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2020-09-10潘冬荣
【摘要】 艺术类高校发挥其文化艺术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在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分析了艺术类院校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制约因素,探讨了推动艺术类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的路径。
【关键词】 艺术高校;公共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88-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16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广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创新研究”(编号:QN201605)的研究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地方艺术类高校充分发挥其文化艺术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艺术类高校有着丰富的艺术人才资源、文化艺术資源,在充分履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职能下,发挥服务社会功能,合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帮助提升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有助于促进学校和社会的沟通,使文化艺术服务成为学校面向社会的窗口,同时也充分履行高校服务社会职能。
一、艺术类院校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艺术类高校以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人才作为目标,积极参与地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建设,发挥文化艺术人才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有限、水平不高的问题,同时,艺术类高校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为地方基层提供更加有针对性、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居民实际需求的契合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二)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地方艺术教育。艺术类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围绕加强美育教育赴基层开展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地方艺术教育。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契机,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文化艺术演出,组织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文艺演出队,开展主题性的文化艺术演出,与基层居民分享高水平舞蹈、声乐、器乐的视听文化盛宴。同时,通过开展爱心支教、博物馆修葺、产品包装设计、乡村振兴墙体彩绘、革命纪念馆装饰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服务社会,推动地方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开展地方文化艺术研究,提供文化艺术决策咨询。艺术类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在学校科研创作项目的立项中,积极响应方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设立有一地方文化艺术研究为主导的科研项目,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研究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艺术类高校通过开展地方文化艺术研究,深入挖掘和弘扬区域传统文化,对区域文化发展建设起到辐射作用,通过加强对地方文化艺术遗产的研究、弘扬和物化,进一步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咨询。
二、艺术类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社会的观念还不够强。2018年,国家教育方针改革,强调“服务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而这正是要求高校积极服务社会的体现。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是否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是高校要考虑的问题,高校履行服务社会职能,正式对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的延伸。在国家倡导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一直以来,高校都是把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放在首位,对服务社会的重视还不够多,观念意识还不够强。高校的主要发展精力集中在教学科研和培养高水平文化艺术人才方面,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层次还不够深。
(二)参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机制不畅。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为政府输出,同时引入企事业单位和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作为补充和辅助。国家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学校作为学生教学上课的场所,如果把握不好开放的程度,可能会对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影响,影响教学秩序,在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渠道方面还不够畅通。
同时,作为高校,学生的其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高校的教师主要任务是教学与科研,与社会联系较少、范围窄,因此所举办的各种展演活动,主要面对的是本校师生,经费来源、宣传造势,主要来自校内并面向校内,社会各方给予的支持度较小。经费与地点的限制,会使剧目的演出、作品的展览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宣传造势的范围小,也不能使展演影响到更多的人。
(三)学校自身资源和条件限制。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开展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一方面是专项资金支持不足,经费来源基本上是高效自筹经费,开展的各类文化艺术作品展示和展演,主要还是以本校师生的教学成果展示为主,缺乏与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协作,还未能形成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同时,高校作为教育育人的前沿阵地,主要的功能还是在教书和与育人上,这也是高校最基本的功能,高校在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上就比较有限,学校的资源和条件限制,较多的文化艺术服务面向社会和社区开放的程度不足,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程度不高。
(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艺术类大学生的而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学校每年都有大大小下近50多场的艺术展演,如舞蹈表演、声乐表演、音乐剧等各种专业演出、美术作品展、设计作品展等,虽然有部分展出能够在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但由于资金和场地限制,大部分的展演在校内举办,学校举办的各类艺术讲座,也由于场地、宣传规模和资金等因素限制了规模,不能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社会影响力和资源有效利用率都较小。
三、推动艺术类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的路径
(一)创新参与方式,拓展合作方式。艺术类高校的专业特性比较显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提供额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拓宽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渠道,利用科研与艺术创作优势,加大对地方公共文化艺术的研究,拓宽文化艺术服务内容,拓展服务群体,传播先进文化艺术。
艺术类高校可从地方文化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地方特有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研究与开发,整合高校的资源优势和地方文化艺术管理机构的优势,积极地将艺术创作项目、科研项目等与地方文化艺术发展与传承相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文化艺术创作与科研转化为文化艺术产品,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體的内容。
(二)完善高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是有限的,需要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创新资金来源方式,制定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金融扶持政策,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输出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给予选址、立项和税费方面的优惠,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投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各级文化机构,可通过设立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横向委托专项,发挥艺术类的优势,开展文化艺术研究与传承,将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进行发掘与保护、研究与传承。
(三)探索文化艺术合作品牌,建立合作机制。艺术类高校可以积极挖掘和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资源,依托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优势,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艺术活动,培育科拓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特色品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辐射到全区的基层群众。
艺术类院校可发挥自身文化艺术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艺术品牌。可以加强地方文化艺术相关的研究,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地方文化艺术机构开展合作,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和传承,活跃民间文化艺术的创作表演,打造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艺术品牌项目,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服务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开展文化艺术人才联合培养,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艺术类高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积极与地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如基层文化馆、美术馆等开展合作,为学生开展艺术实践和艺术展示提供场地以及各类硬件设施,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的利用率;
地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与高校合作,发挥艺术类高校的专业优势,引进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专题文化艺术展示,将艺术类高校的艺术展示、艺术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层次,满足居民不用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层次和水平,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段紫逸.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J].创新科技,2017,(03):38-41.
[2]程莹.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18):199-200.
[3]陈晓莹,孙珊.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服务于公共文化艺术体系建设的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8,(14):177-178.
[4]李亚男.河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艺术教育改革研究[J].戏剧之家,2019,(24):174-175.
作者简介:
潘冬荣,广西艺术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