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郦道元《三峡》文体之辨

2020-09-10王荣

新教育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三峡文体

王荣

摘要:在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与一线教学中,一批人认为《三峡》属于山水游记。如果对《三峡》作者写作背景加以考察,同时选取典型的游记进行要素比较,可以发现《三峡》是一篇侧重于写水的山水散文。《水经注》本身是地理著作,也是对《水经》所作的注释,《三峡》诞生之初本为实用性文本。但是由于郦道元对于山水的描摹手法之妙,使得《三峡》一文兼具文学价值。明确《三峡》的文体流变,不仅有助于师生明晰文本内部的写作逻辑,也有助于师生不以游记的思路解读文本,而关注文本重要的特质——山水描摹中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三峡》;文体;山水散文

一、《三峡》文体辨析

(一)文体误区:《三峡》是游记散文

一些学科语文专业的研究生和一线教师肯定《三峡》为游记。中国知网上现有的13篇硕士论文持此观点。一线教师肯定《三峡》为游记文体,进而依据文体特征展开教学。或在教学设计中指出“《水经注》绝非泛泛的人文游记[1]”,或明确肯定“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2]。”照此说法,郦道元存在一次真实的游览三峡的经历并写就此文,可谓有“游”有“记”。

依据文体特征实施教学是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如果教师依据山水游记的特征展开教学,容易以游记三要素(游踪、见闻、感受)限定学生的学习思路。因而明确《三峡》的文体,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挖掘单篇文本的特质,辅助其教学设计。

(二)认定为“山水游记”的原因分析

《三峡》课文“积累拓展”第五题题干处,提到“《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重要地位[3]。”《水经注》是“后代山水游记文学的先导,体现了地记散文的山水游记化[4]。”《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即先导地位。《水经注》“对后世的山水游记散文的勃兴奠定了基础[5]。”《三峡》清丽的山水描摹影响了后世的山水游记散文写作。

东晋谢灵运是较早有意识地玩赏山水之景并记录游踪感受的人。谢灵运一生“致力于对游历名山踪迹的记录与绘写[6]”,并且不同于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的“神游”,他有真实的行动记录和审美追求,可算游记的第一人。

(三)《三峡》非山水游记的证据

1.写作背景:郦道元未到达三峡

《三峡》注释一如是表述:“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载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叙,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3]53。”由此可知郦道元未曾到过三峡。“游记作为一种纪实性文体,真实性是这种文体的立身之本。游记必须以实际的游览经验作为写作游记的生活基础,而不能凭空想象或单纯地依凭文献等二手资料写作[7]。”从写作背景上判断,《三峡》并非游记。根据学界的说法,《三峡》一文大篇幅借鉴袁山松和盛弘之(《荆州记》。)可以说,他既非“游”三峡者,亦非“记”三峡者。《三峡》一文不应当归于山水游记一类。

2.《三峡》不符合游记三要素

游记的三要素为“所至”(游踪)、“所见所闻”(风貌)、“所感”(思考与感受)①。《三峡》一文并不符合游记三要素。

游踪是作者游览的路线图,相当于游记的骨架。但《三峡》一文为整体性描写,采取全景视角,并无涉及具体地点的转换。典型的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的游踪变化为“法华西亭——过湘江,缘染溪——登西山——返回”。此外,《三峡》的时间具有历时性,记录一年四季的风光。而游记应当具有实时性的时间段。从“所见所闻”角度来看,郦道元的《三峡》主要采取说明与描写两种手法。山水游记多采取叙述与描写的手法,所见所闻既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一些风光的描绘蒙上了一层作者主观情感的面纱,是经过作者心灵筛选的,带有作者主观烙印的“所见所闻”。因此,《三峡》可以算山水记,但不能算山水游记。

书写人生感悟是游记的重要特点。这种感悟是作者个人化的感受,同时关乎写作目的,甚至揭示其中的理趣。例如《石钟山记》通过记叙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经过,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实地调查。而《三峡》之中,诸如“良多趣味”无关大局,诸如“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则属于百姓的心声。而猿啼后来成为古诗词当中表示哀愁的意象,则说明猿啼之声显哀愁成为民族的共通心理。从这一点看,《三峡》也不能算是山水游记。

(三)《三峡》为山水散文

《三峽》可以判定为一篇山水散文,是骈文时代优秀的散文作品。可与本单元的《答谢中书书》两相对照。

《三峡》选自《水经注》,这是一篇侧重写水的山水散文。行文逻辑也表明这一点。第一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下文说明三峡的水服务。三峡的山呈现出高大、连绵、峡谷狭窄三个特点。山高,水落差大;山连,水难外泄;峡窄,相同水流量的情况下水流速快。夏季水涨,加之峡的特点,水流尤其湍急。三峡四季的水以夏水最有特点,故先写夏水,继而写其他季节。纵观全文,为写水势,先写山势,揭示了水势迅猛的原因,也使得湍急的水流和险峻的高山峡谷互相映衬。

综上所述,即便从游记的基本要素出发,将《三峡》与公认的游记文本进行对照,也可以发现《三峡》并非山水游记。从文本创作初衷和文本形式出发,可以将之界定为一篇侧重于写水的山水散文。

二、《三峡》文体流变:从实用性文本到文学性文本

《三峡》自诞生之初便为实用性文本,因为《水经注》是对《水经》当中的一句“(江水)又东过巫县南,水从县东南流注之”所作的注。

《三峡》因文学性而入选语文教材。一方面,由于时代变迁,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超过了其科学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其文学性在教学过程之中尤其需要得到凸显。因此,教师在明确了《三峡》的文体流变后,既要关注原文的内在写作逻辑(写山为写水服务,广泛记载四季风貌与当地风土人情),也要关注文本的文学价值。

三、教学启示

教材编者将《三峡》内部逻辑转化为练习:“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明确全文的写作顺序后,教师可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先写山后写水,为何四季之水先写夏水?

阅读重点在于品读文学性。《三峡》一文整体上描摹角度、写作手法多样,语言简洁洗练,句式整散结合,具有素雅的美感特质。三峡既有典雅之境,亦有奔放之美,更有凄清的悲哀意蕴,故动人心神。

参考文献:

[1]林福才,陈海亮.《三峡》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8(10):14.

[2]杨红梅,陈玉芳.《三峡》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03(32):27.

[3]温儒敏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3.

[4]胡培培.《水经注》:地记散文的山水游记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115.

[5]王世官,杜培响.山水游记散文的先导——《水经注》对山水游记散文的贡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6):31.

[6]赵树功.谢灵运《游名山志》辨名及佚文[J].文献,2009(0 2):175.

[7]李仲凡.论游记的文体特征与文学景观价值[J].临沂大学学报,2018,40 (03):50.

注释: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教材培训会张伟忠老师介绍游记单元http://pep.gensee.com/webcast/site/vo d/play-4c0a76 1421e84555ba79b819 993d6863

猜你喜欢

三峡文体
另类文体巧谋篇
中职作文教学中,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我们可能读了一个假《三峡》
我们可能读了一个假《三峡》
三峡船闸累计货运量突破10亿吨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