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现代化视阙下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2020-09-09赖丽霞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意识形态青年教师

赖丽霞

摘 要:在新时期推进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文章从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实现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阐述了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建议坚持高校党委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意识形态培育机制、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培养以及强化阵地管理、建立激励监督机制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路径,加深青年教师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增强社会主义理论的凝聚力。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0-0-02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系统地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主要是通过引导社会思想观念、增强政治认同度、促进文化传承,建设系统的、政治凝聚力、思想感召力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巩固共同思想基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要求下,如何防范西方各种思潮的渗透,清醒认识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提升青年教师对精神文化、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等方面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不断强化政治意识、阵地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适应教育现代化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的高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水平,更体现在价值追求和政治素养。随着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近年来高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越来越多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工作。他们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但缺乏教学和科研经验和人生阅历,工作中面临的压力很大,与老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存在明显的代沟。他们给教师队伍增添新活力的同时也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难度。因此,高校必须重视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加强他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坚定立场,增强四个自信,才能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理想指明方向,促进高校教师总体队伍的良性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实现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

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主要阵地,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有重要作用。由于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容易与学生产生亲近感和思想共鸣,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引领示范作用。高校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加强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培养出政治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做好大学生的“引路人”,传递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增强对各种思想观念的辨别能力,明确认识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总的来说,科学建设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有利于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总任务的完成和铸魂育人使命的实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保障。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高校党委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权

高校党委要增加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领导权,以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为抓手,为教学科研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方向和保证。高校可以在党委书记的领导、党委常委的配合下,依托党委教师工作部成立专门的意识形态工作小组,与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党委宣传部、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共同合作,制定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流程和任务目标,实行工作责任制,落实个人责任,并强调做好监督工作。工作过程中既要强化理论,加强舆论指引,还要通过实践深入认识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和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并引导青年教师增加对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从根源上预防不良思想的影响,促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线上线下结合,创新意识形态培育机制

1.创新理论学习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高校在推进意识形态培育工作时,手段较为单一,青年教师的接受度和理解度较低,严重时还会出现抵触心理。因此,高校要创新青年教师理论学习形式,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开设国学兴趣班、组织专题培训等形式,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传承中华师道。其次,高校可以紧跟时代步伐,结合青年教师信息接收习惯和特点,借助網络和媒体设备开发相应的学习平台,结合社会热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青年教师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理论运用到工作实践、社会实践当中,并不断对其进行深化和理解,增加青年教师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2.开拓实践学习形式,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青年教师与以前革命时代的思想差距较大,导致他们对革命历史和思想的理解不够深刻;再加上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容易产生断代感和漠视感。因此,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支持青年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等开展实践锻炼和调研,在社会基层的实践中增加历练、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中国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对中国社会的情感认可度。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加深青年教师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历史的了解,提高政治认同度。通过在实践中了解国家发展状况,逐渐建立青年教师实践学习的长效机制。

3.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能力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要引导青年教师的思想,必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可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建设专项研究课题的扶持力度,增加项目资助金额和资助范围,结合当下国内外的新形势、新思想、新观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研究,充分利用青年教师充沛的科研精力和研究热情,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体精神,逐渐形成富有创造性的、优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逐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青年教师文化自信。

(三)制定一对一帮扶和集体备课制度,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培养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对一帮扶制度是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經验丰富的老教师在青年教师入岗前传授经验,上课时带青年教师一起学习,工作中及时帮助青年教师解决难题。青年教师刚踏入教育行业时,未能及时完成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转变,心理上比较迷茫,需要一段职业适应期和有经验的人来引导。通过老教师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有利于让青年教师切身体会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等职业准则,增加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不断内化他们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熟悉教学规律和教学技能,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另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公共课可以采取集体备课制,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讨论教材的选用、课程讲解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案设计等,为青年教师指引方向,保证思想意识不偏离正轨,避免教学中出现根本性错误,使青年教师教学有依靠,对集体有归属感,营造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良好育人环境,加快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四)加强阵地管理,建立激励监督机制

青年教师对精神文化、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意识形态认同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实践及学校整体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因此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加强青年教师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要求教师坚持“课程思政”的教育观念,注重挖掘授课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明确课堂上应该传授什么知识、传播什么思想、坚持什么理念、反对什么观念等问题,把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中,以保证教学工作顺利、正确开展,突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本质。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对青年教师经常活跃的论坛、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新阵地的管理,关注教师的思想言论,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网络安全规范和制度,有效防范青年教师被不良思想影响或被其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使网络成为正能量的传播平台,为青年教师的发展保驾护航。最后,高校还需建立意识形态建设激励监督机制,不断探索和完善师德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相关的规范制度和评估机制。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情况,将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纳入院系年终考核指标,建立包含意识形态表现的评教系统,对校级以上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及所在部门给予相应的奖励,充分发挥楷模和榜样的作用;对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养、教学水平达不到标准的教师,暂停其授课安排,情节严重的,按规定给予相应处分甚至退出教师退伍,充分发挥机制的外在约束作用。

三、结语

总之,作为高校师资队伍新时代下的主要生力军,青年教师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主动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坚持主流意识,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高校也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为青年教师提供正确的指导,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英,李奕莹.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教育[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2]吴长锦.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探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6.

[4]刘洋.我国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意识形态的现状与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1).

[5]代长彬.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机制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

猜你喜欢

治理现代化意识形态青年教师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