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9-10金丽琼
金丽琼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教育相关部门也明确指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近些年,几乎所有高中学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课程,在下文中笔者将简要阐述此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与对策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4.072
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艰难的一个阶段,学生不仅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还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这些不仅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还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高中阶段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注重心理健康。据笔者观察,虽然很多教师都在恪尽职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教学是一个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影响的过程,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纵观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课程,笔者发现其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以及教学方法过于老套的问题。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学
在教学领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课程,开设此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并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些年几乎所有高中学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有些学校甚至还配有心理咨询室,并且在教育相关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力支持下,很多教师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教学过程中,虽然笔者非常肯定这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无私付出,但据观察,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笔者发现很多教师都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学,有些教师甚至将所有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精力都用于讲解理论知识。笔者并不否认在心理学领域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在高中阶段教师不必过于重视教学理论知识。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心理问题,并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且乐观的心理,教师过度教学理论知识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还会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即使理论知识是教师给学生做心理疏导的理论依据,但对于学习时间紧凑的高中生而言,他们没有必要掌握繁杂的理论知识,这样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方法过于老套
和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是一门较为灵活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此突显此门课程的教学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习惯于采用老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形成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而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听课”的局面。对于年龄稍长且具备一定学习经验的高中生来说,他们未必能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因为在这样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很多学生也不习惯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学习,所以教师应尽量采用创新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当然,老套的教学法并没有唯一的定义,其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且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法,这类教学法不仅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还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教学何种学科,教师都应该摈弃这类教学法,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在进行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时,很多教师都习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工作,并习惯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例如,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多教师都会反复地给学生讲解友情的重要性,甚至还会给学生呈现和友情相关的资料,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增加学生和同学相处的压力,并且还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感化,只有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满足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在实际活动中教学理论知识
通过分析高中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大纲,笔者发现教学大纲中并没有过度要求教师教学理论知识,并且基于实际教学情况,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一个大致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应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如若教师一味地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是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在实际活动中教学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学生在相应活动中深受影响。在活动中渗透理论知识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过度讲解理论知识,为其他教学活动的安排留有“一席之地”。据观察,教师一味讲解理论知识的班级的教学质量并不高,并且学生也难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有所获。只有教师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才能间接地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接受的理论知识,并且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在相关活动中学生的接受度也较高。
(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上文中,笔者简要阐述了高中心理健康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法过于老套,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可采用创新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当然创新的教学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心理教育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通过给学生呈现相关案例并引导学生从中学习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能通过间接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受启发,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相比教师一遍遍地给学生灌输相关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为了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和舒缓压力相关的案例,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便可以掌握舒缓压力的方法。当然,要想学生完全消除学习压力是不可能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关案例正确认识压力,只有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处理压力的方法,他们才能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三、结束语
在上文中,笔者简要阐述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两大问题与相应的解决方法,无论出现何种问题,教师都应该予以重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及时采用适宜的措施解决,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丁钟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教育研究[J].休闲,2019(05).
[2]臧晶宁.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