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定律》中 青年男女“癔症”的精神分析解读
2020-09-10周慢慢
【摘要】 张学东的《阿基米德定律》以悲悯的情怀对复杂的人性进行深入的揭示。小说运用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此将通过弗洛伊德的“白日梦”“无意识”“性本能”等理论对《阿基米德定律》中青年男女的“癔症”病状进行分析。主要从病象(“癔症”的呈现症状)、病理(“无意识”下非正常的“潜对话”“白日梦”中的意识流动与幻想)、病源(由主体的自卑和畸形的都市文明造成“性本能”的压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寻治疗青年男女“癔症”的解决途径,进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张学东的《阿基米德定律》。
【关键词】 “癔症”;“无意识”;“白日梦”;“性本能”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10-04
被评论届誉为宁夏文坛“新三棵树”之一的张学东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和启示,以悲悯的情怀对复杂的人性进行深入的揭示。他把弗洛伊德现代心理学与苦难、伦理和道德联系起来,在心灵搏斗的男女性意识中传达美的东西易逝的主题倾向,而2018年张学东发表的中篇小说《阿基米德定律》便继续延续这种写作模式。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看,这篇小说展示了青年男女因本能欲望受到压抑而走向覆灭的悲情际遇。这些受压抑的青年男女,即如柳宗元七律明诗《别舍弟宗一》所咏叹的“零落残魂倍黯然”,残魂零星散落,黯然销魂,朱安身、方寅虎、马娜在美丑善恶中深陷无可把握的悬浮困境。基于此,本文将尝试从病象、病理、病源三个方面,对青年男女由于压抑本能欲望、无法正视自我而形成的“癔症”进行分析,从而全面地理解张学东的《阿基米德定律》。
正如學者对张学东小说的评价:“他将处于社会转型期内特定时空背景下底层民众的生活、精神和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出来。”与同时代的宁夏作家相比,张学东在刻画小说人物形象方面也许不是做得最好的,但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潜意识的流动和美好幻想的描摹却是他最擅长的。这是由于张学东在学习写作技巧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开放式的态度,他不仅学习中国文学的诗意性写作,还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技巧,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些理论去展现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阿基米德定律》中发现,“无意识”“白日梦”“性压抑”带给张学东的创作倾向和表现技巧,特别是意识流手法,融传统于现代的历史背景,连同小说的人物,都无不打上了弗洛伊德的烙印。和张学东其他成长小说一样,贯穿《阿基米德定律》的是某种绝望的痛苦挣扎所导致的潜意识抬头和性本能发泄,是自我冲突的心灵搏斗。这是张学东从生活现实的另一个视角,从人生命运的另一个方位,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另一种眼光,来表现非常时期的非常男女。
一、青年男女“癔症”的初步诊断
病象是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如发烧、呕吐,亦称“病症”“病状”。《阿基米德定律》中的朱安身和马娜得了不同程度的“癔症”,这是一种“精神神经症”,它源于性本能动力。找到这两个男女的“癔症”,就可以从中透析出他们的病因并对症下药。
朱安身在小说一开始就有不正常的举动。面对马娜赤裸裸的调戏,他不但不领情,还表现出十足的厌恶之情。当马娜进了朱安身的被窝时,他又立刻将女人压在身下。当马娜准备好与他亲热时,朱安身又凶巴巴让女人离他远点。这个臭男人的反常举动引起了马娜的不快。
马娜投怀送抱显然不合情理。刚见到朱安身的马娜以为这个男人又是来找乐子的,但面对朱安身的真诚,她立刻否定了这个想法,答应了朱安身的请求。履行君子约定的朱安身让马娜对他有了好感,有了主动亲近主安身的念头。然而面对相貌丑陋的朱安身,马娜有所动摇。谁知在她动摇的片刻,朱安身拒绝了她。
可以看到朱安身与马娜都在压抑自己的性本能。马娜渴望男性真心的疼爱,朱安身渴望女性的抚摸,但是两者一个热情,一个冷漠。其实这正是“癔症”呈现的两种表象,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精神分析总是可以通过揭示出它特有的对立面——夸张的性渴望和极端的厌恶性来发掘出它的首要因素,从而化解癔症表现出的令人费解的矛盾点。”朱安身恼怒的言语,进水不犯河水的警告,在女人嬉笑的同时,他又大喘粗气,这种既期望又厌恶正是“癔症”的潜在表现。而马娜露骨的挑逗,娇媚的引诱,看到奇丑的朱安身后的顾虑,而这则是“癔症”在女性身上的复制。
所以,朱安身的“癔症”表现为沉默,马娜的“癔症”则是热情。但相同的是两个人都在接近异性时有过犹豫,压抑着自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情。通过对朱安身和马娜“癔症”的诊断,为进一步解析青年男女“癔症”的呈现方式及其成因、寻找解决途径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青年男女“癔症”的呈现方式
《阿基米德定律》中的青年男女虽然各自的“癔症”特征不尽相同,但是“癔症”的呈现方式却有迹可循。根据精神分析学说原理,“癔症”患者呈现出记忆的幻觉式再现,这种记忆或者是单个重要创伤记忆,或者是一系列局部创伤的相互联结的记忆。而在这篇小说中,主要通过“无意识”下的“潜对话”和“白日梦”中的意识流动与联想,使青年男女的病象得以清晰呈现。
(一)“无意识”下的“潜对话”
“无意识”是指一般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将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潜在的,但可以自行转化为意识;还有一种是受压抑,不能仅靠自己转变成意识。这里的“无意识”是一种受压抑的无意识欲望,这种“无意识”只有被某种外在因素激活才能呈现为有意识的病象。
张学东在《阿基米德定律》里通过青年男女之间,或者青年男女与周围人之间的对话与“潜对话”细致地描绘出人物无意识的流动、性欲求的压抑。这里的“潜对话”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言在此,意在彼;另一种是意在此,而言在彼。小说通过捕捉有意识对话下的“无意识”内容,使形成一种言意不一的双声对话,即对话与“潜对话”形式。
首先,在“无意识”的“潜对话”中激起了朱安身对男女之情的向往。马娜面对背过身去睡的朱安身,娇滴滴地说:“我就知道,你肯定在被窝里想坏事呢吧。”朱安身对此保持沉默,而这就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潜对话”:朱安身是渴望拥有正常的男女之情的,这属于言在彼,而意在此。马娜认为朱安身哼哼的她睡不着,非要凑近朱安身,而朱安身却一口否定:“瞎说啥呢,谁哼哼了,谁哼哼谁是猪!”当马娜撒娇似的推动朱安身时,男人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喂,你最好离我远点!咱俩进水不犯河水!”实则朱安身却表现为:“犹如一头正在狂奔咆哮的公牛,被谁猛然绊住了四蹄,喉咙里不时发出含混痛苦的哞嗷声,由于太过亢奋,脸色憋得像块猪肝子。”朱安身的言语和行动表现的不一致,这属于言在此,意在彼。通过马娜的撩拨,朱安身很快回忆起了大学里的一场无疾而终的暗恋。朱母的话让朱安身想起了与小丁姑娘的交往,由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欲求,强制性地抱了小丁,也把小丁吓跑了。这两段接触女人的经历让朱安身遗憾未能像普通人一样谈一场甜蜜的恋爱,也能看出朱安身性欲的压抑。
其次,小说“无意识”的“潜对话”也激起了马娜从良的美好诉求。朱安身为了宽慰家人,不得已才找到马娜,让她假扮自己的女友跟他回老家一趟。作为妓女的马娜为了招揽生意,平时都是穿的花枝招展,而朱安身在付给她钱时却有个附加条件——不能穿得太放荡。言外之意就是让马娜扮演一个良家妇女,而曾经的马娜也是良家妇女,由于前夫的家暴和老乡的哄骗才沦落这个地步。故朱安身和马娜谈条件的这次对话第一次让她有了对良家妇女身份的渴望。在朱家呆的那段时间里,朱安身的家人对马娜的关心和体贴,他们生怕马娜看见瘫痪在床的朱父而不开心,不断地给马娜见面礼,照顾马娜的饮食,这种热情的招待无意间让马娜觉得自己真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客人。因为在她当妓女期间都是小心翼翼地伺候客人,而从未被人看成是客人去招待的。朱家人对马娜的“客人”和“良家妇女”两个称号都时刻提醒她在现实中的身份,她想继续扮演这两个角色,于是就越发不想再以卖身为业了。与朱安身的进一步接触以后,這种念头更加强烈:“要是咱俩真的有缘,那就下辈子做回夫妻,我一定干干净净等着你……”无论是与朱安身交谈,还是与朱家人的交往,都让马娜对从良有了很大的期待。
最后,朱安身与方寅虎的对话让丑人不再沉默,也激发了朱安身的抵抗心理。朱安身在老家遇见了中学同学方寅虎,发了财的方寅虎邀请朱安身坐上了自己的轿车。对家很依恋的朱安身却听到中学同学说了这番话:“家有啥好回的……这烂杆地方,一辈子不回来也不想。”实际也就是瞧不上还回农村的朱安身,方寅虎继续挑拨朱安身内心的那块敏感神经:“哼,我原先以为,你真打算做一辈光棍汉呢,到底还是憋不住了吧!”方寅虎虽是在开玩笑,但自卑的朱安身下意识觉得老同学的潜台词是,外貌丑陋的他这辈子都找不到媳妇儿了。中学同学方寅虎一再地对朱安身进行潜在的人格侮辱,一有机会就挖苦朱安身,这让非常厌恶方寅虎。就在方寅虎厮打马娜时,朱安身想起了自己因为一张丑脸,从小到大都被人看不起,任何人都可以侮辱他。无论是大学同学,还是同事小丁都嫌弃他的长相,压抑许久的朱安身再也不想沉默了。故与方寅虎的对话触碰了他内心敏感的防线,他不容许再有人不尊敬他,也学会了反抗,即使是采用了极端的方式。
(二)“白日梦”中的意识流动与联想
“白日梦”,是指人在放松休息时进入一种短暂的意识游离状态,虽未入睡,但已不再诉诸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由于这种“梦”多数发生在白天,故命名为“白日梦”。这里的“梦”虽然不同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所指的人在熟睡状态所产生的心理意识活动,但梦的工作是相同的,即通过凝缩、移植、象征化、润饰四种方式将本能欲望抽象化,从而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和欲望。梦的片段化和超时空性使得梦中的意识流动呈现出间断和随意化的特征。
总的来说,《阿基米德定律》通过朱安身和马娜无意识的“白日梦”去展示青年男女的性欲压抑。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内心愿望的实现,梦的材料来源于最近发生的几件重大事件、最近发生的影响心理的事件以及一些主观的重要体验、回忆。朱安身在半醉半醒中完成了自己对异性的美好联想,马娜在半演半真中引起了内心对良家妇女的渴求。朱安身通过“白日梦”式的联想,重温了读书和工作时代对女性的情感,从马娜那里他再一次地幻想能谈一场恋爱。而马娜通过与朱家人的交往,逐渐唤起了她女性的柔软和善良。她在朱安身的真诚中有了害羞感和廉耻心,这让她期待与朱安身组建家庭,期盼做个踏实的家庭妇女。
“白日梦”是一种幻想,个体的想象常常超越现实,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这种梦主要是一种无意识的。朱安身在畜牧站工作,未经人事的他目睹了牲畜配种的情形,这激起了他对异性的联想。当小丁做完饭解下围裙时,朱安身看到了她姣好的身体便产生了幻想:“那一刻,他满脑子都是日常见到的情形,大大小小的牲畜恣意交配,那种野性的气息和辣眼的画面,瞬间就将他体内的荷尔蒙全部点染了。”朱安身在现实中遭到女性的拒绝后(大学同学肖晓虹不愿让朱安身给她打水),便对女人想入非非,在小丁那暂时得到满足。马娜在受到朱家人热情招待时,想起了自己是黄花大闺女也有过类似的情景,“她仿佛又一次重温了自己过去的某段光阴”,想到伤心处便止不住眼泪,这种“白日梦”缓解了马娜的痛苦。而看到朱父她想起自己父亲也“像此刻的朱父这样偏着个脑袋,一个劲地朝院外张望着,嘴里吧嗒一下旱烟锅子”,马娜近来总是在睡梦中想家,这种梦并不受主体意识的控制。马娜把收的见面礼给朱安身,她才发现他并不丑,于是主动抱了朱安身,马娜耳边出现了一首幻听的歌曲:“那是一个同样长相丑陋的男人在声嘶力竭地唱着: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这种梦境似的幻觉出现完全是马娜想满足自己做回良家妇女的心愿。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曾引述沃尔克特的话:“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纯粹联想的梦不再有任何来自有机刺激这样稳定的核心了,就连梦的核心也是松散的。想象的画面已经不受理性与思维的控制,不再与更重要的生理、心理刺激有关,完全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处于随意偏离轨道的状态。”马娜不顾朱家人的劝阻坚持照顾朱父大小便,推朱父去室外呼吸新鲜空气,看到大片的玉米地,她呼喊着,也不在乎朱父是否给她回应:“跟我老家一模一样,小时候一到中秋,我就跟着爹娘去地里收玉米,玉米棒子又粗又大……他们就说我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马娜说的自己都不由自主地掉眼泪,这时完全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而且还有一个原因是“癔症”患者主要遭受记忆恢复的痛苦。朱安身也是由于回想之前的失败暗恋,进而不受自己意识控制抱住了同事小丁,致使小丁骂他流氓。此后,朱安身面对方寅虎的欺凌终于反抗了:“就因为他天生一张丑脸,谁都可以随意戏谑他;同样因为这张脸,他自己总是郁郁寡欢不善言辞甘于现状又毫无反抗意识,生活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似乎只能是一场忍气吞声饱受凌辱的灾难。”老实憨厚的朱安身这时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意识了,他异常愤怒地拿起菜刀向方寅虎砍去。
所以,通过《阿基米德定律》中青年男女的“白日梦”中的意识流动和联想这种方式,我们在一步步还原这些青年男女的“癔症”病象发生过程中,厘清了他们的“癔症”呈现方式,也看到了朱安身和马娜具体的“癔症”表现。
三、青年男女“性本能”压抑的成因
弗洛伊德曾在《作家与白日梦》中断言:“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去幻想,只有那些愿望难以满足的人才会去幻想。”从朱安身和马娜的随意联想中,我们看到青年男女性欲的压抑,这是“癔症”病象所带来的后果。然而青年男女“性本能”压抑的原因,既有主体内部的因素,也受主体所生活的大环境的影响。总的来说,青年男女性欲压抑的根源主要有两个。第一,由贫穷和丑陋引起的自卑心理;第二,畸形的都市文明冲击着乡村的伦理道德。
(一)主体的自卑心理
青年男女的性欲压抑很大部分来源于主体的自卑心理。阿德勒在《超越自卑》(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一书中对自卑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从定义出我们可以发现,眼泪和愤怒都有可能是自卑的表现。朱安身的愤怒和马娜的眼泪很大一部分是由丑陋和贫穷引起的。正因如此,青年男女各自压抑着对异性的渴望。在这里,我们主要以朱安身为例来探讨。
朱安身的“性本能”压抑主要源于他的性格、身体方面和性方面带给他的自卑感。其一,朱安身是一个内向的人,小说中,很多时候都是靠他无节制的意识流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他总是保持沉默。不与人沟通和交往导致朱安身时常压抑自己对女性的感情。马娜与他搭话,他也不怎么回应。上大学时,由于脸上的痘痘,班花肖晓虹偷偷给他送药,他也未能当面对班花表示感谢,而是悄悄地给肖晓虹打水来报恩。对待徒弟小丁,朱安身也是话不多,大多时候都是在干牧畜站里的工作。和中学同学相遇,也是别人主动与他唠嗑,他也没显示多热情,静静地听同学谈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小说中的朱安身,没人能了解他内心真正的想法。其二,身体原因(外貌丑陋)带给朱安身的自卑感,且从小到大因为长得丑给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致使他不敢靠近女性。上中学时,班里长得较魁梧的方寅虎愿意与他多说话,但也对他长相有点嫌恶。由于长得不好看,自卑的朱安身内心非常敏感。只要他感觉有人表示出讨厌他的语气和动作,朱安身立刻就会郁郁寡欢。也因为丑,周围人对他也不是很友好,这让朱安身更加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他既害怕女性,又期望得到女人的赞赏也是源于这种自卑。其三,由暗恋失败而产生的自卑感,即性方面的自卑感。朱安身时常在幻觉中渴望接近女性。他“白日梦”式的幻想让我们了解到,大学时的暗恋不顺导致他对女性有了恐惧感,致使他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敢接近女性。他做“白日梦”的次数多于马娜,这个现象霭理士给出了答案:“白日梦也和性的贞操有相当的关系,大抵守身如玉的青年,容易有白日梦。”三十几岁的朱安身还未能尝到男女之情的欢愉,这使他对异性的渴望要比同龄人来得急切一些。
(二)都市文明的冲击
都市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随着商品和经济时代的到来,都市文明也冲击着贫穷的西部乡村。中国的现代化受西方的影响,也是在科技革命的激荡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行转型,但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不可能脱离传统而进行,所以都市的发展又无法完全脱离传统的乡村文明。与传统的乡村相比,现代化的都市显得是那么丑陋,因为都市里的青年男女时常由于生活压力而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小说中,青年男女的性欲压抑很大程度又是畸形的城市文明造成的。张学东和当年的沈从文一样,在传统与现代、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二元选择中,都表現出高扬传统而贬抑现代、肯定乡土而否定城市的倾向。
所以,在《阿基米德定律》中,张学东把青年男女“性本能”压抑的原因之一归结于畸形的城市发展对朴实的乡村伦理的冲击,这也是青年男女“性本能”压抑的外部原因。
“性本能”是指人和动物对于性的基本需求,也是生理的本能反应。作为“性本能”必须通过合理的途径释放,然而“如果发展过程中一些成分在体质倾向里有着过多的强度,就会被转移到压抑的过程中而导致一种不同的结果。如果这种压抑发生了,相应的刺激还是会像之前一样产生,但是他们会被心理障碍阻挡而不能达到他们的目的,而且会被转移到其他的通道里,直到他们作为症状表现出来。结果可能会是一种近似正常的性生活,但会伴随着精神神经症疾病。”总之,“性本能”压抑会造成一种“精神神经症疾病”。而方寅虎的“性本能”释放是都市促成的,而马娜的“性本能”压抑却是由未能完全融入城市造成的。
方寅虎与马娜的交往暴露出城市婚姻危机。方寅虎有子有妻,却要找妓女。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也曾经遭遇性欲压抑之苦。但长期在都市驻扎,方寅虎早已忘了乡村的伦理道德,他肆意的放任自己的性欲,这才导致他的死亡。生活处处有压抑,但是城市的畸形发展使“性本能”压抑更深了。方寅虎的变化也与城市的负面影响有关,他自己也对此有描述:“没日没夜地在酒楼和歌厅应酬。”他和马娜一样都是为了赚钱,为了能在城市立足。文化素养不高的乡村子弟在面临城市诱惑时,很容易沉沦下去。换句话说,为了获取财富,从农村来的子弟都得压抑自己本能的欲望,不再恪守传统的乡村伦理道德。马娜便是由于贫穷而压抑着内心本能的欲望,而这份贫穷既是她身份所带来的,也是在城乡对比中显现的。小说不止一次提到马娜想家,她想过正常女人的生活,不想再以卖身为业。但是作为一名女子,她只能在都市的喧嚣中做着肉身买卖,这是城市利益化的一面所带来的。
四、结语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人体的欲望,一方面来自于抽象的肉体的形而下的欲望,另一方面来自于精神道德的形而上的渴望。二者的相互对立统一决定了人的道德与本能、灵与肉的矛盾冲突。那么怎么释放人体的本能欲望呢?
在《阿基米德定律》中张学东给出的答案是顺应本能,合理地释放压抑过度的本能欲望,在淳朴的乡村和大自然中释放被压抑的“性本能”。马娜回到农村,在朱家那里满足了对家庭和异性的需求,而朱安身在农村出身的马娜身上找回了自己作为男性的尊严。由于压抑太久,过度释放本能欲望而丧失理性,失手砍死了方寅虎,这也看出朱安身的“癔症”病状要比马娜严重。所以,对于“性本能”压抑的释放,张学东的理解是要做到合理地解除压抑所带来的痛苦。
张学东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他接受了西方宗教“原罪”即“性本恶”思想,与在中国接受儒释道传统教育的“性本善”思想,交融互补,即构成张学东充满悲悯情怀的人性善恶观。在《阿基米德定律》中,我们用精神分析学说理论看到了小说有对人性恶的揭发,也有对人性善的发扬,都是抱有一种“本善”的动机,这使读者便不忍将所有过错都归结于青年男女身上。小说中青年男女的“癔症”呈现既说明了人性内外分布的复杂,也展现了在男女心灵搏斗的性意识中幸福难求的事实。
参考文献:
[1]国杰.论张学东底层文学叙述中的苦难书写[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4):122-125.
[2]弗洛伊德.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M].李莉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
[3]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2018年中国中篇小说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
[4]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上册)[M].李莉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
[5]弗洛伊德.论艺术与文学[M].常宏,徐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6]阿德勒.超越自卑[M].黄光国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7]霭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8.
作者简介:
周慢慢,女,宁夏大学中国现当代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