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项目的研究探讨
2020-09-10符智勇
符智勇
摘要:随着现代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挤占,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統体育项目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但随着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等战略的突出,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项目的时代价值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对此,将在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项目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就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项目的开发原则和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竞技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当中,黎族基本为海南省所独有,在贵州省有少量分布。根据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黎族人口有146.3万人,其中海南有127.7万人,占海南总人口的 14.73%。黎族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 年前,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黎族人在长期的劳动习作、战争御敌和对外交流中,逐渐形成了很多具有黎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项目,经过多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很多竞技项目集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表演功能、交际功能于一体,在当今社会仍旧具有很高的传承与发展价值。
一、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项目的种类与优势
关于中国黎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与名称问题,目前仍旧有一定的分歧。经过有效文献资料的考证,发现中国黎族传统体育竞技类项目有60之多,如钱铃双刀、拔藤、打陀螺、射箭、跳竹竿、划竹筏、划独木舟、拉乌龟、顶杠、打狗归坡、穿藤圈、钱串操、粉枪射击、抢姑娘、赛龙舟、舂米舞、打鼓舞、打花棍、摔跤、射弩、弹弓、打水漂、扔石击标、赛牛、赛牛车、斗牛、攀藤摘花、游水、水中格斗、竹排竞渡、荡秋千、荡转车、爬竿过树、打木节、击木比远、猜木棒、守营、竞走、乘子、背人碰撞、放风筝、狩猎、托物竞渡、打鹿舞、敬祖舞、掰手腕、射鱼、爬木城、斗牛舞、踏青舞、草笠舞、弹圆子、过独木桥、渡浮桥、扭扁担、踩技跷、跳绳、捻转子、爬椰树等。
在黎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其中很多是可以作为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传承的。从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量与名称来看,其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特点:一是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游戏类、娱乐类、竞技类、健身类等多种类型,所以其能够实现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二是教育价值非常显著,有利于健身育人,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形式,在运动中融德育、智育于一体,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所以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经过整理改造后可以引入中小学和高等教育课堂,在实现育人功能的同时,可以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三是由于黎族是海南省最多的少数民族,也主要是聚居在海南省,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项目的群众基础是非常广泛的,也有助于后期的推广和宣传[1]。
二、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项目的开发原则与发展策略
(一)开发与保护并行
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与保护应当同步进行,这是因为很多传统体育资源是不可复制的,一旦被破坏,后期修复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只有做到开发与保护的同步进行,才能更好地发掘体育竞技的潜在价值。例如,在钱铃双刀、拔藤、爬椰树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的开发中,既要重视特色品牌的开发建设,又要避免程式化、舞台化的过度包装,以防止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这样既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也可以更好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产品魅力,使参与者保持良好的兴趣。因此,面向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项目的开放,必须做到保护先行,要避免粗放式开发、无序开发,要在实现有效保护和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开发和科学发展。
(二)凸显黎族与海南特色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项目当中,很多是具有黎族特色和海南特色的,这是其他地域项目所无法复制和克隆的,所以在开发与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其特色性。特色性指资源可以说具有独特优势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的特色性,决定了其产品开发以后的效益以及传承价值[2]。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独具特色的黎族文化内涵,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项目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品牌价值优势,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要有所侧重,通过黎族与海南特色的发掘来形成品牌优势,凸显品牌内涵,增强其市场吸引力。
(三)保持其参与性
竞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得到有效地继承、发展乃至弘扬,就必须确保其群众参与性的特征,如果不能让社会大众有效参与进来,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价值,也就失去了社会传播的动能,偏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项目的开发初衷。黎族传统体育中的很多竞技项目,技术动作其实很具有亲民特征,人民群众学习和参与其中并不复杂,能够有效融入其中,如拔藤、打陀螺、射箭、跳竹竿、划竹筏等,只要我们对其进行积极地宣传和编排,对其文化魅力和民俗风情进行很好的展示,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让黎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掘。例如,黎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在琼中、琼南等地各县城、乡镇政府部门每年的“三月三”、黎苗族节、春节等节庆都踊跃开展,但是其参与人数还相对较少,只有进一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项目的参与性,其才可以不断扩大影响力,各个项目才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
(四)注重文化传承
文化元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项目的核心内容,对接下来的开发与发展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参与者、传承者主要的目的、动机和归结点[3]。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黎族传统体育沿袭了不少黎族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动作风格上,是具有典型民族特征的。因此,要尽可能从黎族传统体育涉及内容和形式上,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史学知识、文学知识、社会知识、健身知识、美学知识、民族学知识、艺术知识、军事知识,这样可以将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项目的文化内涵进行更好地展现,让传统项目更具有文化表现力,为后期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体育课堂上的引入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强调市场导向作用
黎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应以体育竞技、体育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为依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体育竞技、旅游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者的需求为标准,这样才能确保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4]。针对黎族不同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的开发,在前期必须做好市场调研工作,迎合现代体育、现代文化、现代旅游活动向多样化、个性化等方面发展的市场特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人民群众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竞技类项目,实现从资源导向性原则向市场导向性原则的积极转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项目的开发可以以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用市场运行机制来进行运作,有目的、有计划地确定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主题、规模和层次,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重复性建设。
三、结语
总之,基于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综合价值来看,很多是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开发和传承的,以便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时代价值和育人功能。对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对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系统整理,还要分析其能够实现的时代价值和综合功能,然后与我国体育强化、文化强国、“中国梦”文化建设、全民健身等战略目标结合起来,促进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项目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喜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研究——以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醒狮文化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 (16):224–225.
[2]戴双.课堂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意义[J].教书育人,2017 (31):11.
[3]戴敬东.海南黎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及问题[J].琼州学院学报,2016,23 (3):17–23.
[4]林日举.浅谈黎族传统民间歌舞的价值与旅游开发利用[J].琼州学院学报,2014,21 (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