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昌平藩诗研究

2020-09-10凌亦巧

今古文创 2020年16期

【摘要】 会昌平藩诗是“武宗平泽潞”这一历史事件在诗歌领域的反映,其中仅少数诗歌正面描写战争场景、直接抒发平藩热情,更多的则是借写景、送别以表达见解,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战争书写体现出诗人对待平藩行动及朝廷政事的不同态度。与元和平藩诗相比,会昌平藩诗数量不丰、描写空泛的主要特征折射出晚唐前期文人与政治的疏离。

【关键词】 会昌;平藩诗;藩镇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6-0027-03

唐武宗是晚唐前期较有作为的皇帝,会昌三年(843年)至四年(844年)讨平泽潞的战争沉重打击了藩镇割据势力,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反映到诗歌领域,则是会昌平藩诗的出现。本文拟分析晚唐文人所作的涉及平泽潞之战的诗歌,对比元和平藩诗,探究其主要特征及成因,并通过会昌平藩诗的创作状况探讨晚唐前期一般文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一、会昌平藩诗的思想内容

平藩诗产生于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与中央矛盾尖锐的特殊时代背景下,针对的是中央朝廷打击割据势力、维护国家一统的军事行动,一般以平定藩镇、歌颂统一为内容主旨,与政治时局的关系相当密切,其意义不在于运用了怎样的技巧或创造了怎样的意境,而在于诗歌对平藩战争的历史叙事和时代纪实,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和国家政策的认识与思考,折射出作者关心政事、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

本文所讨论的会昌平藩诗,不仅包括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展望朝廷胜利前景的诗歌,也包括那些以送别、写景等为主要内容而旁涉平泽潞战争的诗歌。事实上,在会昌平藩诗中,正面直接地描寫交战场景、表达平藩意愿的为数并不多,典型的如杨乘的《甲子岁书事》,诗题下有诗人自注:“时会昌四年,讨刘稹也。”在会昌四年的除夕夜,泽潞之战并未像杜牧估计的那样顺利结束,反而正处于胶着状态,双方互有胜负,再加上都头杨弁在太原煽动军士造成的变乱,不少朝官对平泽潞的态度开始发生动摇,但杨乘在诗中依然表达了坚定乐观的支持态度:

竖子未鼎烹,大君尚旰食。风雷随出师,云霞有战色。犒功椎万牛,募勇悬千帛。武士日曳柴,飞将竞执馘。喜气迎捷书,欢声送羽檄。天兵日雄强,桀犬稍离析。贼臂既已断,贼喉既已搤。乐祸但鲸鲵,同恶为肘腋。小大势难侔,逆顺初不敌。违命固天亡,恃险乖长策。虿毒久萌牙,狼顾非日夕。礼貌忽骄狂,疏奏遂指斥。动众岂佳兵,含忍恐无益。鸿恩既已孤,小效不足惜。腐儒一铅刀,投笔时感激。帝阍不敢干,恓恓坐长画。①

首两句写刘稹未平,武宗为此宵衣旰食,“风雷”以下六句写战场景象,风起云涌,战意凛然,朝廷犒赏丰厚,故将士能奋勇争先。“喜气”六句有意忽略了战争初期迁延不进、军士哗变等不利因素,将战况美化成朝廷军队步步取胜、泽潞藩镇节节败退的大好局势,似乎最终的胜利近在眼前,表现了诗人对平藩成功的极大信心。从“乐祸但鲸鲵”到“疏奏遂指斥”十句,历数从刘悟、刘从谏到刘稹三任泽潞长官的罪状,指出其对抗朝廷的行为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义正词严,爱憎分明,明确了平泽潞之战的正义性。但是,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的甘露之变后,刘从谏曾四次上书,主张雪洗无辜受累的王涯等重臣的罪名,而诗人将此也作为泽潞镇骄横无力、指斥朝廷的罪证(“礼貌”二句),一味维护朝廷和皇帝的行为,显然是不恰当的。“动众”二句与杜牧《东兵长句十韵》“圣主无私岂玩兵”意思近似,认为武宗兴兵并不是轻举妄动,而是经过慎重权衡,为了国家利益不得不为。末六句归结到诗人自己,自谦才疏力薄,无法在平藩战争中为朝廷效力,以至于辜负皇恩,心下惭愧不安。

全诗着力描写了朝廷派出的平藩军队如何势如破竹、一路获胜,藩镇势力如何罪大恶极、自作孽而不可活,虽然与史实有所出入,但可见诗人对平藩战争的高度赞同和极力颂扬,以及渴望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热切心情。

在会昌平藩诗中,如杜牧、杨乘那样全诗紧绕讨平泽潞展开描写的可谓寥寥无几,绝大部分诗歌以送别、寄赠、写景为主题,并不正面叙写战争或者直接表态,而是在赠别言志或触景抒情的过程中流露诗人对平藩战争的看法与感受,如李商隐的《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

将军大旆扫狂童,诏选名贤赞武功。暂逐虎牙临故绛,远含鸡舌过新丰。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綍汉廷中。②

首联写平藩将领正猛烈打击刘稹一方的割据势力,需要有名望的贤才作为辅佐,同时对将领的勇武和户部李郎中的才干加以褒扬。颔联运用典故,简练地概述了当前的战况:平藩军队以原本的晋国都城绛州(即唐代的翼城县)作为讨泽潞的行营所在,称晋绛行营,而现在先头部队已经推进到新丰(即昭义)一带。颈联直斥刘稹如鱼游沸鼎、鸟居危巢,覆灭指日可待,实际上,诗人的写作正值泽潞将薛茂卿攻破科斗寨、进逼怀州之时。朝中“议者鼎沸,以为刘悟有功,不可绝其嗣” ③,而李商隐依旧流露出平定藩镇的信心和对刘稹的蔑视,体现了强烈的乐观主义。尾联祝祷李郎中能够早日勒石记功,显名于朝廷。

这首七律虽然终究带有应酬成分,亦能清晰地看出诗人力主平藩、绝不姑息的坚决态度。此外,杜牧的《洛下送张曼容赴上党召》、顾非熊的《送李相公昭义平复起彼宣慰员外副行》等诗都在送别参与平藩的友人时,赞美他们的杰出才能和爱国情怀,鼓励他们在对泽潞的战争中建立功勋、成就美名。

平藩战争的结束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各类诗歌中反映得更为明显。这一时期的诗作,题下多加小注,如李商隐的《寄和水部马郎中题兴德驿》,题注曰:“时昭义已平。”诗中描绘了战争平息后的和平景象:“水色潇湘阔,沙程朔漠深。鹢舟时往复,鸥鸟恣浮沉。” ④ 静美舒缓,悠远闲和,体现了诗人平和喜悦的心情。朝廷大获全胜,泽潞镇得以平复,诗人似乎对于唐王朝未来的振作又稍稍恢复了希望。但在刘沧《送元叙上人归上党》和薛能《送人归上党》两首诗中,描绘出的又是另一派凄凉肃杀的景象,刘诗注曰:“时节镇罢兵。”薛诗注:“时潞寇初平。”都是战后送人还乡之作,但并无多少欢欣鼓舞之意,反而气象惨淡、意境衰飒。两诗均描摹了潞州一带历经战火后的凋敝惨况,刘诗颈联道:“溪边残垒空云木,山上孤城对驿楼。”⑤薛诗尾联则曰:“若到长平战场地,为求遗镞辟魔邪。” ⑥马戴的五律《邯郸驿楼作》登高望远,触目感兴,尾联亦称:“近郊经战后,处处骨成丘。” ⑦ 在刘沧等人的诗中,“武宗伐泽潞”这一事件并没有上升到平定割据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高度,朝廷的胜利和刘稹的败亡也没有引发任何政治上的讨论与见解。他们只是针对战争造成的惨烈后果,抒发一般性的人文关怀和同情。

二、会昌平藩诗的主要特征

会昌平藩与元和年间的平藩战争有颇多相似之处,但与元和平藩诗相比,会昌平藩诗的数量显得相当稀少。在元和平藩的全过程中,仅平淮西、淄青两战,单韩愈一人便贡献出二十二首诗歌,几乎相当于会昌平藩诗的全部数目,刘禹锡、王建、张籍、柳宗元、姚合、李贺、元稹等诗人亦有创作,共计约六十首。而会昌平藩诗在《全唐诗》中不会超过二十首,创作最丰的两位诗人杜牧、李商隐也不过一人三首,远远不如元和时期作家纷起、成果斐然的兴况。

并且,元和平藩诗存在创作集中的情况,韩愈、刘禹锡、王建三人的作品占据了总数的三分之二,而会昌平藩诗散见于各家,除了杜牧、李商隐,晚唐前期的重要诗人,如张祜、马戴、刘沧、薛能等,所作平藩诗的数量多在一二首之间。

更重要的是,与元和平藩诗中凸显出的纪实性、时效性相较,会昌平藩诗的描写显得更加空泛,不仅很少有直接正面的战争描写,也缺乏平藩过程的细节记述和对于时事、战局变化的及时反应。在平淮西的整场战争中,刘禹锡的《代靖安佳人怨二首并引》反映了战前平卢军节度使李师道遣盗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史实;韩愈随军出征,在临近前线的郾城与李正封作《晚秋郾城夜会联句》抒发平藩壮志;李愬雪夜入蔡州的经典战役有王建的《赠李愬仆射二首》为之传颂;淮西既平,姚合作五律《送萧正字往蔡州贺裴相淮西平》上贺裴度。但就会昌平藩诗而言,除了诗人自注,很难看出写作的具体时间以及描绘的具体事件。即便是最为详细的《东兵长句十韵》和《甲子岁书事》,也都是“落雕都尉万人敌,黑矟将军一鸟轻”“武士日曳柴,飞将竞执馘”之类缺乏针对性和特殊性的泛泛而谈。而刘沧、薛能等人的赠别诗,如果去掉自注,则几乎看不出和平藩战争之间的联系。讨平泽潞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但其间的种种曲折、插曲在诗中却几无所见,薛茂卿破科斗寨、太原杨弁作乱、石雄破五寨等关键性事件均没有在诗歌中得到及时、全面的反映。

三、会昌平藩诗的特征成因

會昌平藩诗形成数量稀少、描写空泛的主要特征,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从战争本身来看,与元和平藩持续十四年、波及十余镇的浩大声势相比,会昌时期平泽潞的战争时间相对比较短,范围也相对比较小,尚未能造成全国性的震动。且在平藩过程中,朝廷过多地依靠泽潞降将的力量,没有出现与“夜入蔡州”一样具有决定性、经典性的战役,对于大多数诗人而言,记述的价值和意义都不甚高。

另外,会昌平藩战争的正义性远不及元和平藩。唐宪宗李纯“能用忠谋,不惑群议” ⑧,他任命的宰相李吉甫、武元衡等都是支持平藩、忠谠有为的能臣,政治上形成了比较清明的局面。同时,主持平藩的中兴名相裴度唯才是举,素来为后人敬仰,李商隐在《韩碑》中便赞曰:“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⑨而唐武宗李炎和宰相李德裕这一对君臣在史书上的名声都不甚佳,武宗喜骑马游乐,又崇尚道教,因服用丹药得病而死,《新唐书》称其为“非明智之不惑者” ⑩。李德裕虽然才干出众,但他借助用兵泽潞的机会贬斥牛僧孺、李宗闵,未免有朋党之嫌,司马光便认为“德裕所言者利也” ⑪,不如牛僧孺“所言者义也”。李德裕所主持的平泽潞之战,也有人认为其实质不过是李党对于牛党的一次间接性政治打击,不仅没有达到“中兴”“一统”的目标,反而助长了河北三镇的气焰,破坏了国家经济,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灾难。

晚唐前期压抑的政治环境亦是会昌平藩诗特征的重要成因之一。会昌三年到四年,平藩诗人的政治地位普遍较低,杜牧外放,历任黄州、池州刺史;李商隐丁母忧离职,闲居永乐;顾非熊、张祜、杨乘等人都困于考场,屡试不第,此时皆为布衣。除了杜牧有机会直接上书李德裕外,其余诗人根本接触不到朝廷的决策层面。文人难以得到参政机会,缺乏政治参与感自然导致他们对政事采取漠不关心的冷淡态度。而在生活中,李商隐是原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与泽潞之战关系较密,但大多数诗人与平藩战争之间的关联相当薄弱,前方战事离他们极为遥远,既没有深入了解的客观条件,也缺乏密切关注的主观意愿。再加上甘露之变之后,宦官、朝官、藩镇等各股势力盘根错节、互相攻击,尖锐的重重矛盾和交织的复杂关系造成政治混乱、朝政不明,使文人衔口不敢轻言。

更由于政治上的改革失败、朝政腐化、宦官专权、藩镇跋扈等消极状况,中唐以来的文化氛围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原本元稹、白居易等人所倡导的重功利思想逐渐消失,“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美刺、教化功用不再是诗人追求的目标。此时,韩愈、刘禹锡、柳宗元、元稹、王建俱已去世;白居易业已完全隐退;姚合在元和平藩时有《送萧正字往蔡州贺裴相淮西平》《剑器词三首》《闻魏州破贼》等诗传世,会昌平藩却不见一语。这一时期的文人心态也从元和时期的积极用世、提倡改革、关心现实,转而专注于个人生活的狭小天地。曾经的“元和中兴”只是昙花一现,一度有所作为的宪宗晚年也开始迷信方术,最终为宦官所杀,唐王朝又迅速回落到藩镇割据的衰颓状态。

晚唐前期的文人一直处于希望与失望交织的矛盾状态中,他们一面眷念朝廷,希望有所作为,一面对现实失望,郁郁不得志,有影响力的诗人之间也很少有讽世谕时的唱和以引领风气。于是反映现实、放眼国家的诗歌渐少,写景咏物、怀古咏史、赠别酬唱成为主要题材,平藩诗自然也表现出数量减少、内容虚泛的特点。

作为晚唐前期相当特殊的一类诗歌,会昌平藩诗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讨平泽潞这一历史事件在会昌年间产生的影响以及受到的评价,可以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而不同诗人对平藩战争的不同态度都显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人生追求,会昌平藩诗数量少、描写虚的主要特点也折射出晚唐前期文人与政治生活的明显疏离。

注释:

①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8页。

②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465页。

③(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2085页。

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09页。

⑤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页。

⑥同上,第13页。

⑦同上,第1688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撰,陈焕良、文华点校:《新唐书》,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108页。

⑨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909页。

⑩(宋)欧阳修、宋祁撰,陈焕良、文华点校:《新唐书》,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138页。

⑪(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2082页。

参考文献:

[1]李楠.元和平藩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王振芳.论唐武宗平泽潞[J].山西省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10.

[3]李文才.“唐武宗平泽潞”之再评价[J].晋阳学刊,1994,(04).

作者简介:

凌亦巧,女,汉族,江苏南通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