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现状及养成

2020-09-10刘宇婷侯晓亮

环球市场 2020年1期
关键词:认同新媒体大学生

刘宇婷 侯晓亮

摘要: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感性的认知、消极的情感以及薄弱的信仰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产生冲击。究其原因,当前网络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内容、方法上的矛盾冲突,从而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认知、情感、信仰方面的认同障碍。因此,通过强化理性认知、满足内在利益诉求、养成自觉行为习惯等途径,以摆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困境,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调研现状

目前,在上海部分高校(如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以及其他地区高校(如河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状调研。调研共发放问卷1164份,其中网上发放问卷共962份、线下发放问卷共202份。有效问卷1153份。与此同时,在2016-2018年期间,本次调研对华东师范大学的大一、大二学生连续做课堂追踪,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访谈。通过调研,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情况表现如下。

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尚停留在浅层、感性的认知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程度与理想状态存在一定落差。根据问卷调查显示,82.05%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侧重于”道德规范。这说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停留在工具性的直观表征。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激活大脑中的心智模型,构筑话语的语义模型”。因此,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道德知识灌输的工具,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塑造个体、价值观、引导个体政治倾向、养成个体正确行为等更为深层的功能。问卷还显示,仅有36.86%的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持赞同态度。这进一步说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和动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性认同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新媒体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危机的原因分析

受到新媒体直观、富有感染力的传播形式影响,使学生习惯以简单、吸引眼球、充满感情色彩的认知方式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教育形式带来了抽象、深奥的话语输出。以上两者之间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认知框架,无法实现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有效转化,从而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知认同。

(一)直观形象的网络传播形式造成大学生简单表层的认知习惯

2019年2月28日,《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短视频用户规模6.84亿,用户使用率为78.2%"0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的传播正在由PGC向UGC转变。网络信息不再仅依存专业性生产,网络的使用者也成为了网络信息的生产者。短视频创造者以简单精干的视听表意形态,向用户展现来自现实生活的内容,使用户能直观理解,并使用户带有强烈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是建立在“既有的情感态度、行为取向和过去生活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快手、抖音这一类短视频APP,以简单流行语洗脑背景音乐、草根创作内容著称,十分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喜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习惯,影响甚至改变了人既有的认知框架。

(二)思政理论课以理论灌输为主导的授课形式难以契合大学生现有的认知习惯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展开,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在连续三年的课堂追踪调研中发现,学生用“迷茫”“平淡”“百感交集”等相对消极的词汇来形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受。并且,在问卷中,80.4%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论空洞抽象,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不够”的问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尚停留在理论抽象、内容枯燥的认知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未达到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程度。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途径,其相对模式化、保守化的传播形式无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认知需求,从而无法完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认知停留在较为感性的一面。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路径

(一)将视听语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新媒体短视频以时间短暂、传播快速、内容新颖等特征兴起,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新渠道,特别是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它以影像、声音等感性语言的形式,刺激受众的眼睛和耳朵,从而有效地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因此,可以将生动形象的视听语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褪去思想政治教育“高大上”的高冷模样,注入BGM的因素。正如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哪些展开方式、途径”的建议,提出“拍摄点可看性趣味性强的宜传视频”“自制小影片”“学校制作趣味性感染力的视频”等。这样的方式能消解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枯燥刻板的框架认知,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

(二)将传统说教灌输转化为引导灌输。传统的课堂灌输,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利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灌输给学生。当前,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加强,思想也更加活跃,外在被动的灌输效果不能引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因此,需根据当前大学生群体较强的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特征,挖掘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转化的能力,在课堂上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反省和总结。通过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纠正自己的不当言行。

四、结语

总之,就当前的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存在积极的态度,这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但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的连续性来说,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到信仰认同,仍存在一定的跨越障碍。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仍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强化认知认同到信仰认同之间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辛斌,刘辰.van Dijk的社会——认知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17(5):14-19.

[2]祁雪莲,金振剑.浅谈“反框架”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传播发展——以抖音短视频App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8(7):110-111.

[3]張筱荣.微时代信息异化理论审思[J].广东社会科学,2016(2):60-65.

猜你喜欢

认同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