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孩家庭中对大孩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2020-09-10杨红美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成因心理健康对策

杨红美

摘要:随着二孩家庭的逐渐增多,大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社会各界的视野。文章从学校、家庭两个维度探究了大孩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因与对策,取得了一些突破与进展,对平衡大孩和二孩的两端关系、促进两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较大作用。

关键词:二孩家庭 大孩 心理健康 成因 对策

在国家全面二孩政策号召之下,越来越多的家庭添加了新成员。随着二孩的出生,大孩的心理状况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独生子女变为非独生子女,这种家庭角色的变化,对大孩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笔者结合相关思考和实践,在积极处理二孩关系、科学引导心理健康方面形成了一些理念与做法。

一、大孩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无法适应家庭成员结构的新变化

家庭中二孩的出现对于大孩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二胎政策开放之前,大孩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也是家庭关注的焦点,家庭结构为“4-2-1”,除了父母的疼爱之外,隔辈人对于大孩宠爱更甚。但是随着弟弟或者妹妹的到来,家庭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4-2-2”的结构不仅是家庭中心从一个孩子转换为两个孩子那么简单。由于二孩年幼,家庭的资源和宠爱就会向二孩倾斜,父母及祖(外祖)父母的注意力集中到家庭的新丁上,把更多精力放在照顾二孩上。这种家庭待遇上的巨大落差,很容易让大孩产生心理失落感,导致大孩的心理发展发生一定的偏差。不同性格的大孩,心理偏差与行为偏差会不尽相同。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陶行知强调,“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父母是唯一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的“特殊职业”,往往缺少家庭教育科学理念与正确经验,大多传承自身父母的耳濡目染,对孩子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之前,在独生子女政策背景下,家中的唯一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随着二孩的到来,大孩不再是唯一的“掌中宝”。在家长的思想观念中,哥哥或姐姐应该谦让弟弟或妹妹,所以对大孩的要求一下变得严格起来。对于大孩产生的抵触情绪,常常先入为主地认定是孩子不懂事。大孩对家长关爱的减少有着直接体验,所以当感受到家长对二孩宠爱有加时,往往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导致产生敌视心理,甚至是发生攻击行为。对于这种情况,父母虽然也想做出改变,但是苦于理念缺失、方法不对,通常会简单粗暴地将传统的打骂教育捡拾起来。如此做法,不仅不能让大孩明白自己的家庭责任,理解家长的爱子之情,还会造成心理衍生伤害,认为父母不爱自己,没有平等对待自己,从而加重心理问题。

3.学校教育的缺失

6~12岁的少年教育是培育其主流价值观和正确社会认知的重要阶段。学校过往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人文、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的惯性做法,并不利于学生成长。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施行,客观上导致学校缺乏对处理大孩、二孩之间的良性关系的研究与实践,客观讲在一定范围是一个盲区。除此之外,学校对于课程的人文熏陶作用,认识不足、主导推进不多,导致学生的品行修养方向可能跑偏,心理状态可能不稳定,容易受到二孩的刺激,进而可能发生过激的行为。

二、解决大孩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对策

1.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否拥有科学的家教理念与方法,对两个孩子尤其是大孩的健康心理的养成起到正相关作用。在父母准备生育二孩时,可以提前对大孩进行思想开导,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在征得大孩同意之后再生育二孩,就能大大降低大孩对于二孩的敌视心理。有了二孩之后要充分考虑大孩的心理感受,有不少家庭都会因为过度在意二孩的养育而忽略了大孩感受,无形中人为地给两个孩子制造了对立和矛盾。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于父母有着更高的依赖心理。父母的冷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所以二孩生育之后,父母不仅要照顾新生儿,也要对大孩保持足够的关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同样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生态

陶行知先生说:“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尤其是小伙伴之间的交往对大孩完成社会化至关重要。二胎政策下的大孩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启发引领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从而缓解因为二孩加入家庭产生的焦虑感和“敌视心”。

学校要建设融合度更高、功能性更强的“大心理”教育体系,挖掘其他學科课程、活动课程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行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因子,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和各个学科,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融合衔接,努力把育人与育才统一起来。同时设置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动态的测评和及时的疏导。学校可以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校训班训等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正向的引导,为孩子创造一个主旋律充足、正能量充盈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

除此之外,学校要积极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可以根据当下二孩政策的形式,针对二孩家庭孩子开设专题讲座、举办家长论坛、实施心理辅导。特别是对存在明显问题甚至有偏激行为的大孩,要及时给予干预治疗、加以行为矫正。

3.培养大孩孝悌、感恩和独立精神

下一代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但是很多家庭往往自觉地把子女教育问题完全推给学校,乐于当“甩手掌柜”。其实,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影响特别是父母身教的作用,更能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心态。培养与增强大孩的孝悌观念、感恩心态和独立精神,对于大孩悦纳二孩、与二孩友爱相处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多创造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交往交谈、合作做事、增进感情的机会,引导帮助大孩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养成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纠正大孩唯我独尊、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不良习惯。

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总之,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同向发力、共同努力,帮助每一个孩子成长为品行端正、心理健康的且对社会、对家庭都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李乐,王喜海.二孩时代大孩的反常表现及教育应对[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9(07):48-51.

[2]李锦仪.“二孩”政策背景下“大孩”的行为及心理分析[J ].新课程导学,2019(06):5,19.

[3]牛晓冰.二孩家庭中儿童同胞关系现状及干预策略[J ].河南教育(幼教),2019(09):39-4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立项课题“基于学校视角的城镇二孩家庭大孩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tjkyblx2017011。

猜你喜欢

成因心理健康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