-10王慧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

摘 要:当前,互联网重塑了传播格局,受众向移动传播场域转移,“微政务”传播在乡村治理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在市场裹挟下,大众媒介对农村传播选择性放弃,农民阶层处于失语状态,而“微政务”传播为农民包括乡村流动人群提供了参与乡村治理的公共意见平台,通过“微问政”互动社区,村民可以随时参政议政,发挥乡村治理主体作用。本文分析县级“微政务”互动社区建构的缺失,并提出在乡村治理中建构多元参与的“微”互动治理模式。

关键词:乡村治理;“微政务”;公共社区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01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乡村治理视域中的安徽‘微政务’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HSKY2018D68

当前,互联网重塑了传播格局,受众向移动传播场域转移,“微政务”作为以“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为主要平台的公共管理方式,在乡村治理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庄流动性增强,空心化严重,如何整合乡村社区是中国乡村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力量?在国家动员面前,村民的“自我言说”及话语权,对乡村治理来说至关重要。在市场裹挟下,大众媒介对农村传播选择性放弃,农民阶层处于失语状态,而“微政务”传播为农民包括乡村流动人群提供了参与乡村治理的公共意见平台。通过县级“微政务”互动社区,村民可以随时参政议政,发挥乡村治理主体作用。

一、“微政务”重塑乡村公共社区

传统的乡村公共空间趋于衰落。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突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某种接近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1]根据哈氏公共领域理论,乡村公共空间是指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在其中进行思想交流的场所,可以参与讨论村级公共事务。传统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宗族祠堂、门前屋后的空地、田间地头、某些热情好客的村民家里、村委会等都可能是村民的讨论场所,都可以产生乡村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庄流动性增强,空心化严重,传统的乡村公共空间趋于衰落。

乡村社会主要居住人口是老人,以课题组实地调研的安徽省巢湖市申家山自然村为例,全村户籍人口353人,长期居住在该村的人口51人,70岁以上老年人口48人,达94%,全村仅一户年轻人以养殖业为生。青壮年基本都去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务工,村里的老人们也经常谈起一些年轻人去外地开餐馆、做物流生意等赚了大钱。由于各家各户忙于自己的生产经营,所以能见面聊天的机会并不多。申氏家族修缮一新的提升宗族凝聚力的祠堂在寻常日子里,也只是静静地守候在村落里的古树下,只有到了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才有从外地赶回来的年轻人在祠堂里拜祭祖先。村庄流动人群在现实的物理空间中虽然分离得比较远,但是都比较关心家乡的发展。“巢湖发布”政务微信中的一条关于“美丽乡村申家山:山中藏古意,美丽如画卷”的政务信息在村民的微信圈中被广泛转发,他们为家乡的变化而感到由衷的喜悦。可见,政务微信、政务微博等政务新媒体的发展为重塑乡村公共空间提供了契机。

“微政务”传播重塑了乡村公共空间。在传统媒介社会,乡村农民遇到利益侵害事件,通常是通过上访或者利用传统大众媒介进行曝光,耗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高,有时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还会激发矛盾,也不利于乡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网络时代,“微政务”传播为农民提供了政治参与空间。通过“微问政”栏目,政府机构和乡村公众可以直接互动交流。“微政务”在政治体系和乡村公众之间充当“润滑剂”,有效改善了乡村公众政治参与渠道不足的情况,起着化解矛盾、减少冲突的作用。

“微政务”传播能及时回应乡村公众诉求。有些网民的投诉建议带有明显的不满情绪,政府组织如果能够及时答复,可以解疑释惑,疏导乡村公众情绪,化解民间的舆情。如安徽省“青阳县人民政府发布”政务微信互动社区设置了“回应关切”栏目,政府部门及时回应网民关切,有村民对“村路维护”和“村办化工厂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批评意见,政府部门及时回复,并对提出的问题予以落实办理。安徽省“长丰县人民政府”政务微信设置了“政民互动”栏目,村民在互动社区提出关于“乡村道路两边的杂草清理”等问题,农业农村局等政府机构及时进行了回复。有了政府机构的回复和真诚解决问题的姿态,可以有效化解公众不满情绪,政府工作也会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乡村公众对基层政府组织的认同感,提升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乡村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也有利于提升政府工作的执政效率。

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政务”传播平台重塑了乡村公共空间,乡村公众能与政府组织直接对话与沟通,有效促进了政府组织与乡村公众的合作治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再是传统媒体一方独大,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互动力决定了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政务新媒体也不例外。根据课题组统计,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微信大厅集纳了全省县级政务微信59家,其中设置了“微问政”栏目的有36家。总体而言,越来越多的县级政务新媒体开始重视与乡村网民的互动沟通,逐渐完善“微问政”传播机制,能有效促进政治沟通,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力量。

二、县级“微政务”互动社区建构的缺失

与纸质、PC时代不同,移动传播时代网民更活跃积极,更迫切地想找到一種快捷方式与政府互动。县级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只有顺应移动传播发展趋势,契合乡村网民所需,与乡村网民积极对话,直面民意,才能真正发挥政务新媒体的乡村治理作用,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当前,移动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政务新媒体已经成为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政民互动、优化便民服务的有效载体和最佳渠道。对政务新媒体的发展与探索,全国各地都积累了宝贵经验,呈现出3种境界:第一境界是宣传发布,第二境界是问政服务,第三境界是施政行政。[2]

根据课题组统计,安徽县级政务微博61家(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微博发布大厅统计),整体上还处于宣传发布阶段。政务信息是网民关注的重点内容,但在政务信息互动空间仅有少部分政务微博回复网民留言。很大一部分县级政务微博以发布信息为主,没有及时回复乡村网民留言,互动性不强,回帖率不高。政务微博栏目设计单一,仅有发布信息功能,缺乏问政功能,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不能通过政务微博问政问计于乡村网民。安徽县级政務微信59家(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微信发布大厅统计),设置互动板块的有36家,还有23家未设置互动板块,这部分政务微信订阅号被当作“加强版手机报”,对互动交流功能的利用严重不足,“一对一”服务薄弱。而在设置问政栏目的36家政务微信中,还存在无具体回复内容、回复时间过长、手机版阅读体验差等问题。

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频率较低,仍旧是部分县级政务新媒体在发展中的最大短板。工作人员对网民咨询类诉求、投诉类诉求的最长办结时限等,均没有机制保障,严重影响了互动体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务微信、政务微博绝对不仅是信息传输的通路或是实现某项功能的手段,而应该是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全面实现社会协同治理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县级“微政务”的建设维护和互动平台的搭建,便于基层政府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借助关系网络开展有效的乡村社会动员,从而与社会组织和乡村公众协同开展乡村治理。因此,乡村治理中如何加强问政功能是县级政务新媒体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建构多元参与的“微”互动治理模式

(一)以农民为中心,确立多元治理主体

治理是多方主体参与的活动,在众多的传播主体和治理主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该是农民。在当前的乡村治理中,基层组织、乡村精英居于治理主体地位,根据课题组调查显示,在乡村政治传播中以村干部的人际传播为主,农民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主动参与信息传播的较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政务”传播具有促进信息公平流动、赋权弱势群体、形成社会平等文化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微政务”传播强化了农民的传播权。要以农民为中心,确立多元治理主体。中央政府、基层组织(乡镇政府)、乡村精英、农民组织、农民等是乡村传播的多元主体。他们在传播实践中,可以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传播权决定治理权,多元的传播主体分担乡村治理的责任,实现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以提高公共管理效率,推动和谐共生的多元传播模式和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3]

(二)构建乡村议事“微”空间,形成多元协商的治理格局

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主要是强调多元主体通过协商的方式实现对乡村事务的参与式治理,运用“微政务”传播平台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就是把“微政务”传播平台搭建成多元主体意见表达的平台,使农民、乡村精英、农民组织等能够实现与政府机构的平等对话,通过互动共同管理社会事务,推动乡村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和创新。[4]应不断创新政府与农民互动平台,畅通二者对话渠道,优化公共决策过程。

一是在政务微信传播平台上,以二维码的方式建立以村落为单位的村务微信互动群。这样就把流动中的村落成员重新聚合在同一网络空间内,实现村落成员与基层组织的实时互动与信息共享。在微信群中,普通村民、乡村精英、基层组织既可以参与有关乡村公共议题的讨论,也可以直接参与公共议题的制定,在这个过程中,普通村民可以说参与了乡村治理各项议题的决策过程。村落成员在话题讨论过程中,彼此增进关系、加强情感交流,也增强了对村落的集体认同感。

二是基层政府通过政务微信链接到政府网站设置的政民互动栏目,如“书记信箱”“县长信箱”“我要写信”等栏目,倾听村民的心声,实现对村落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个互动空间与微信互动群相比,相对静态,主要是收集民情民意,在一定时间内回应村民的意见建议。

三是政府机构通过政务微博互动空间及时收集民情民意并反馈处理。在政务微博上发布的政务信息,每个乡村公众均可以跟帖发表评论意见,政府组织可以广泛收集民意,提升乡村治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规范发展,建立统一的“微问政”管理机制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经验,就政务新媒体的运营管理出台相应的规范,并制定详细的使用指南,指导地方政府机构正确使用政务新媒体。可以从省级层面拟定针对县级、乡镇级政务新媒体的统一的运行管理和考核办法,规范政务新媒体的运营。

针对“微问政”流程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以监督和保障各环节的执行过程和质量。具体如下:

第一,建立常态互动沟通机制。为了及时了解村民诉求,需要在“微政务”传播平台配备专门的人员常态化地与村民互动。建立跨部门沟通与协调机制,即在各部门中安排专门的机构和团队负责日常的问政工作,明确权责、理顺关系、对接平台,使部门之间实现有效协同。

第二,建立“微问政”的运作机制,包括使用问政平台的值班制度,处理村民留言的流程、时限等规范性制度。具体由各县人民政府牵头,本着“统一受理、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及时回复”的原则,构建受理一体化、处理快速化、服务优质化的村民意见反馈机制。

第三,完善绩效考核和问责制度。将各部门开展“微问政”的结果列入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并对问政结果不佳的部门进行问责。

第四,完善反馈监督机制。与“微问政”平台相配合,增加村民对政府反馈结果的再反馈和满意评价的功能,并由平台运营主体将公众评价意见通报给相关单位,督促各政府机构改进行政行为和提升绩效。

四、结语

治理的最佳状态为“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就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构建多元参与的“微”互动治理模式,可以推动乡村治理范式转型,重建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形成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形成实质性的对话,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德).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15.

[2] 侯锷.问政银川“互联网+社会治理”方法论[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5.

[3] 李剑利.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政务新媒体发展探析[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2):45.

[4] 将旭峰.抗争与合作:乡村治理中的传播模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94.

作者简介:王慧(1973—),女,安徽合肥人,本科,双学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要想方设法留住精英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以农民为主体的基层乡村治理实证分析
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不同模式
探析乡村治理主体几个相关问题
乡村精英流失背景下灰色势力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