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研究

2020-09-10石祎明

今古文创 2020年32期
关键词:世界性

【摘要】 《共产党宣言》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哲学学科价值,在这篇文本中,马克思由生产的世界性预示到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如今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科学技术的媒介使世界文学的发展日益成熟,以此为视角,重新厘清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分析其提出的背景、内涵、价值对处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世界性;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2-0038-02

马克思说过“我是一个世界公民”[1]。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政治全球化的方式做了清晰说明[2],同时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世界性特征,并由物质生产的世界性联系到精神生产的世界性。正是在世界性生产的前提下,艺术生产也随之成为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的手段,因为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世界文学由此得到发展。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是其构建共产主义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因此,厘清马克思世界文学观的来龙去脉有利于理解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和文化现象。

一、物质生产的世界性

发生于1500年左右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球村。在此过程中,资本进行海外扩张,市场资本主义打破民族——国家的疆界,因而生产和消费就不仅局限于本国,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进而使生产力发展较慢的国家和民族从属于先进的国家和民族。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通过殖民掠夺和侵略扩张的16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得力于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的17世纪商业革命阶段,以及18世纪的产业革命阶段[3]。最终所有人都成为世界市场的参与者,而经济的生产具备了在全球通行的条件,同时资本制度作为其保障形式也具有了国际性质。随之诞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创造的显性物质财富是前所未有的,超过了以往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4]。与之而来的是,资产阶级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条件都使用上,并且使野蛮的民族也加入到这场世界文明的建设之中,在其中推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使资产阶级的队伍扩大化。

资产阶级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显示出他们所带来的的一些负面影响。资本主义社会对生产力的盲目追求导致人在劳动中迷失,日益变成生产的工具,同时也造成了人文精神的衰落。不论是哪种职业的从业者,如医生、诗人等都被褪去神圣光环,变成了可以用资本量化的雇佣者。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到人在当代的异化现实,并探寻使人恢复自由解放的途径。马尔库塞认为,资产阶级将本身带有否定作用的工人阶级同化,使他们被“综合”进现有的体制之内,变成持肯定作用的甚至维护资本主义力量的“单面人”。资本主义世界性生产使全球范围内的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的联系得到扩大,这种联系进一步蔓延到精神产品,即使得精神生产也呈现出世界性。

二、精神生产的世界性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的,他认为“思想、观念、意識”等是物质生产的产物。马克思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关系的深刻见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和导言中完成的。他认为“物质生产创造并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精神生产依赖并受制于物质生产,作为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5]这一论断可以追溯到《共产党宣言》,正如恩格斯对其主题所概括那样:每个时期的政治和精神的历史是以经济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社会结构为根底确立的。[4]因此,在物质生产向世界蔓延的同时,精神性产品也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是贯穿马克思思想的一条线索。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起决定作用,一切思想结构和文化形式都带有时代的印记,《宣言》揭示了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植根于社会的历史条件,并且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在当代社会中,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是科学和媒介的发展带动了艺术生产的世界性。同时,统治阶级不仅仅意味着在政治地位上占据主动性,而且其思想也是时代的主流思想[5],而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性。艺术作品是由创作者创造出来,流通在市场上的特殊产品,既有创作者的主观旨趣,又受到社会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输出的影响。因此随着市场的扩大,艺术作品也呈现出跨区域的多元化。而此时的艺术生产便是审美话语和政治话语的双重生产。

三  世界文学观

伴随着艺术生产的世界化,作为其组成部分的文学也有了国际市场,即世界文学观深入人心。作为一种艺术和审美追求的世界主义的表现形式即是世界文学。马克思看到了物质生产的世界性、精神生产的世界性,进而发展了世界文学,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而形成的世界文学观。

(一)世界文学观的提出。方维规的《何谓世界文学》一文从文献考据的角度对“世界文学”的概念以及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歌德作为这一概念的创造者的说法的不当之处。论文认为施勒策尔在1773年发表的《冰岛文学与历史》就已经提出中世纪的冰岛文学对于整个世界文学的重要性。同年,在赫尔德与歌德等人主编的《论德意志艺术》中,赫尔德大力鼓吹民族文学。此时的民族文学说法显然对歌德之后提出世界文学有启发作用。歌德同样也认为“诗艺全然是世界天资和人民天分,”[6]即诗歌等艺术是天下所共同享有的,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天分所决定的。这是其世界文学观的初步显露。歌德对“世界文学”到来的呼吁是在1827与艾克曼的谈话中显示出的:

民族文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轮到世界文学时代了;现在每个人都应出力,使它早日来临。[7]1马克思在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里,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条件,并谈到应运而生的“世界文学”,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4]

马克思发挥了其一贯的唯物主义立场,从经济市场的开拓,看到了精神产品也是资本主义占取市场的工具,因此需要有世界文学作为明信片来通行于各个市场之间。然而世界文学这种产品不仅仅受生产规律的制约,也有其作为精神生产自身的独特规律。因为物品的通行更多消耗自身的使用价值,例如面包带来饱腹感的功用是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文学等精神生产有其存在环境的特殊性,从民族性到融入世界性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可以相互共通和促进,同时也有差异和互斥的一面。

(二)世界文学观的内涵。马克思的“世界文学”不是指世界一统的文学,这个概念是有广阔外延的包括文学、哲学等的文化概念,是对全球范围内保持平等而又多元化的现象和景观的总称。[3]这里的世界文学是超越阶级和国界而平等存在的,寄寓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信念。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是其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政治理想的一部分,因而既是一种审美话语,也是一种政治话语。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是一种审美话语,审美判断是超越阶级的,同时也是在以全人类的共同名义排除个人狭隘偏见[8]。因此,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呼吁的是文学创作应带有永恒的普遍意义的主题和超越特定民族文学的美学样式。究竟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世界文学?无疑,用可感的形象描绘人的生存现实,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死、爱恨情仇等引起人共鸣的情感的作品才有可能配得上“世界文学”的称号。不论是过去、现在抑或未来,所谓的世界文学都应当是用共同的美学样式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表达人的生存之思。

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是一种政治话语。《共产党宣言》是正义者同盟的行动纲领,是为促进共产主义运动而写的。而马克思在这篇文献中提到对“世界文学”的呼吁,显然也是在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求精神武器,即用“世界文学”去调动起全世界群众的积极性,进而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使人自由发展的平等社会。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以及发展到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马克思作为政治话语的世界文学观的影响都清晰可见。

(三)世界文学观的影响。马克思对世界文学的判断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的,这样便使之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也把握了促进世界文学繁荣的关键。歌德从个人的现实体验出发,使世界文学概念广为人知,而马克思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发现了世界文学存在的必然合理性。时至今日,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世界化、大众化趋势日益增强,这无疑显示出马克思作为“世界公民”的前瞻性视野。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如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兴建、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全球上映、迪士尼乐园广受欢迎等全球文化相互渗透、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都得益于极具创造性的生产力的發展。马克思预示到了资本对社会的双重作用,这显然对于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物质生产促进文艺发展的同时避免其成为技术的复制品仍有启发作用。生产力使工业化和市场化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行,而文艺作品成为流通的世界商品,因而就会导致“它被逐步剥夺传统的审美性质(灵氛的唯一性和真实性)” [9]的结果。因此,生产力是把双刃剑,只有将技术的先进性与艺术的审美特质相结合,才能发展与时俱进的世界文学。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以广阔的视野审视社会,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世界性看到了以世界文学为代表的精神生产的世界性,这是以唯物史观视角对文学动态的及时把握。因为马克思关注社会的历史、政治和经济维度,因此他的世界文学观就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话语,更是用来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话语。

参考文献:

[1]希 · 萨 · 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M].梅绍武,苏绍亨,傅惟慈,董乐山译.北京: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5.

[2](法)雅克 ·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

[3]李思孝.马克思“世界文学”的现实意义[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3):78、79.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2,12,31.

[5]陆贵山、周忠厚编.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1,79.

[6]方维规.何谓世界文学[J].文艺研究,2017,(1):5-18.

[7]Damrosch,David.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M].Princeton,NJ: Princeton UP,2003:1.

[8](英)特里 · 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

[9](美)理查德 · 沃林.瓦尔特 · 本雅明:救赎美学[M].吴勇立、张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96.

作者简介:

石祎明,女,汉族,河北邢台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猜你喜欢

世界性
关于时尚创意的民族性、世界性浅析
《道德经》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
对美术“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的思考
试论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播
萨顶顶和她的《万物生》
论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播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浅析音乐审美中的民族差异性与世界性
传统春节视觉意象设计理论问题思考
如何开展好校园足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