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语翻译中的归化

2020-09-10孙晓洁

今古文创 2020年22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归化

【摘要】 习语是在人们在利用某一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且固有的句型,其常常反映了各不相同的文化特点,是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结晶,也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古今中外从未停止关于习语翻译中的策略选择的争论,目前翻译界过度追捧异化,忽视归化。为了让大众建立对于归化策略的正确认识,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习语这一典型的表达方式,可以唤起翻译界对于归化策略的重视,促进我国翻译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习语翻译;归化;功能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85-02

人们孤立地把习语作为研究符号,并向习语之外的社会因素迈进,解释了习语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这不仅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结晶,更是是语言的本质。因此,习语的翻译可以使人们对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它必须有助于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但是,习语翻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习语结构稳定且文化因素丰富,因此习语翻译存在很多障碍。例如,一个习语在翻译成目标语言时可能没有等效的表达方式,这归结为一个问题,即如何选择翻译成语的策略。如今,当考虑到文化因素时,越来越多的翻译人员采用归化策略来作为翻译策略。

一、习语的定义和分类

不同的词典对习语有很多定义:在《牛津高级英语学习者的英汉词典》中,“习语”是指“词义不清,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的短语或句子”。根据《柯林斯英语词典》,“习语是一组词,它们在一起使用时的意义与你单独理解每个词的意思时会有不同的含义”。如上述词典所示,习语是指一种语言中的一个固定短语或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其意义不能从其组成词中猜出来,但所有部分都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英语习语在汉语中的对应词,从广义上说,是“书语”。《辞海》认为,“书语”是一种语言的固定短语或句子,不能任意修改,应作为一个语义单位来解释,包括固定短语、谚语、格言、俗语和歇后语等。

二、习语翻译的影响因素

习语的成分不能随意添加、删除或更换。虽然有些词符合词汇和语法的要求,但它不会被当作英语习语来使用。任何对成分的任意更改也将被视为破坏了整个习语的用法。例如,“see red”不能改为“see scarlet”,虽然“red”和“scarlet”是同义词。“See red”的意思是“to become very angry”,而“see scarlet”意味着“see the red color”。再如,“make haste”不能变成“make him haste”。這样,它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短语,不再被视为习语。同理,“百步穿杨”和“欲速则不达”也不能改为“百步穿柳”和“欲快则不达”。习语的语义统一性是指习语在语义上是不可分割的。习语必须被理解为一个整体和完整的意义,而不考虑每一个独立成分的含义。习语的意义不是习语组成的每个词的意义的简单总和,而是一个新的内涵。例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的意思是“to disclose a secret”,这与“cat”或“bag”的意思无关。中国成语“胸有成竹”与植物“竹”无关,意思是“having a well-thought-out plan beforehand”。尽管习语中的个别词仍保留了原意,如“Know the ropes”、“rain cats and dogs”等成语中的“know”和“rain”,但整个习语的意义并不能从字面上推断出来。“Know the ropes懂窍门”和“rain cats and dogs”分别表示“understand how to do something”和“rain heavily”。

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代表了归化策略。功能对等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种翻译原则,即在翻译过程中,译文的措辞会像原文一样,对原文读者产生同样的影响。从奈达的整体理论建构来看,奈达倾向于描述和解释翻译的基本过程:解码传递信息、编码信息、翻译过程,形成了奈达理论模型。奈达提到了翻译的理论模块,即翻译的基本过程,直到后来才提到“语言和文化——翻译的语境”,但这次奈达的重点是“原作分析”和“测试翻译”的理论描述。虽然这三个基本过程“原作分析” “信息传递”和“生成信息”可以抽象化,但如果译者认为按照三个阶段或步骤来完成翻译,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三个阶段都是同时完成的。在“原作分析”中,奈达对原文的词、句、文的命名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了理论描述;在“测试翻译”中,奈达用功能对等来解释。

功能对等与原文的赋予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分析有关吗?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进行分析。奈达认为,一般来说,最好从充分性的角度来讨论功能对等,因为翻译从来就不是完全平等的。为了进一步解释充分性的范围,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的范围:从最细小和最现实的功能对等到最大和理想的功能对等。实际上,它指的是对原文的具体意义和联想意义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因为奈达指出,在语篇交流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失落和误解,因为没有两个对话对同一个发音、词汇有着几乎相同的称谓,语法和语篇特征。奈达将等价性分为最小等价性和最大等价性两个层次。他认为最大限度的对等是理想的,难以达到,最低限度的对等是翻译的基本要求。最低层次是指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从而理解原文接受者如何理解和欣赏信息。他还解释说,功能对等翻译的目的是表达的自然性,并试图将接受者与他的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

四、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重要性

翻译中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一种文化中,不言而喻的东西需要在另一种文化中加以解释。归化翻译就是利用目的语来达到翻译的目的。它可以实现原文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流,使读者与原文读者具有同等的交际功能。译者的使命是为了消除译文读者的文化陌生感,扫清理解中的一切障碍,采用归化的方法,以保证对译文内涵意义的理解。有些习语中含有一些文化意象,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如果译者试图保留异国情调,这些意象很难被理解。习语翻译的另一个现状是大量的读者对原语文化没有完全的了解,因此他们无法理解习语中的暗示,换言之,目标读者只能利用自己的语言习惯来识别自己文化背景下的句子。归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达到译文最高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如果目标读者对源语文化了解不多,归化翻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理解和接受的难度。例如:“你几乎就像一个卖弄风情的女人,说真的,你就像……他们也正像你一样,朝三暮四。”“Blow hot and cold”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句话,用来描述一个人的不忠诚和善变。如果我们把它的字面意思翻译成“吹热吹冷”,中国读者会很困惑。但是如果我们用一个更熟悉的汉语成语“朝三暮四”来翻译这个句子,那么中国读者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红楼梦》中,刘姥姥曾说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霍克斯把这句话翻译成“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在这里,譯者充分考虑了英语读者的宗教背景和文化知识。他把中国的道教知识转变成了西方的基督教。在中国,“天”代表着至高无上、神圣而无所不能的力量,而在西方文化中,“神”(God)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代表着宇宙和神圣的力量。霍克斯运用归化翻译来达到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篇类型、语法和句法特征,并有一些与特定文化背景相关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不把这些东西弄清楚,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或误解。因此,归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翻译方法。

五、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首先,归化策略在消除文化隔阂、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不同文化的前提下,用语言读者熟悉和接受的翻译,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例如,我们通常把“as merry as a cricket”翻译成“快活如喜鹊”。把“love me, love my dog”翻译成“爱屋及乌”。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翻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make bread without flour”。此外,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有时我们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翻译就是利用目的语帮助目的语读者克服语言理解中的障碍。与原文作者成功沟通的目的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归化翻译。例如,把“to have an ace up one’s sleeve”译为“袖里藏有王牌还是有锦囊妙计”,把 “a lucky dog”译为“幸运儿”。最大程度的顺畅交流需要将原文所反映的各种因素用读者熟悉的语言文化再现出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实现与原文的思想情感共鸣。

此外,归化还可以实现两种语言真正意义的对等。在一些特别的情况。译者必须在改变表层意义让读者理解核心意思和直接翻译成语以达到纯粹表达之间做出选择。如前所述,译文的读者会对“the rat in the cave” “the lucky dog” “unwarranted fear”做出反应,这种恐惧是无法理解的。与它的意义和内涵相结合“洞中之鼠”并不能清楚地表达绝望的状态,但“瓮中之鳖”生动地传达了读者绝望的形象。“The lucky dog”在翻译时会引起大脑中的贬义联想,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狗”经常被用来形容谄媚者或没有社会公德的人。同样,“the possession of trump cards in the sleeves”,会让读者想起袖子里藏着的刀,刀在理解上是模棱两可的。因此,我们只能采取归化策略,对其隐喻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以联想为关键,将其翻译为幸运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翻译就真正起到了桥梁作用,实现了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沟通功能。这是实现两种文化中读者对等意义联想的正确途径。

归化可以弥补异化的不足。这两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恩斯·韦努蒂提出的。异化要求译者尽可能接近原文作者,用作者所用的源语言来表达原文,归化要求译者把读者贴近目的语读者,通过译文中的目的语表达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目标语言。异化学派强调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归化学派强调翻译的本质是交际,最重要的是要使译文读者了解外国文化,从而丰富译文的语言表达。我们不应该把语言规范和文化体系强之于目的语,译者有责任避免文化冲突。

六、结论

习语翻译的难点首先在于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在这么短的论文中无法讨论。虽然考虑了影响译者选择翻译方法的一些因素,但本文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和全面。其次,本文中使用的一些习语实例不够充分,不够典型。习语翻译作为一门广泛的学科,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有益的研究。笔者认为英汉习语的翻译可以通过归化来实现。此外,适当吸收源语言中的一些异质成分,汉语和不同习语的翻译应尽可能符合英语文化的惯用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The Paradoxes of Translation. 1991, 42(2A):5-27.

[2]Venuti,Lawrence.1995.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

[3]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shing.William L.Wonderly, Eugene A. Nida. Linguistics and Christian Missions—Iii. 1964, 15(4):154-166.

作者简介:

孙晓洁,女,汉族,安徽滁州人,南京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生,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归化
体育全球化背景下运动员归化的因素分析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过去30年,台籍归化印尼越南人最多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