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工业废水中过氧化
2020-09-10氢曹阳
氢曹阳
摘 要:采用滴涂的方式将氮,磷,硫共掺杂多孔碳(N,P,S@PC)修饰到玻碳(GC)电极表面,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进行循环伏安表征,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基于N, P, S@PC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较好电催化还原过氧化氢(H2O2)性能,并用于快速、灵敏的检测工业废水中的H2O2。
关键词:N,P,S共掺杂多孔碳;电化学传感器;过氧化氢
多孔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在电催化[1]、储氢[2]、电容器[3]和燃料电池[4]等领域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N、P和S元素的共掺杂,能调节多孔碳的电子密度,增多反应的活性位点[5],使多孔碳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
过氧化氢(H2O2)又称双氧水,在化工领域中可用作重要的杀菌剂、漂白剂和氧化剂[6,7],在环保领域中可用于废水和废气处理。但是H2O2含量的超标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如导致人体DNA 损伤或基因突变等[8],因此准确测定H2O2十分重要。
将分散均匀的N,P,S共掺杂多孔碳(N,P,S@PC)滴涂于玻碳(GC)电极表面,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表征导电性能。N,P,S@PC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电催化氧化H2O2,并用于检测环境污水中的H2O2含量。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CHI 660C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公司,中国)。电极系统:修饰的GC电极为工作电极;铂丝电极做为对电极;Ag︱AgCl︱KCl(3 M)为参比电极。所有电化学实验均在室温下进行。
1/15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为支持电解质。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所有用水均为二次蒸馏水。
1.2 修饰电极制备
准确称取0.01g N,P,S@PC加入到20mL二次蒸馏水中,超声分散均匀后得到0.5mg/mL的悬浊液。GC电极分别用0.3μm和0.05μm A12O3粉末在麂皮上抛光,然后分别用二次蒸馏水和无水乙醇各超声5 min。移取5μL N,P,S悬浊液滴涂在GC电极表面,红外灯下干燥,制备N,P,S@PC/GC修饰电极。
2 结果与讨论
2.1 N,P,S@PC/GC电极电化学性能表征
图1 N,P,S@PC /GC电极(实线)
与GC(虚线)电极在支持电解质中的循环伏安图
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N,P,S@PC/GC电极导电性能。如图1所示,N,P,S@PC/GC电极和GC电极比较,具有更高的背景电流,这是由于N,P,S@PC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和比表面积,促进了电极的电子传导。
2.2 N,P,S@PC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电催化氧化H2O2
图2 N,P,S@PC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在支持电解质中
加(实线)与不加(虚线)2 mmol/L H2O2的循环伏安图
图2表示N,P,S@PC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加(曲线a)与不加(曲线b)H2O2的循环伏安图。由图可见,N,P,S@PC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在加入2 mmol/L H2O2后,从0.1 V开始还原电流开始下降,说明对H2O2具有较好的电催化还原性能。
图3 应用电位为-0.28 V时,(1)GC,(2)N,P,S@PC/GC电极在支持电解质中连续加入0.4 mmol/L H2O2的电流-时间曲线
N,P,S@PC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电催化还原H2O2性能也可用计时安培法表征。图3为在应用电位为-0.28 V时,在支持电解质中连续加入0.4 mmol/L H2O2的电流-时间曲线。加入0.4 mmol/L H2O2后,GC电极(曲线1)表现出非常小的电流响应,约为0.1 μA。N,P,S@PC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曲线2)的电流响应较大,约为2.5 μA这是由于N,P,S@PC对H2O2具有较好的电催化还原性能。
在应用电位-0.28V时,N,P,S@PC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电催化还原H2O2时,在2×10-6~3×10-3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10-6 mol/L(信/噪 = 3),响应时间为5 s。最后,取工业排放水样,经过过滤和缓冲溶液稀释后进行检测,得到原水样H2O2含量为1.2×10-4 mol/L。
3 结论
通过滴涂的方法将N,P,S@PC修饰到GC电极,表现出较好导电性能。基于N,P,S@PC的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较好电催化还原H2O2性能,并能快速、灵敏的检测工业废水中的H2O2。
参考文献:
[1] Song C, Du J P, Zhao J H, Feng S A, Du G X, Zhu Z P, Hierarchical porouscore-shellcarbon nanoparticles[J]. Chem. Mater, 2009, 21(8): 1524-1530.
[2] Jiang H L, Liu B, Lan Y Q, Kuratani K, Akita T, Shioyama H, Zong FQ, Xu Q. Frommetal-organicframeworkto nanoporous carbon: Toward a very high surface area and hydrogen uptake[J]. J. Am. Chem. Soc., 2011, 133(31): 11854-11857.
[3] Gao W J, Wan Y, Dou Y Q, Zhao D Y. Synthesis of partially graphitic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s with high surface areas[J]. Adv. Energy. Mater., 2011(1):115-123.
[4] Bang J H, Han K, Skrabalak S E, Kim H, Suslick K S, Porous carbon supports prepared by ultrasonic spray pyrolysis for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electrodes[J]. J. Phys. Chem. C., 2007, 111(29): 10959-10964.
[5] Deng Y F, Xie Y, Zou K X, Ji X L, Review on recent advances in nitrogen-doped carbons: prepa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in supcrcapacitors[J]. J. Mater Chem. A, 2015, 4: 1144-1173.
[6]欒国颜,高维平,姚平经.国内外过氧化氢生产与应用进展[J].化工科技市场,2005,28(1):15-19.
[7]魏西会.天然水体中过氧化氢的测定方法及其海生物地球化学行为[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8]瞿鹏,李保新,章竹君.流通式化学发光植物组织传感器测定过氧化氢[J].分析化学,2003,31(10):124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