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同形语的比较研究

2020-09-10马君刘明

今古文创 2020年22期
关键词:中日日语教学

马君 刘明

【摘要】 自古至今,语言都蕴含着历史、文化、科技、宗教等众多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展示并传递着多种信息。早在公元一世纪,在文化、经济等方面中日两国之间就有十分密切的往来。汉字传入日本之后,作为了重要的书写工具被用于日本的语言交流,日语的词汇系统随之建立以及发展。近代,在向西方借鉴学习的过程中,日本通过汉字及其构词方法规定并创造了“和制汉语”,之后这些“和制汉语”又被中国借用。汉语和日语虽然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但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两者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即中日同形词。本文主要就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分类及产生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在对汉日语教学上给出建议。

【关键词】 中日;同形词;日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87-02

近年来随着中日对比语言学的兴起,中日同形词的研究也受到两国学界的重视。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大量汉字的存在既有利也有弊。由于漢字最初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中国人理所当然觉得日语是汉语的衍生语言,有些人甚至觉得日语不算是一门独立语言,把学习日语当作一件简单的事。由于日语中存在大量汉字,中国人学习日语相比其他国家的学习者确有优势,尤其在汉字书写上更是可以简单掌握。然而,最容易学习的东西往往才是最难的。学习日语往往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对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最大的障碍反而在于我们认为简单的中日同形语。中日同形词的障碍性和干扰性使人无法准确把握其意义。

一、中日同形词的定义

对于中日同形词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日本知名学者大河内康宪(1992)在中日同形词的定义中指出中日同形词应该包括:1、字形相同的词;2、“日语借词”;3、两个字的音读词汇,如“政治、经济”等词汇。其次,中日同形词的结构必须相同。中日同形词不包括一个字的汉字词。如“人、力、大、小”等词汇。中国学者潘钧(1995)在基本赞同大河内康宪对于中日同形词的定义的同时也提出了关于中日同形词界定的“三个必须条件”。他认为中日同形词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在书写上一致的汉字(非汉字因素如形容词词尾和繁简字体的差异忽略不计);2、在历史上有关联或者具有相同的出处;3、至今依旧在中日语言中沿用的词。宫岛达夫(1994)又补充了中日同形词的定义,他觉得中日同形词不应该仅包括汉语词汇,也应包括训读的和语,例如“立场和手纸”等和语词汇,把中日同形词的范围进行了扩展。

总结前人关于中日同形词的定义,笔者将中日同形词界定为不考虑借用关系、字形相同且现在依然在中日两国语言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汉字词汇。

二、中日同形词的分类

早稻田大学语言研究所(1972)在《中国語と対応漢語》书中,按照词义对中日同形词进行分类,分别为以下四类:同形同义词S(same)类,如“経済/经济、安全/安全”、同形近义词O(overlap)类,如“課題/课题、愛情/爱情”、同形异义词D(different)类,如“先生/先生、手紙/手纸”、N(nothing)类(日语中在汉语中找不到所对应的汉字词),如“意地、若者”。刘富华(1988)通过对比分析甲、乙、丙级词在书写形式上相同的日语,从语义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三类:同义同形(S)、异义同形(D)、语义异同交错(O),之后以此为根据很多学者在中日同形词的分类上进行研究及补充。此分类方法也是笔者所引用的分类方法。

(一)同义同形(S)

同义同形词指的是词义和字形上相同的词汇,这类词在中日同形词中占很大比例。例如,“饮食、歌声、液晶、贝壳、加工、乐曲”等字词。由于受到母语正迁移的影响,这类词对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尤为简单。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日语学习者更占优势。

(二)异义同形(D)

异义同形词就是字形相同但意义与汉语意义完全不同的词汇。通常这种词是从日语借鉴而来,在词义、使用方法和字形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例如,“手纸”在汉语中表示上厕所用的卫生纸,但是在日语中表示信件。这类词只要在学习中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误用。

(三)语义异同交错(O)

语义异同交错是指字形相同但与汉语意义不完全相同的词汇。即汉语与日语的词汇意义有重合,但是也有不同。如日语中“文句”一词多用于表示不满或反对,也可以指文章语句;但在汉语中“文句”却只有后者一种词义。具体可以按照词义划分为三类,分别是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交叉。

1.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指的是日语和汉语有相同词义且日语词义大于汉语词义。例如,“爱情”一词,在日语中表示两种意思:夫妻、恋人、亲人之间的感情;从心里觉得某物很重要,很宝贵的心情,(慈爱、怜爱、疼爱)的心情。在汉语中它特指男女相恋的感情。

2.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指的是日语和汉语有相同词义且日语词义小于汉语词义。例如,“暗记”一词,在日语中表示默记,记住。努力将读过或者听过的内容记住。但是在汉语中它含有两层意思:心中默记;悄悄做的标记。

3.词义交叉。词义交叉指的是日语和汉语有相同词义,但都另外有其自己的词义。例如,“意见”一词,在汉语和日语中均有两层意思。在日语中它表示:见解;劝告,规劝。在汉语中它表示:见解;对人对事不满意的想法。可以看出“意见”这个词在汉语中和日语中都可以表示意见。

三、中日同形词的产生原因

因为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汉字文化圈,因此中日语言之间包含着很多的同形汉字词汇。两国语言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相互有借用关系但是词汇的基本义保持不变,因此,出现了中日同形同义词。此类词汇数量很多,范围很大,在使用时很容易掌握。中日同形类义词和中日同形异义词形成的主要原因包含两国的政治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汉、日两国语言系统的不同等各种因素。

(一)日语借用汉语词汇

最早日本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表记语言的符号,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形成了万叶假名。万叶假名只是沿用了汉字的读音,却没有使用汉字的意思。再后来,汉字又被用作表意文字,即利用汉字原来的意思来表达日语,这样就保留了汉字原本的意义。

(二)汉语借用日语词汇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大量吸取西方文化,创造了许多“日语新词”,如“政治”“经济”等词汇,这些词汇后来又被汉语借用。

(三)环境因素

环境是影响中日同形词产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环境的差异和变化会很大影响到词汇的意义和使用。环境因素一般包含了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外来文化等各个方面。我们说的社会背景,一般指時代的转变、朝代的更替。词汇出现的微妙变化伴随着社会背景的改变。世纪无产阶级革命对词汇有最大的影响,大批的词汇由于被舍弃而变为废词,同时词汇的意义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除此之外,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之后,网络上渐渐兴起一场“语言革命”。总之,词汇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词汇的基本义的产生,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人们的需要刺激了词汇的产生。人们的认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就会有所差距。此外,来源于其基本义的比喻义、抽象义也会不同。

四、对汉日语教学建议

第一,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日语教学者在面对日本学生的词汇教学时,尤其是在教学中日同形词的过程中,要尽量利用母语正迁移的作用,规避母语负迁移的干扰。例如讲解“液晶、修理、饮食、歌声”等中日同形同义词时需要引导日语学习者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让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对中日同形词同义词掌握得更加稳固,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手纸、疏通”等异义同形词就要避免产生负迁移,通过课上着重强调,使学生对该类词着重记忆。对于“暗记、爱情、意义”这类语义异同交错的词则需要多举例分析,让学生形成语感。

第二,时刻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利用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成果,如中日同形词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教学的实践相结合,进行应用型教学的研究,通过教学相长,将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研究的实践性。

第三,要重视对典型偏误的对比分析。教学者可以找出一些误用的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并且给出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让学生找出错误的用法以及给出正确的用法。

五、结语

中日同形词产生于语际的词汇借用,伴随着中国古代各种实物、生产生活方式等相关文化进入日本,日语吸收了古代汉语中的大量汉字,之后形成了中日同形词。后来,日本人又利用了汉语的造词法独自创造出部分的汉字词,在晚清和近代时期这类汉字词又被汉语吸收,中日同形词的数量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了解和学习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分类,特别是中日同形语中中日同形异义词和语义异同交错这类词意义的区别,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系统地了解中日同形词有正向作用,在充分地理解了两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利用母语正迁移的作用,规避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如同形同义词由于字形和意义与汉字相同根据汉字的词义可以直接使用。但异义同形词由于在词义上与日语和汉语有明显差异,为了避免误用应该予以优先和区分对比教学。语义异同交错这类词在词义上汉语和日语有部分重合,词义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该重点强调。

参考文献:

[1]傅秀娟.以同形类义词为中心探析中日同形词的使用[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03).

[2]何宝年.中日同形词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3]何华珍.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吴侃.日语词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潘钧.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3).

作者简介:

马君,女,汉族,陕西人,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在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中日日语教学
浅析中日公共图书馆法的差异
浅析日语主语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析中日同传技巧
日语借词对汉语及日语教学的影响分析
浅析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日语教学中关于日本文化要素的渗透
浅论日语教学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比较法在日语教学应用中的误区浅析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冷链物流发展状况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