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设置

2020-09-10晁瑞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3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培养目标

晁瑞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言文学将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应借鉴第一语言教学的优点,将汉字形义教学纳入于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认识汉字和运用汉字的能力。适当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是为了把握汉语书面语节奏感。健全文体学、写作学、篇章语言学等课程,将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以及运用汉语写作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中,并注意建设综合性课程“应用语言学”,关注“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学得怎么样”四大核心主题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培养目标;文本解读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教学项目“语文教育硕士语言学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GLX17_106)

[作者简介]晁 瑞(1970—),女,山东菏泽人,博士,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语言学教授,主要从事语言规划学、语言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3-0320-02[收稿日期] 2020-03-02

从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上来说,目前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面向第一语言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方向面向第二语言教学,该专业设置在文学院,产生的问题是该专业学生对第二语言教学不适应,不能用语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该专业独立设置,则主干课为语言学,产生的问题是教师的语言学能力很强,而从语言解读文本思想和感情的素质却很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分类研究两种课程设置模式应分别加强哪些方面的建设,以适应教学要求。

一、汉语言文学师范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区别

汉语言文学师范所教育对象为中小学生,属于第一语言教学。他们已经具备汉语口语和听力能力,自进入小学阶段,主要目标是学习汉语书面语,以逐步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汉语国际教育所教育对象为外国留学生,属于第二语言教学,他们在汉语方面还是一块白板,需要逐步具备听、说、读、写四类能力。第二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过于依赖西方二语习得理论,该理论建立在声音是意义的符号基础上,因为人人都观察到儿童首先获得口语、听力能力,然后进入小学学习文字的拼读规则,建立文字字形、声音、意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就能逐步发展出阅读和写作能力。但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读音对意义几乎没有价值,反而字形对意义的依赖非常大。

汉语国际教育应该学习第一语言教学优点,首先强调汉字字形与意义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一语言教学的小学阶段,教师并不是对每一个汉字都严格按照文字学的科学定义,追溯古字形,而是尽可能运用教学智慧,创造新的简体字俗字源,加深学生对字形意义的理解。

在单个汉字的基础上,利用汉字对词汇意义的提示作用,加强词汇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应研究如何按照认知规律迅速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较快进入阅读流利级别。

为此应该建设的课程起码包括汉字形义系统教学、汉字書写教学、汉语词汇教学、阅读等级教学、写作等级教学、听力与口语表达教学。

随着教学重点转移至汉字和词汇,有必要研究选择哪些语法知识教给学生,应密切观察学生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的难点,以便于为语法教学准确定位。随着教学重点大量放置在意义方面,语音教学应放宽标准,不必强求学生严格遵循标准语规范。因为汉语这样一种有声调语言,乐音非常多,节奏感非常强,跟世界很多语言差异都比较大。

二、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区别

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作为第一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严重轻视语言作为文学欣赏基石的作用。教师缺少语言学知识,已经造成他们谈论文本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漫天云游、偏离文章主题、远离作家风格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正如李宇明云:“中学语文教育的支撑体系正在‘沙化,汉语母语教育的语言学支撑体系(知识体系、研究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几乎消融。”[1]

相对于第一语言教学而言,第二语言教学几乎将语言上升到至关重要的地步,甚至语言就是一切。这又导致了另一个问题: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就能读懂文本的思想和感情吗?事实上,对于语言是如何表达思想的,我国晋代哲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已有明确论述。这是中国哲学家第一次为文本区分结构层次,并为当今美学理论家继承。李荣启将文学文本由表及里分为:语言符号层、文学形象层、审美意蕴层[2](P112)。即言、象、意三层,但是三者不是割裂的,是三位一体的系统,共同形成文本的艺术魅力。三者之中,“象”居于中心地位。“言”为了表“象”,“象”为了表“意”。这一理论提示人们阅读要从语言开始,上升到文学形象,最后进入文章中心思想。

理解了文本的层次结构,我们再来审视第二语言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缺失。首先应该补足文体学知识,文体学属于语言学,从语言角度分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自的审美规范和艺术技巧。孙绍振指出:“没有形式,美感经验、审美规范、艺术技巧无以积累,脱离了文学形式的审美规范和艺术技巧是不可能存在的。”[3](P338)文体学从本质上来说,是语言学与美学原理关照下的文学欣赏程序性知识,它主要介绍如何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如何把握散文的抒情特色;如何欣赏小说人物和情节;如何欣赏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另外还需要介绍一些实用文体的信息传播特点。

其次补齐写作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主张将其归入语言学,张寿康认为:“文章学应当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因为文章是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4](P252)我们认为中国文章学虽然与西方篇章语言学有部分相通之处,但研究旨趣差异也很大。写作学主要关注文章结构、行文艺术手法,从美学角度研究现成文本哪些写得好。主要内容包括辨析文章起、承、转、合结构起止点,评析文章结构模式,分析开头如何引入主题,结尾如何呼应开头并关照主题,叙事、抒情、描写、议论有何特色,作家语言艺术风格等。

篇章語言学主要关注思维沿着什么方向更有序,更容易外化为流畅语言,也就是说它研究语言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主要关注如何根据主题在小句中枢上不断扩展产生篇章,如何保持篇章各部分之间的衔接和连贯。因此两者应保持平行关系,而不应该是替换和被替换的关系。

我们可以将以上课程的基本特点总结为:文体学就是研究写了哪些美好的内容;写作学就是关注为什么写了如此美好的内容;篇章语言学就是关注如何能写出美好的内容。有了文体学、写作学、篇章语言学课程,基本可以培养学生从语言中解读文本意义的素质和能力。这些都是理论课程,仍需要中国文学辅助,以便于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运用于文本分析。考虑到汉语国际教育传播的主体是现代汉语,因此要注意选文以现当代文学为主,增加古典文学的诗词比例,以便于培养学生汉语书面语节奏感,并理解中国传统审美艺术。

三、建设综合性课程“应用语言学”

从专业建设上说,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按照应用语言学学科方向建设,但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课程尚不能名副其实。

这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研究以下四种问题: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学得怎么样。前文论述课程设置都是为了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如何教”要善于从西方引进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吸收第一语言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思想,不要将知识教成束缚学生思维的负担,而是开启他们心智的金钥匙。“如何学”就是研究学生学习知识采用什么策略更有效。“学得怎么样”就是研究如何测评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的教授内容。这门高度综合的课程需要在长期专业建设基础上才能产生。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是将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目前两者在专业建设上差异太大,应该彼此取长补短。汉语国际教育经过多年发展,语言本体知识教学已经比较丰富,但还需要注意汉字这类表意体系的文字不适宜使用西方二语习得理论,必须高度重视字形与文字意义的联系,并将教学重点转移至意义,从而加强词汇教学。同时加强书面语教学,在以语言解读文本思想和艺术方面做出探索,开足文体学、写作学、篇章语言学、中国文学等课程。另外还需要逐步积累,不断加强“应用语言学”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宇明.语言学的问题意识、话语转向及学科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5):96-105.

[2]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2.

[3]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338.

[4]张寿康.文章丛谈[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252.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Improving

Students' Text Reading Ability

CHAO Ru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eaches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es Chinese as the first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learn from the advantages of first language teaching, and incorporate the form and meaning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to the teaching system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recognize and use Chinese characters. Proper learn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to grasp the rhythm of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 courses on Stylistics, Writing and Text Linguistics should be improved;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text reading ability and writing ability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course on Applied Linguistics; the research of four core issues of teaching, such as, "what to teach", "how to teach", "how to learn" and "how about the effect of learning" should be concerned.

Key words: first language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raining objectives; text reading ability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培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对广西高等艺术教育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思考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