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木偶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途径

2020-09-10赵为船

今古文创 2020年36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产教融合

赵为船

【摘要】以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为实践案例,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徐竹初木偶艺术传承发展的新途径为研究对象,围绕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与学生传承漳州木偶雕刻大师徐竹初技术学习、培训过程,提出了对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理论和技艺的创新策略和传承路径,形成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美育教学体系,并对开展产教深度融合下木偶艺术文化创意创新产品传承开发的探索。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模式;产教融合;传承发展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040-02

基金项目:2018年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徐竹初木偶艺术传承发展的新途径》(编号:ZA201802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阐明了在新时代学校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科学态度,是对学生传承创新、培根铸魂教育,对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中就“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强调:说3句话,办4件事。即固本、铸魂、打底色3工程,做好教材体系建设、拓展校园文化、加强研究和阐释、推进国际传播4件事。可见新时代要求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另外,职业教育现实需要。徐竹初木偶艺术作为漳州首批国家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特征,其木偶雕刻是中国传统木偶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祖传工艺,丰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享誉世界,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中华一绝”“国家级艺术珍品”“东方艺术珍品”的美誉。这是一项值得传承和研究发展的艺术形式,有着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在政策、平台支持下把徐竹初木偶艺术引进校园并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研究传承教育与发展,探索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深度合作模式,摸索总结可行性的传承与发展新途径很有必要。尽管漳州木偶雕刻让世界无数人惊叹,但随着社会发展与信息商业浪潮下也面临传承的困境。作为一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在木偶戏剧观众日渐稀少的状态下,保护与传承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传统工艺艺术,也是当下漳州地方特色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增强非遗文化进校园传承融合

漳州二职教师在多年的艺术教学工作中,经过多次积极尝试挖掘和提炼地方特色优秀文化元素用于教学。2017年底,积极主动与徐竹初大师及其传人达成将这一优秀非遗艺术引入校园进行传承和发展的合作意向,2018年3月,学校组织相关部门与徐竹初大师就“徐竹初大师木偶传承工作室”的工作模式、地点、设计方案、教师培养及传承发展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探讨并成立工作室。福建省教育厅2018年4月发布了《2018年重点建设项目和培育项目院校名单的公示》,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简称“漳州二职”)因创建电商O2O实训课程优秀专业、非遗大师徐竹初木偶工作室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成功入选“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2018年重点培育A类中职学校。工作室成立同时,学校通过选拔和专业科考核,组织一批有代表性的中青年教师拜徐竹初大师为师,成为学校非遗进校园工作室首批学员,每周教学6课时,在工作室运行期间接待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教育局、人社局、财政局、中华职教社等部门领导的指导参观,同时也迎来漳州三中、五中、龙溪师范小学、新城小学等中小学校的师生慕名造访,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2018年5月省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在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林晓峰会长的带领下莅临漳州二职调研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并召开座谈会。省教育厅职成处张文东处长也到学校调研,对本项目给予高度肯定。

二、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途径

(一)非遗传承与创新途径。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竹初木偶艺术进校园,建设“徐竹初大师木偶雕刻传承工作室”,研究非遗“进学校、进课堂”的传承教育与发展,采用现代学徒制传承方式探索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合作模式,寻求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下的非遗校园传承与创新新途径,在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与特色文化艺术,在学习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融合地方特色、服务区域产业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打造具有特色鲜明的职业学校品牌。通过非遗进社团、进课堂、进专业、进社区、进古城等,帮助学生从体验、认知、学习、传承、创新的阶梯式成长过程逐级进阶,以师资建设、校本教材、课程体系、创新创业为驱动力,培育民族精神、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漳州二职特有的水仙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最终探索出校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产教融合高效方法和实用模式。

(二)以“非遗+文创”框架解决出路问题。学校引进非遗大师工作室,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通过“互联网+非遗”“非遗+文创”,引进3D打印木偶头、创作开发自媒体非遗作品、创立芳华里文创坊、指导学生参加大中专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形式,不仅为学生的技术技能学习,也为学生创新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有效推进非遗数字化、产业化发展,用创新引领项目,解决学生发展出路问题。

三、加强非遗文化传承的推广

(一)非遗进校园。漳州二职建设木偶表演工坊、徐竹初木偶雕刻、郑密珠漳绣、高少萍剪纸、谢荣伟书法五位一体非遗工作室,成立木偶、漳绣、剪纸、书法等非遗社团,校园非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举办校内活动60余场,校外大中型活动40余场,深受师生各界好评。

(二)非遗进教材。漳州二职开发并使用“非遗传承进校园”系列校本教材:《走进尪仔世界》《尪仔艺术》(包含木偶表演和木偶雕刻)、《漳绣技艺》以及《剪纸艺术》。

(三)非遗进课堂。开设非遗木偶表演特色班和徐竹初木偶雕刻特色班,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主力军,辐射工艺美术、动漫、电商、旅游等专业,受益学生2500余人。

(四)示范校建设成果显著。融入水仙花本土文化思想,寻文化之“根”,铸建设之“魂”,凝练“清香、自信、自立、自强”的水仙精神,全面打造学校形象标识系统,进一步提升学校特色和品牌。

四、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一)聚焦人才培养。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特色。即以传承中华民族伦理价值和民族精神为终极目的,来促进非遗项目进校园,从事非遗项目的技术与产品的开发。非遗的活动思政化、非遗的校本课程思政化,这是漳州二职区别于众多职业学校开展的非遗进校园的关键所在。

(二)创新传承模式。首创“一体、两翼、四驱动、五进阶”的传承模式。即制作非遗产品,开展非遗传承活动,与学生的专业技术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应用、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寓德于学,以达到职业教育中德技双馨的目的。这也是学校非遗传承区别于别校纯粹的非遗文化活动的特色。学校将木偶雕刻项目纳入文化艺术教学部美术专业常规教学中,在一年级开设“木偶手部雕刻”课程,二年级开设“木偶头雕刻”课程,每周2学时。学生从体验、认知、学习、传承、创新五步进阶,人才规格得到提升,多一技之长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把非遗文化带进幼儿园,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民族自信的种子,以点带面,以面带全,非遗传承的路径得到有效突破。

(三)创新数字化形态表达。通過“互联网+非遗”“非遗+文创”,引进3D打印木偶头、创作开发自媒体非遗作品、创立芳华里文创工坊等,把非遗文化融入工艺美术、美术设计、动漫、软件、学前教育、旅游、电商等专业课程,建设和完善非遗作品资源库。同时通过实战演练,指导学生参加大中专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不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有效推进非遗数字化、产业化发展。

五、结论

通过对木偶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途径的实践探索,课题成果显著。省市领导、相关专家及媒体多次参访和关注,市文物保护中心、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大中小学幼儿园、社区以及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仅新华社专访“非遗进入职教校园”活动点击量就高达122.9万;广东卫视等多家电视台也争相采访漳州二职非遗项目。本成果吸引了宁夏、山东、泉州、龙岩等省内外职业院校到校参观考察,二职“非遗品牌”值得同类院校复制和创新。非遗项目不仅优化了学校工艺美术的专业结构,而且十几年的笃定与坚守打造了学校的美育特色项目,拓展了校企合作新模式,在省内外示范效应上取得了突破。2020年是学校发展划时代的一年。漳州二职与漳州财贸学校、漳州工业学校三校合并命名为漳州高新职业技术学校。新起点将依托漳州二职厚实的非遗项目基础,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融入专业建设做实做强。建设非遗展示馆,把南音、非遗武术南拳、棉花画、木板年画等新的非遗项目引进,覆盖音体美等体育、美育教学,继续讲好非遗新故事,传播职新理念,在新天地打造新的职教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1]杨明.基于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传承教育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006):224.

[2]程晓琼.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施路径研究[J].绿色科技,2019,(23):57-59.

[3]翁熙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J].艺苑,2019,(06):101-102.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产教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