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

2020-09-10刘萌萌

今古文创 2020年41期

【摘要】 张天翼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的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给予一个宝葫芦以鲜活的生命力,并通过主人公王葆与宝葫芦之间的一个个小秘密编织出的一连串事件,引出一个意味深长的教育主题。不论从思想内容的传递,还是艺术手法的表达上,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 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简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04-02

一、作家简介

张天翼于1906年9月2日出生于江苏南京。从他祖父一辈起家道中落,张天翼的父亲携家带口开始了艰辛困苦、居无定所的漂流生活。由于家庭的变故,从小拮据、颠沛的生活状态,使得张天翼从小就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和阶层,使得他对社会阶级的不平等、底层人民生活的状態有了十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童年的不幸,生活的艰辛,成长的磨难,却造就了他坚强、正义、勇敢、爱憎分明的品质,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注入了这样的精神品格。可以说,对于这段漂泊日子中经历的人和事,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充实的素材,这也是张天翼继承了叶圣陶的童话创作方向,并在现实主义童话创作这条道路上坚定走下去的基础。张天翼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童话包括《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金鸭帝国》。

文学作品的产生环境折射出当时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特定的环境下,作家的创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张天翼的现实主义童话创作也显示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张天翼的创作对象也从成人转向了儿童。这个时期的他更加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苦难的儿童的生存状态。而在《宝葫芦的秘密》成书的20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那个时代的主题包括集体主义精神,劳动最光荣,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精神导向。在张天翼的笔下,王葆作为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却一直想着为学校、为大家做点贡献,尤其是当他刚得到宝葫芦的时候,王葆想到的是借助宝葫芦的魔力为学校增添一个新校舍。

二、《宝葫芦的秘密》的思想内涵

《宝葫芦的秘密》是张天翼最具代表性的长篇现实主义童话之一。张天翼在《为〈宝葫芦的秘密〉再版给小读者的信》中说道:“我正是要批判那种总想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才写了这篇故事的。”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具体讲述了一个名叫王葆的男孩,意外得到奶奶故事里讲的宝葫芦,这只宝葫芦神通广大,王葆心里想什么,宝葫芦几乎都能给他变出来,唯独王葆一开始想要给学校添一座宿舍楼没实现,因为王葆后来才得知宝葫芦的魔法不过是把别人的东西变到自己手中,这种“偷”的行为让王葆无法接受,当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他得出一个经验,所有的东西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得来。这部作品始于梦终于梦,给予一个葫芦鲜活的生命,作者大胆地幻想,深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

三、艺术特色分析

(一)融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精华,兼具时代性和现实性

民间童话中有很多内容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葫芦被赋予了很多的内涵,是善良、勇敢、正义的化身。作者借助民间童话中的宝葫芦形象,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只宝葫芦的出现,给主人公王葆带来了一系列麻烦,让他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幡然醒悟,因此这部作品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教育主题。

在动乱、战火纷飞的年代,张天翼用《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等作品展现了他对当时黑暗残酷现实的抨击和批判,对于统治阶级和腐朽制度的反抗和斗争。在迎来了美好曙光的新时代,真、善、美的教育意义和主题在《宝葫芦的秘密》里集中体现。例如王葆不爱动脑筋,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小毛病,其实在很多孩子身上都能折射出这一点,但在这部作品的结尾又看到了一个诚实正直的王葆。在经历了一番狼狈不堪后,决定和自己的“美梦”彻底说再见,它抛弃了那个束缚他思想和限制他能力的宝葫芦后,一切都如梦一般在他清醒后回归正常,宝葫芦仿佛是王葆心中的另一个自己,当他摒弃了心中那个自私、好逸恶劳的“自我”之后,在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而在清醒后王葆吸取了梦中的教训,他告诉自己“王葆哇,往后可再别做这一号梦了!要做,就得做一点儿别的梦”。因此,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梦在现实与幻想这两个世界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二)幽默诙谐,形象活泼,朴素纯净的语言

在这部作品中,随处可见散发着富于动态性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幽默即真实”也是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中一直秉承的核心理念。例如杨栓儿有个手脚不干净的毛病,偷偷摸摸地来找王葆讨教怎么才能获得那样的本领,杨栓儿说:“我是有心要拜你为兄——论年纪我虽痴长几岁,论手段你可该做大哥。你是龙头。你叫小弟干啥就干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杨栓儿缠着想让王葆给他一盒香烟抽两口,王葆想制止杨栓儿这种不正当的偷窃行为,正想着要不给他买一盒,没承想宝葫芦就把香烟变到了王葆手中,这时的语言幽默又富于动态性。杨栓儿看到这一幕鼓起了一双眼睛把王葆傻盯着,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杨栓儿对王葆赞不绝口,认为王葆的本领简直赛得上什么“草上飞”,还说王葆这号人物儿该有名副其实的称号,可以叫作“如意手”,再不然就叫“通天臂”。可以说虽然杨栓儿是一个总动歪脑筋的孩子,但是在张天翼的笔下却并不失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童真童趣,使得这个小人物的形象十分饱满有趣。

其次,整部作品的语言也非常的口语化,有一种朴素的美。例如“好,你们全都不讲友谊……拉倒!”“你叹气呀,叹气也白搭,反正你失了信。”“我该想一个巧招儿,叫他意想不到。”“我心里直犯疑:‘这姚俊到底是不是个真人?怎么那么蘑菇’(北方方言,墨迹、磨蹭的意思)?”“那—这你甭问了吧。”“可是他四面张望一下,还是告诉我:‘他今天上我家去过两趟,第二次去他就听见嚷着这些个乱子了。’”这些口语化的语言,因通俗易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没有距离感。另外,方言的加入也不失语言的活泼和亲切,这些口语化的词汇能够让读者们感受到一种朴素的美。

(三)幻想

童话是用幻想来反映生活的。在童话中,总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神魔或是宝物,魔毯、宝葫芦、魔法棒、隐形披风等等。这其实都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一种特殊反映。在童话中,体现幻想的童话要素包括表现的夸张,就如《宝葫芦的秘密》中,王葆在下象棋时,正在思考要不要“吃马”,而这个想法就被宝葫芦误认为他真的要吃马,就把“马”变到了王葆嘴里。这样的夸张手法增加了整部作品的幽默感,使原本的故事情节变得生动有趣。

童话夸张性的表现是幻想的一种必要手段,这也体现在情节上。例如在王葆想要甩掉宝葫芦,却发现不论是扔到河里,踢它、摔它总是没用,最后只好拿刀子来劈,却发现即使把它劈成四瓣,或是用火烧,都无法摆脱这只淘气的宝葫芦。这样离奇的情节,让读者体会到王葆在发现宝葫芦的本领只是从别人那里偷东西之后,作为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所展露出来的本性,也将这部童话的主题引申出来,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的作用。而这个宝葫芦,就象征着一种欲望,王葆最终想要扔掉这只给他带来无穷麻烦的宝葫芦,就是作者在传达给读者这样一个信号:幻想得到宝葫芦,能变出各种好吃的好玩的,是孩子们一种天然且合理的“欲望”,而作品是要告诉读者,要回归集体,做任何事情都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

四、人物形象的思考

在读《宝葫芦的秘密》这部作品时,头脑中也不时地在闪现张天翼另一部童话作品《大林和小林》里大林的形象。大林和小林在森林里走散后,大林遇到了狐狸绅士包包,并把他带到了大富翁叭哈那里成为他的儿子,改名唧唧,从此便过上了衣食无忧,整天吃喝不用思考的寄生虫,作品中对唧唧如何吃饭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贪图享乐的唧唧,在来到富翁岛后,发现这里没有房子更没有食物,已经丧失所有能力的唧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还是整座岛上的财宝都是他的,最终饿死在金元堆里。

因此,王葆和大林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相似性的,只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所不同。他们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王葆得到宝葫芦幻想着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拥有一切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大林也幻想着什么都不做,甚至因为长时间不思考问题,连自己的弟弟小林都无法分辨,在他的头脑里只要拥有金钱就好。当然,他们也有不同之处,这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导致的,王葆在发现自己所得皆是宝葫芦从别人那儿偷来的时候,最终选择了向大家说出宝葫芦的秘密,从而回归集体和生活的正轨,充满了教育意义。而唧唧则在自我的迷失中走向灭亡,充满了讽刺意味。

而不管是对于广大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这些形象无疑都会让人们反思。如果有一只能满足各种愿望的宝葫芦出现在身边,会怎么做呢?利用它?贡献它?摒弃它?不得不说,在张天翼的笔下,对于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都在用他幽默、朴素、夸张、真诚的话语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广大少年儿童真、善、美的含义。

参考文献:

[1]蒋风.幼儿文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

[2]張天翼.张天翼文学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沈承宽,黄侯兴,吴福辉.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43张天翼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5]康微.陌生化的艺术世界——论张天翼的童话创作[D].成都:四川大学,2006.

作者简介:

刘萌萌,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教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幼儿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