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1)
2020-09-10席可珠
席可珠
【摘 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但此时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语文中的抽象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水平。作为教师应全力提高小学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内容,使学生们在此阶段平稳度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4.126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这句话不无道理,因为语文学习涉及到了理解、表达。就比如在数学学科当中,大部分学生会犯审题不清的错误,正是因为语文理解能力的薄弱。教师常常会说,语文学习好了其他科目也会得到提升,也正是这个道理。在小学阶段,由于语文学习要求的提高以及学习难度的提高,很多学生表现出了疲惫的状态,语文的学习也到达了瓶颈期,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语文成绩、阅读怎么理解、古诗词如何鉴赏等,成为了小学生的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动机。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可以为初中、高中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了解到语文的实际用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一、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当中去发现语文,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为学生观察学习提供好的榜样。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语文并不仅仅是存在于课本和难懂的课文当中,而更多的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比如当我们与人交流沟通时,在演讲时,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这些场景都是语文的灵活运用,只有当我们把语文和生活更好地连接在一起时,学生才能够知道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少,所以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场景进行观察发现。场景可以分为学校内和家庭内。比如,学校可以举办语文节、演讲比赛、辩论赛、诗词大会以及一些与语文相关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如,在家庭当中,家长可以提醒孩子主动地发现需要用到语文的地方,比如让父母更好地理解你的意思,帮父母写一些文章,记下家中发生的事情,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组织语文小游戏拉近家庭成员的距离。通过这些观察和运用能够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学习不只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运用,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很多时候当学生学习一篇文章、一个新概念的时候,他们往往受到思维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更倾向于停留在理解具体的、能看到的、实际存在的事物,正是由于此时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理解概念更多的还是需要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辅助,较少一部分可以理解抽象概念的学生,其各科成绩明显高于思維发展水平较低的同学。语文的阅读、理解、作文等都需要大量的抽象表象储存,提高学生的表象观察和储存量,才能提高其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也能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过渡。
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抽象、归纳、总结的能力,带领学生去想象抽象概念和混合情绪,而不只是停留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建立知识框架,帮助学生一步步地靠近自己的理想发展区域。
三、过程性表扬,归因再训练
学习归因是指在面对成绩时,给自己结果的解释。常见的学习归因有:努力不足、难度大、运气不好等。并不是所有的归因方式都是有适应性意义的。在失败后归因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学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也会影响到接下来努力的行为。只有当学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时,才是具有适应性意义的,能有效避免习得性无助的产生。过程性表扬是指在学生有学习成果时,教师对其努力的过程进行表扬,取代传统的结果决定论。过程表扬是指在学习结束后,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强调,而不是对其结果一味地强调。教师的过程表扬是对学生归因能力的促进和训练。比如表扬“这段时间你的努力使你有了这么好的结果”“你这次失败是因为你没有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长此以往,学生学会了将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而非无法控制的因素,从归因的角度促进了问题解决、学习的动机。
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吉尔福特曾将我们的思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聚合思维,指我们依据现成的信息和线索,按照一个方向或少数几个方向在问题空间进行探索,往往在需要唯一一个正确答案的时候需要这种能力。另外一类是发散思维,也是现阶段科学家们推崇的创新能力里的重要因素。发散思维是指依据现成的线索,不断地按照新颖的、创造性的思路去探索出多种可能性和答案,比如一题多解、面对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当前,在我国的小学甚至到高中阶段,更多的是采用的一人讲,多人听的授课模式。考试答案现成且统一,缺少了学生自由发挥和其他理解的空间,让学生的其他想法无处生长。发散思维就是让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假设时,想到不同的答案,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主要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中和考试的反馈中。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设立明确的奖励体系,给学生一个命题,而后学生畅所欲言,这时不应该管答题正确与否,而在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氛围。而在考试中,题目的答案应该有多种,考试题目多设置主观题,客观题占比适当下降,从考试反馈上促使学生从多种角度设想问题和可能,不断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除此之外,在班会和小组谈论中,安排更多需要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活跃程度。诸如人性是善还是恶等,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有力的论证。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表达自己。
在不断的过程表扬和归因训练中,学生的自信心会显著提高,会倾向于接受有挑战性的任务,在教师想提供帮助时选择提示而不是选择现成的答案,成就水平和成就动机显著提高,从根源上解决懈怠、没有信心的问题。这些训练不仅仅针对于语文学科,对于所有的学科学习都同样适用。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的基础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
总之,不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校的教育氛围,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做出更大的努力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不只在意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更多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能力,让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