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身心健康发展视域下的小学体育运动会改革研究

2020-09-10万琼英

体育风尚 2020年8期
关键词:身心健康小学体育改革

万琼英

摘要:作为体育教学的拓展、延伸和有益补充,学校体育运动会越来越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小学生尤其阶段的特殊性,因此在我们对小学生教育的方面应该高度重视这些阶段性特征。当前中小学学校运动会存在的问题,小学体育运动会已经处于一种异化阶段。不少体育教育者也开始反思这种活动现象。针对当前中小学运动会存在诸多弊端,急需改革创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学校或国外的有益成果。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小学体育运动会的组织理念、组织安排、项目设置以及参与方式。

关键词:身心健康;小学体育;改革

作为体育教学的拓展、延伸和有益补充,学校体育运动会越来越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然而研究发现,現在学校体育运动会普遍存在竞技化、成人化、少数化、单一化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这种现象与我们所倡导的终身体育、健康体育存在着较大的出入。此外,在举办体育运动会是主办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知识层次、年龄层次、德育教育、运动能力。因此在比赛项目的设置和细节处理方面难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意见》,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体育运动会符合时代,符合教育理念。

一、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个是生理发展,第二个是心理特征。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小学阶段其骨骼有机物和水分相对较多,而钙、磷等无机成分则相对较少。因此骨骼具有弹性大和硬度不足的特点,不容易出现骨折现象,但是容易出现变形现象。同时其肌肉的力量和忍耐力也相对较差,容易出现疲劳状况。虽然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小学儿童的心率也逐渐地趋向成人化,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心率和成人还是存在差别的。

在心理特征方面,小学生心理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主要表现在智力和思维上;发展的开放性大,因此成年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融洽;此外,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可塑造性,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是极为重要和可行的。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此时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难以长时间注意同一事物,很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刺激;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目的性和准确性较差。所有这些特点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改变,因此在我们对小学生教育的方面应该高度重视这些阶段性特征。

二、当前中小学学校运动会存在的问题

第一:田径项目为主,竞技性、比赛性强。参加的人较少,这好像是一种我们固有传统,可是这本身是对体育运动会的一种极大误解。

第二:内容形式单一,集体项目少,个人项目多。内容形式模仿承袭的比较多,创新特色的比较少。由于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学生不愿接受,参与不积极。

第三:缺乏趣味性,主要作为老师主导,学生各方面参与不足。根据学校的行政安排,有关老师自行组织,没有考虑学校实际、学生的年龄层次,很多设计严重脱离学生,枯燥无味。

第四:没有发挥体育运动会教学作用。对于体育运动会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引导不够。更多的时候作为一种传统和工作去对待,程式化严重,违背了举办的初衷和理念。

第五:在体育项目的设计方面没有注意年龄层次的一个差别,一视同仁。高年级低年级采用相同的比赛项目和赋分规则。

第六:家庭,学校社会互动严重不足。家长不参与,社会不支持,老师不积极,学生不主动。这种“四不”局面的出现,使得运动会完全成为一种形式。为了应对上级检查,很多时候体育运动会成了一种暂时性的活动和展示性活动。

三、中小学体育改革路径几点考量

由此看来,小学体育运动会已经明显的有一种异化倾向。不少体育教育者也开始反思这种活动现象。因此针对当前中小学运动会存在诸多弊端,我们亟待改革创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学校或国外的有益成果。我认为在以下四个方面可以进行有益尝试:小学体育运动会的组织理念、组织安排、项目设置以及参与方式。

组织理念:明确小学体育教育的作用,树立和倡导正确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业余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身心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强健体魄。坚强意志。避免形式化程序化,把运动会作为一种工具,展示学校形象、选拔人才的工具。做到运动会教育是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补充。倡导终身健康,终身体育观念。遵循以人为本、淡化竞技。

组织安排方面:应该学生主导、家长配合、学校引导。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运动会的主人,运动会的参与者,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参加者。在这一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体育观念。

情感基础层面:在进行疏导式技术教学时,学生们的心态也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比如部分学生在听了学生教师的技术讲解之后存在着畏惧的心理,就很难去组织安排,必然造成心里抵触。

项目设置方面:应该是趣味性为主,竞技性为辅。一定要注意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主体诉求。设置项目应该多维度。小学阶段主要是以游戏、娱乐为出发点。鼓励参与,倡导快乐。在无形之中进行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引导。把运动会和生活和实际结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有趣的活动进行整合和改编成运动会项目,当然,这就需要组织者进行深度思考和仔细研究。

参与方式方面:鼓励全员参与,形成家校联动。在设置项目安排上可以设置家长、学校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不能形成那种少数人参与多数人围观的局面。

身体素质层面:对于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不同。学生大多已具备基础体能、速度等身体素质要求,需要教师通过合理和一定时间的教学,使学生尽快融入其中。

四、教学中针对不良心理的调适方法

1.加强对健康的认识,重视心理健康

人的身心属于一个整体,因此不仅要做到身体健康,还需要做到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同时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是相互影响的。当一个人患有严重疾病时,例如癌症、艾滋病等无法治愈类疾病,当患者得知自身患有疾病时,其心理将会遭受严重打击,从而对坚定的信心造成影响,与之相反,心理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如《红楼梦》中就曾对林黛玉进行一定的描写,说她看到花开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花落的落寞情景;看到亲人和朋友的团聚时,想会想到离别的不舍之情;碰到不如意时,更是以泪洗面,而林黛玉的最终结局则因为过度忧郁造成的肺病。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2.根据个体需要实施兴趣练习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由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此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重视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并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相应角色,从而满足学生个体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根据分组及课时要求做教学计划。每节课教学时除了学习新课、了解有关知识之外,还需要为学生预留一些时间,根据自身需求选项练习,从而满足个体需要,培养学生体育项目兴趣。

3.在体育课外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的课外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其能够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获得更多学生的参与,其优势在于不受课堂教学中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更便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同时课外教学也是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传统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因此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爱好和兴趣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同时还能够完成某种“练习”,此教学模式还能够促进学生自我素质提高,将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不断地学习和锤炼,在课外活动中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小学运动会应该是区别于中学、大学和竞技体育,这是由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的。时代在发展,我们的观念应该与时俱进。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我们应更加关注其身心健康发展,在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下功夫。不应该固守传统僵化思想,从而使得小学体育运动会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刘涛.基于身心健康发展视域下的小学体育运动会改革研究[J].体育大视野,2019 (20):234–236.

[2]王成德,莫兴邦.中小学实行心理运动会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校园心理,2015 (03):100–103.

[3]王艳梅.新视域下中小学体育运动会前瞻性思考[J].视野,2012 (31):16–17.

猜你喜欢

身心健康小学体育改革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