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牢生活教育支点,撑起统编版教材的一片蓝天

2020-09-10孙秀春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

孙秀春

摘要: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有着鲜明的前瞻意识,成为统编版编者进行教材编排的重要理念,更成为教师使用统编版教材中的核心抓手。教师需要紧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用生活教育理论支撑起语文教学的一片蓝天。

关键词: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 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巨大,这一理论所包括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国统一使用的统编版教材在内容选择和编排设置上就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这意味着统编版教材的使用,要积极践行这一理论,为学生核心能力服务。

一、生活即教育:多维引入生活,丰富课堂资源

1.找准衔接点,利用生活资源浇灌课堂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没有生活这一源头活水的浇灌,语文教学就会走向逼仄的死胡同。统编版教材课文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就为课堂提供了资源支撑。

比如,教学统编版六上教材《灯光》一文时,很多教师都认为这篇课文年代久远,与当下的生活并没有什么联系,因此就将关注点局限在文本自身内容上。事实上,任何一篇文本的阅读如果仅以一个客体的身份介入其中,所取得的成果相对有限。对此,教师就需要积极开掘文本中所蕴藏的生活资源,紧扣关键情节,引导学生链接生活资源,进行拓展感知。比如,对于郝副营长用火柴点燃书本,为战士们照亮突击道路,最终暴露自己,英勇牺牲,作为生活在幸福时代的你会想些什么?又会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

看似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的文本,在教师深入开掘和巧妙链接中,激活了学生文本解读的思维。阅读不再是一个机械的客体,而是融入了学生的认知体验,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紧扣类比点,利用生活场景迁移拓展

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作者在生活中获得的认知体验,可以说文本中就包含着一个生活的世界。这个世界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同,也有着相似之处。教师需要捕捉这种认知的类比价值点,并巧妙地利用生活场景,积极拓展迁移。

比如,在统编版六上《草原》中,老舍将自己第一次来到草原时的兴奋和惊喜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借助景色描写来展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为此,教师设置了两个层面的教学:首先,结合生活的经验,对课文中“并不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色渲染”等词语所形容的内容进行了整体性感知;其次,组织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经历也可以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展开描写?模仿课文这一语段的写作方法进行实践练笔。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并在生活资源的浸润和支撑下,引领学生不断感知文本内容。

二、社会即学校:开辟认知通道,丰富体验成果

1.走进自然,在观察感知中增强体验

要彻底解放学生的认知空间,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体验中提升语文的关键能力。

统编版四下教材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在教学《海上日出》时,学生虽然能从文字中提炼日出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但还缺乏必要的感性体验。对此,教师鼓励家长带领学生看一次日出,积累必要的经验,这样学生就能更快、更高效地走进课文内容之中,感知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并将语言展现的内容与生活积累进行联系,实现了感性经验和语言素材的双重积累。

2.走进社会,在实践参与中增强体验

社会内容丰富多彩,是语文学习取之不竭的资源。教师需要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收集、整理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提升助力。

比如,统编版四下教材第二单元是一个典型的科普文单元,语文要素是“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深入学习单元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之后,教师就需要给予学生时间,默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对于能够在课文中解决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则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参观科技馆、询问他人,或者走进社区图书馆查阅资料,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增强了对文本的内在体验,巧妙地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认识到阅读教材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还可以借助社会中的海量信息。

三、教学做合一:搭建操作平台,积极推进实践

1.借助实践操作,快速感知文本内容

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快速概括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告诫我们,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动起来,在实践操作中快速梳理课文内容。

比如教学统编版五上第二单元《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捕捉文本内容之后,先罗列出作者描写的动物和物体,然后给学生发放事物卡片,组织学生将速度数据填写在卡片上,并进行排序。在排序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每种动物和物体的具体速度,获取了课文中最为重要的数据,也了解了文本表达的顺序,最终制作了一条以数轴为中心的轴线图,根据这条轴线图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所设置的实践操作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课文中的核心内容和表达顺序,更明确了文本的内在结构与层次。在动手环节中,学生增强了快速感知、梳理与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2.借助实践操作,深入辨析文本语言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辨析语言就是学生内在思维能力的提升,这与学生的实践操作并不矛盾。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动作、声音和色彩来思维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时,可以尝试搭建实践操作平台,为学生开辟更为丰富的语言辨析渠道。

比如,教学统编版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时,很多学生并不了解爬山虎的脚究竟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在理解描述的基础上感知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语言,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爬山虎的脚画出来,然后进行对比并辨析语言,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准。

如果仅依靠文本语言进行感知,学生无法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甚至连爬山虎的脚在哪里都找不到。但绘画不仅将学生的错误理解暴露出来,还让学生有了更为充足的空间对文本语言进行辨析,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增强了对语言的把握能力。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有着高度的前瞻意识,成为统编版编者进行教材编排的重要理念,更成为教师使用统编版教材的核心抓手。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生活教育理论支撑起语文教学的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马业华.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7).

[2]金蓉.基于生活化教育思想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途径[ 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3).

[3]张先华.从陶行知“求真教育”深度解读真語文内涵[ J].语文建设,2013(19).

猜你喜欢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有效地理课堂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生活即教育”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