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体育空间文化审视
2020-09-10陈正江
陈正江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公共体育空间文化进行审视,研究认为:公共空间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缺陷,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苏醒;后疫情时期,公共体育空间及其文化需求将会增长。作为现代社会公共空间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认知与发展则成为我国的重要命题;正确面对体育公共空间文化的短板与缺陷,有助于解决当代中国体育现象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公共体育空间;文化;审视;中国
一、相关概念的解读与梳理
(一)中国公共空间的流变
追溯几千年中国公共空间文化,在封建制度框架下,长期处于被弱化的专制状态,劳动人民在家庭与朝庭这两个分离的空间中生活,演变为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公共空间成为劳动人民可望而不求的难以逾越的屏障,长期以来几乎找不到它的应有位置。追溯历史中国公共空间意识和行为比较少,被中国人长期怠慢而缺失的公共空间文化,只有在国民精神生活获得最大限度自由的改革开放直至今天,它才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开始觉醒、繁荣和发展。
(二)公共体育空间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空间是体育得以存在的基础,体育受限于空间的脉络中;空间概念提供我们观看体育发展的一个基点;体育是一个文化展现的场域,通过这个场域可以反映不同地区体育发展脉络”。[1]事实上,体育空间和体育场域是研究体育问题十分重要的概念基础。
近年来研究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和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及其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其中,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和休闲体育空间,均属于公共体育空间的下位概念。公共体育空间既是运动者又是欣赏者的空间;公共体育空间既是集体意识和行为的反映,也是个体意识、欲望和行为的反映,也受主观因素、条件,因此公共体育空间是一种特定的、动态的社会化场域,也就不同于徐可定仅指限于竞技体育空间范畴[2]。由此,依据公共空间的由来和公共体育空间特点的分析,我们可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体育空间定义为:以固定和流动人口为主体的并为之提供的体育物质(显性——实体)和体育精神(隐形——气场)文化活动的场域。
二、中国公共体育空间文化的多维审视
(一)基础发展维度
基础发展维度在这里是指体育公共空间有形部分,即指体育公共空间服务的基础和条件,即硬件。结合第六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的结果,内地总人口13.61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3]。据表1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的非均衡性和滞后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推进城镇人口首次超越农村人口,首先应当关注和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4],其中包括公共体育空间文化的发展。公共体育空间文化让位于商业利益影响我国公共体育空间文化的健康发展。即使是体育文化广场也欠缺体育文化、健身、健康为主题的宣传内容,这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的最大盲点。这是国民对公共空间意识认知现状的直接反映,更是公共体育空间文化意识认知现状的直接反映。
(二)体育意识与行为围度
社会上广泛呈现的公共空间失范行为,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制度或体制问题,而是缺乏公共空间意识;目前中国对公共体育空间的集体认知较弱,这是中国社会体育处于落后而使体育意识与行为不能相对统一的一个关键原因。这不仅反映出国民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程度的差别[5],而且也暴露出我国在健康促进和健康干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公共体育空间器材使用寿命短暂的现象中,便可以发现其公共体育空间意识的淡薄与脆弱。由此可见,我国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统一,公共体育空间意识的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改革开放到“富起来”,从“中国梦”的提出,在到“强起来”,今天,我们作为大国及其体育强国的姿态面向世界。然而,唯金牌论困扰我国公共体育空间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学术研究维度
今天,公共空间文化成为“亲民文化”的背景下,体育文化同样受到学界前所未有的普遍关注。但是,就目前对公共体育空间及其文化做专题讨论的并不多见,公共体育一词仍流行于高校。对公共体育空间及其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乃至期待暴露而直面的心态更不多见。张洪谭指出:“足球不行我觉得太好了,正好给我们整个国家改革提供一个重要的突破口”[6]。这警示中国文化遗传了这种官场空间文化至今仍存在有形无形的市场,对此,必须进行有限反思,因为,反思意味着对自我和现实的一种批判。另外,如赵梦贤学者的《看台文化》[6]和胡玖英学者的《牌类运动的火爆与回归现实审视》[7]等这些直接关注民生问题的公共体育空间的类似研究太少。
(四)新冠肺炎疫情维度
2020年新冠肺炎,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危害涉及方方面面。仅就“疫情”时期中国人的“足不出戶”,58 同镇《疫情影响下的中国下沉市场休闲娱乐洞察报告》数据报告的调查显示:81.52%的用户有坚持锻炼的习惯,不过,64.56%的用户选择在家锻炼。78.24%的用户表示,疫情改变了健身习惯,其中,33.59%的用户由户外锻炼改为室内健身,也有 21.76%的用户之前不喜欢锻炼,疫情期间开始锻炼健身。由此可见,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在提高、对公共体育空间文化的认识在加强、对公共体育空间的需求在增长。中国未来公共体育空间文化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巨大挑战。
三、结语
职业体育看台公共空间文化、跨国城市间的公共体育空间文化的相继诞生,各省、市电视体育娱乐闯关有奖趣味节目的公共体育空间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全民健身热潮的可持续发展,弥补了我国公共体育空间文化的先天不足,体现了民众参与比竞争获胜本身更重要的意义,推动了我国公共体育空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面对体育存在的空间问题,不仅有助于公共体育空间文化地位的确立,而且,有助于从新的视角回答当代中国体育之现象,亦即回答诸如:部分智力体育项目异化问题与健康走向、广场舞扰民、体育项目注册人口量少、质差、体育场馆分布不均衡、体育赛事过于集中在一线城市等等类似问题,以及后疫情时期中国公共体育空间文化地位方面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只有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公共体育空间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公共体育空间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中国公民的公共体育空间文化意识与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东升.西方学界的体育空间研究与体育地理学的构建[J].体育科学,2013 (02):3–10+60.
[2]徐可定.体育空间在人的社会化中的作用[J].体育与科学,1995 (2):47.
[3]半月评论:拒绝“城市二元化”[J].半月谈,2010 (1).
[4]刘玉.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 (05):1–5.
[5]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2.
[6]赵梦贤.看台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13 (3):23.
[7]胡玖英.牌类运动的火爆与回归现实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13 (9):45–47.
项目编号:XYZB19010SB;项目名称:健身健美运动对民族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