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校外资源融合的实践探索研究

2020-09-10王茹

新教育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程思政

王茹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上海市也率全国之先提出上海高校“大思政”建设格局,上海市公办高校积极探索推进“课程思政”的发展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颇有成效。相比较民办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之路进展相对滞后。文章将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为例,从利用校外资源的角度探索上海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校外资源

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具综合性的巨大工程,要根据党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学生情况制定培养学生的目标,其目的在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扎实专业基础,能够适应社会社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一、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校外资源融合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的特殊性,其思想政治工作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重职业技能培训、轻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与工作中,重视专业课,重视实习与就业,轻视公共课程尤其是思政课程;第二,重专业师资引进、轻思政队伍建设,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热门专业”,重金引进更多更高学历的专业课教师,相对轻视对学校思政队伍建;第三,重教学进度完成、轻立德树人功能,民办高校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往往注重教学进度的完成,单纯的传授专业技能,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这些育人功能;第四,重社会资源使用、轻共享资源协同。民办高校在师资和学生实践方面重视社会资源的使用,但缺少资源共享共建的理念,没有形成协同发展的长效共建机制。

二、民办大学“课程思政”与校外资源融合的实践探索

1、专业大类课程注重现实社会的结合

学校在专业大类课程中,大量引入现实社会的“正能量”示例,与学校的人才定位相匹配。如法学相关专业课中,与崇明区法院、虹口区法院等加强合作,建立多个校外专业实习基地,融入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和法治理念。使学生明确,只有保持传统人文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法律制度才不会是无根的。如传播学的专业课中,已与澎湃新闻、新民晚报、梨视频、香港镜报集团、谷元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从加强媒介素养出发,教会各专业的大学生们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更好的认知和理解社会问题。引入建党建国的方针策略以及社会时事等传播事件进行案例分析与解读,将“思政案例”引入到理论教学,引导大学生更好的关注国家时事、党的建设等方面,“润物细无声”的培养爱国爱党的政治情怀。

2、领域专家资源助力学校思政师资

在学校的统一协调下,学校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克服机构机制不健全、队伍力量不均衡、专项投入不充足、重视程度不全面等问题,形成领域专家资源与思政师资同向同行的新亮点。积极挖掘外援思政专家的支撑,学校正视思政师资队伍短缺的现实,积极引进其他学校接近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思政教师,对思政课程建设进行支撑。教授(博导)的加入,不仅能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也推进学校思政课程改革。

3、引入劳模将军大师等优质德育师资

与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合作成立“百老贤达思政工作室”,达成长效合作共建机制,开设大国系列课程《对话中国》,引入百老团劳模将军大师等優质德育资源,他们都是来自于各行各业,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阅历、社会经验以及自己研究或擅长的专业和领域进行讲授,现身说法进行思政教育,内容广泛围绕各自不同的版块涉猎相关的社会知识、社会经验,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积累、基本素质培养,使学生从老一辈革命家,优秀的企业家,劳模,英模等身上学习到务实、钻研、艰苦奋斗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感,从而能够认识到应当担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4、走出校门实践感受思政大课

充分利用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资源,展现中国改革发展的场馆资源等,开设走出去课程《中国精神》,主要聘请各行各业相应的杰出代表人物现身授课,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一线,实际参观学习,主要采用1+1+1+1模式,即1场实体参观、1场参观一线专家讲座、1份调研报告、1场结课答辩的教学教学形式。具体课程名称是《中医药与中国人养生》、《中国武术与中国体育》、《中国民俗文化与陶行知》、《中国高铁的神经中枢》、《钱币中的时代政治》、《中国卫星、最亮的星》、《神奇的中国超算》、《雪龙号,漂亮号》,将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弘扬中国精神,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未来的发展大势;弘扬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行为和道德规范。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精神,传承中国精神,从而能够认识到应当担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课程思政与校外资源融合探索成果

1、学生受益

民办高校全方位多角度探索全员思政教学育人,通过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和课程参与度。在对很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分析中,强化思想政治引导,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辨识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思想,很多同学表示,这些课程突破了他们对传统思政课的看法,转变了他们的学习观念,并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2、教师成长

思政教研室内部采取1+1模式,一个教授、副教授传帮带一名青年教师,同时,和优秀的校外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广泛交流学习,就如何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亲和力和有效性等问题坚持长期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组建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管理教学科研协同的具有凝聚能力和进取精神的优秀团队,制定了一系列思政课程相关的团队发展规划和任务,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学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丰硕,促进了学校中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课程思政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方向思考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民办高校职业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